喬迪·威廉士

喬迪·威廉士

喬迪·威廉士(Jody Williams),女,生於1950年10月9日,由於身心有障礙的哥哥經常遭受同學欺負和社會歧視,她自小就對不公正的社會事物有著強烈的憎惡,長大後她當上了教師,並積極投身於國際社會事業中。1997年她因為推動國際禁止地雷運動(International Campaign to Ban Landmines 、ICBL)而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迪·威廉士
  • 外文名:Jody Williams
  • 出生日期:1950年10月9日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號召所有國家“積極奉行”禁止地雷的政策
  • 代表作品: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
地雷深深地埋在地下,有時會默默地躺上幾年的時間,在那裡等待著玩耍的孩子,尋找孩子的母親,踢足球的年輕人或者是犁耕新田的農民。它等待的總是毫無戒心的人。然後,當這些毫不提防的人恰好走到那裡時,它就沒有任何先兆地爆炸開來,將受害者的身體炸個粉碎,或者炸斷他們的胳膊和大腿。
喬迪·威廉士喬迪·威廉士
儘管在美國內戰期間地雷就研製出來了,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它才大量投入使用。當時坦克剛剛發明出來,打破了塹壕戰長期僵持的局面,地雷則作為對付坦克的手段大出風頭。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交戰雙方共布了3億多顆反坦克地雷。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反坦克地雷就暴露出了一個致命的弱點:敵人可以把它們挖出來重新布設。為了彌補這個缺點,很快又研製出了一種新型地雷——殺傷人員地雷。這種雷往往埋在反坦克地雷的周圍,以防它們被人移動。這種雷中最具威力的可能當屬德國的跳雷,它被觸發後可以彈到臀部的高度,然後向周圍寬廣的空間射出數千塊致命的碎鋼片,以此來殺傷敵軍。地雷的作用實在是太大了,很快就不僅用於防禦,在進攻中也開始使用。
喬迪·威廉士喬迪·威廉士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武器技術突飛猛進。20世紀60年代出現了所謂的不規則布撒的地雷,這種雷可以從飛機上投擲下來,觸及地面時自動激活。一隊飛機很快可以布撒大量的地雷,再不用人費力地一個一個地埋設了。不規則布撒的地雷最早由美國在越南戰爭期間使用,它是隔離敵軍部隊與其基地聯繫的武器,也是將敵軍趕往不利地形的主要武器。這種地雷還被雙方用來毀滅村莊,毀壞良田及破壞道路、橋樑和水源等。有時,地雷還會造成意想不到的後果,美軍就常常發現在撤退的時候正好穿過自己布設的雷區。據估計,美軍在戰爭中近三分之一的傷亡是由己方的地雷所造成的。
隨著六七十年代低強度戰爭的頻頻爆發,地雷不僅被政府軍大量使用,也受到了準軍事部隊、警察和游擊隊的青睞。
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用的是一種經過改進的新型不規則散雷,稱為“蝴蝶雷”, 而且投得阿富汗幾乎到處都是。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布雷區常被精確地標出並繪製成圖,以使人們能避開並最後將之清除,但散雷的出現及人們對它越來越頻繁的濫用,使得雷區不可能被全部標出並繪製成圖。阿富汗就是這種狀況最真實的寫照。儘管蘇聯人最終在1989年被穆斯林游擊隊趕走了,但地雷卻留了下來。
喬迪·威廉士喬迪·威廉士
英國前陸軍軍官,綽號 “瘋子米奇”的科林。米切爾中校對這一痛苦的現實感受尤深。20世紀80年代,他被派往阿富汗幫助阿富汗人恢復農業生產。他發現那裡的地雷多如牛毛,不將其清除就不可能像樣地進行耕作,由於已有的雷區沒有地圖,也沒有標記,掃雷是一項異常危險的任務。不管怎樣,米切爾沒有放棄,他發起了“光榮的信託”行動來執行清除地雷的人道主義任務。
阿富汗遠不是受地雷困擾的惟一國家。高棉、越南和其它七十來個國家,大部分是開發中國家,在戰事平息後仍然殘留著大約1?1億顆地雷。這些地雷每年殺傷的人數大約在2?6萬左右。1991年1月,保護婦女兒童難民婦女委員會的領導人在泰柬邊界的難民營照看了地雷受害者幾個月後,在美國國會作證時要求禁止使用殺傷地雷。那年夏天,美國越南戰爭老兵基金會在高棉成立了它的第一家康複診所。9月,人權觀察組織和人權醫生組織發表了《懦夫的戰爭:高棉的地雷狀況》,也加入了要求禁止使用殺傷地雷的陣營。以上這些及其它一些組織最後於1992年秋匯聚成一股力量,組成了國際禁止地雷運動;代表們挑選了一位意志堅定、精力充沛的女性來領導這項事業,她就是美國越南戰爭老兵基金會的喬迪。威廉士。
