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貝克萊

喬治·貝克萊

喬治·貝克萊(George Berkeley,1685年3月12日—1753年1月14日),出生於愛爾蘭基爾肯尼的一個鄉村紳士家庭,十八世紀最著名的哲學家、近代經驗主義的重要代表之一,開創了主觀唯心主義。並對後世的經驗主義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為紀念他加州大學的創始校區定名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貝克萊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十五歲時考入都柏林三一學院,十九歲獲得學士學位,在二十二歲就獲得了碩士學位,此後留校擔任講師和初級研究員。貝克萊的代表作有三部:分別是在他24歲時刊行的《視覺新論》,25歲發表的《人類知識原理》,28歲時出版的《海拉斯和斐洛諾斯的對話三篇》。貝克萊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生前擔任教會主教十八年,一直致力於經驗主義哲學的詳細分化和主觀唯心主義的理論創建。在1752年移居牛津附近的商學院,次年1月14日逝世,死時未滿6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貝克萊
  • 外文名:George Berkeley
  • 國籍:英格蘭
  • 民族:愛爾蘭
  • 出生地:愛爾蘭基爾肯尼一個小鄉村
  • 出生日期:公元1685年3月12日
  • 逝世日期:公元1753年1月14日
  • 職業:基督教主教,哲學家,神學家
  • 畢業院校都柏林三一學院
  • 信仰英國國教
  • 主要成就:近代經驗主義哲學家
    近代經驗論的發展者
    主觀唯心主義的創始人
  • 代表作品:《視覺新論》《人類知識原理》 《海拉斯和斐洛諾斯的對話三篇》
  • 名人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軼事典故,

人物經歷

出生在愛爾蘭
喬治·貝克萊1685年3月12日出生在愛爾蘭基爾肯尼的一個鄉村紳士家庭,是家中的長子,自幼天資聰穎,少年早熟,年僅15歲時就考入都柏林三一學院,19歲時獲得學士學位,22歲時獲得碩士學位。此後留校擔任講師和初級研究院。他最早出版的書是關於數學方面的,貝克萊在數學上有一定的才華,他曾給微積分的發現者提出了一個特別容易自相矛盾的理論稱之為“貝克萊悖論”以致連微積分的發現者都難以自圓其說。引起了數學界的一場混亂危機:當然這都是後話,是在他中年時期的時候做的事情。貝克萊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他在1710年發表的《視覺新論》 這是一篇關於人類視覺的一篇科學論文,主要對視力和視覺,所視之物的大小和距離等這方面的問題做了一個深入的研究。雖然當時這篇著作的發表引起了一場科學界很大的爭論。但是後世科學家的深入研究證明了貝克萊理論的正確性,其理論作為建立現代光學理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接下來,貝克萊出版了一本關於知識的來源和知識的原理的書,書名叫《人類知識原理》 ,出版於1710年。這本書讓他大獲成功,並且收穫了很多好名聲,可謂名利雙收。貝克萊認為這本書對於思想之外的感知形式的描述還有待詳劃,於是在1713年出版了《海拉斯和斐洛諾斯的對話三篇》,由此.他提出的主要的經驗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闡述已確立完畢。在這些唯心主義原則性的闡述里有一個貝克萊最有名的名言,即是 “存在就是被感知”其意思就是說世界的存在完全是以感知世界的獨立生物個體的存在因而存在,如果沒有感知個體,那么世界也就不存在。
對於這個理論,貝克萊給予了詳細的闡述和推理。貝克萊指出:根本沒有第一性的質,因為一切知識都是正在經驗著或知覺著的人的一種機能。他指出,物理對象只不過是經驗到的諸感覺的積累,習慣力量使之在心靈以內聯合起來。否則就不能存在。譬如一張寫字檯,除非看見它,摸到它,嗅著它,有過他的顏色,形狀,氣味,它才是存在的:離開了感覺,或者諸多感覺的複合,組合,那便是什麼也沒有了。這是他著名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的基本原理。其理論與唯物主義相反對。這一理論的誕生之初期受到了很大的嘲諷,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知識的進步,這一理論時被絕大多數的唯心主義者所接受。
在歐洲和英國
之後,貝克萊去了英國,進入了英國基督教教會。在1714年和1720年間,他在歐洲各國旅遊,並傳播自己的理論和思想。他停留時間最長的地方是義大利,並且參觀過很多義大利的風景名勝。在1721年,愛爾蘭神學教會給他一個尊重的邀請,並此他獲得了神學博士的學位。此後,他再此選擇停留在都柏林三一學院。主要教授神學和古希伯來語。在1721年2月,他被授職位神學教會的主教。
貝克萊在1728年和愛爾蘭大審判法官約翰·福特的女兒安妮·福斯特結婚,此後,他去了美洲。他在現今羅德島新港附近登入,然後在米德爾頓那裡購買了一個莊園。他還帶來了一個他在義大利發現的英國畫家,名字叫約翰·撒布蘭特,而他在之後被稱為美國近代肖像畫的創始人。在莊園居住時,他計畫在百慕達建立一個他所謂的“理想國”,和一所大學。最後都已資金的短缺而宣告失敗。
貝克萊在1732年離開美國返回英國倫敦。
返回倫敦後,貝克萊一直致力於慈善事業,他計畫為在城市中無家可歸的孩子建立一個"兒童之家”.在1739年貝克萊創立的“兒童之家”成立。貝克萊擔任第一任“兒童之家”總執事人。在1734年,貝克萊被任命為英格蘭某一地區的執行主教,他此後一直擔任此份工作直到他的去世。

人物成就

關於“貝克萊悖論”
17世紀,數學工具微積分一問世,就顯示出它銳利無比的非凡威力,許多疑難問題都變得易如反掌。但是,微積分理論的創立是不嚴格的,對作為基本概念的無窮小量的理解和運用也是混亂不清的