威廉士全心全意地投入到了這項史無先例的事業中去,最後將85個以上國家的1300個非政府組織召集到了國際禁止地雷運動的旗下。這一運動非常強調建立儘可能龐大的同盟,並很早就經常會見宗教、勞工、商界、科技、軍事和政治等方面的領導人。佛蒙特州的民主黨參議員派屈克。萊希是較早轉向這項事業的最重要人物之一。他和依利諾伊州的議員萊恩。埃文斯一起提出了將美國殺傷地雷的出口暫停一年的議案,1992年在國會獲得通過。後來證明,這是一劑強有力的催化劑。世界各地的政治家們從此開始考慮,既然美國能採取這樣的行動,這項事業就真有可能取得重要進展。
1993年2月,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在訪問高棉期間,宣布法國將禁止地雷出口;很快十幾個國家紛紛效仿,發表了類似的聲明。1994年6月,瑞典國會要求全面禁止地雷。8月份義大利議會要求政府採取行動,禁止所有地雷的出口。接著,壓軸戲開場了,在當年9月份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的開幕會議上,柯林頓總統呼籲“最終根除”地雷。緊接著,他在1996年5月宣布了一項新政策:到1999年,美國將在除朝鮮之外的地方停止使用“遲鈍”地雷,在達成國際協定前將無限期地繼續使用“靈巧地雷”(根據預先設定的時間自爆的地雷),將努力通過談判來達成一項禁止殺傷地雷的國際協定。
這就為1996年10月召開的引人注目的渥太華會議奠定了基礎。加拿大遍邀所有贊成全面禁止地雷的政府共商大計。與會者包括50個國家的政府和24個觀察員國家的代表, 另外還有非政府組織團體以及聯合國的代表。在會議即將結束之際,加拿大外交部長勞埃德。阿克斯沃西宣布, 加拿大政府計畫一年後再召集這些國家,以及其它願意加入的國家,在1997年12月簽署一項條約,立即全面禁止所有種類的殺傷地雷。與聯合國在同一問題上拖沓的會談相比,它成功地提供了另外一種快捷的方式。
但是,正當渥太華進程積聚力量時,美國的說法聽起來卻帶上了幾分遲疑。美國駐聯合國副大使卡爾。F.因德弗斯說,“我們不準備明確確定日期,但我們打算立即行動起來。如果渥太華進程能夠在那一時間框架內完成,並且能解決我們所關心的事情的話,我們將非常支持。”這話口氣上雖然肯定,卻有一大堆的“如果”。實際上,美國在地雷銷毀方面正走在世界的前列,它已經銷毀了武器庫中的300萬顆地雷,為世界範圍內的地雷銷毀提供的財政支持也比其它任何國家都多。美國還不斷延長地雷出口的禁令,並在聯合國提出要通過一項決議,號召所有國家“積極奉行”禁止地雷的政策。然而,隨著渥太華進程的展開,美國官員卻開始表示更偏好聯合國拖沓的進程了。
這是因為美國國防部想盡力達成一項能滿足其關鍵性防禦需要的條約,因此它要求有三點例外: 須允許在南北韓之間的非軍事區使用地雷;須允許美國在複合反坦克系統中繼續使用地雷;美國須保留使用“靈巧”地雷的權利。它辯稱,朝鮮應不受任何條約的束縛,因為它是冷戰的最後一個戰場,而地雷是3?7萬保衛漢城的美軍和非軍事區另一側100萬北韓軍人之間僅有的屏障。無論如何,靈巧地雷不會造成什麼問題,因為它們到時間就會自爆,所以不應該在被禁之列。
這一立場使萊希和其他國會領袖及世界上眾多媒體一片譁然。大不列顛的黛安娜王妃在去安哥拉期間看望了地雷的受害者,以此含蓄地批評了美國的立場。柯林頓8月份相應地改變了方針,同意參加將於約兩周后在奧斯陸進行的渥太華進程的會談。這些會談係為條約的最後制定和12月份在渥太華的簽署所做的準備。但是,儘管美國同意加入渥太華進程,它仍然堅持那三點例外,至少是暫時性的。柯林頓收到了一封十位退休四星上將寫來的信,稱這項條約“存在明顯缺陷、沒有根據、無法實施且徒勞無益”。這封信進一步給政府施加壓力,要求它保持原有的立場。經過又一個星期痛苦的思想鬥爭後,柯林頓於1997年9月17日宣布,如果這項禁止地雷條約不作修改的話,美國不會簽字。因此,當122個國家,包括美國所有的親密盟國,於12月初在渥太華簽署《禁止地雷條約》時,美國只能遠遠地旁觀。柯林頓總統說:“我們國家的責任與眾不同……作為總司令,在派我們的戰士去保衛美國人民的自由或其他人的自由時,不會不盡一切可能保障他們的安全。”但柯林頓的講話並不是最後的裁決。條約簽署後不久,喬迪·威廉士被授予了諾貝爾和平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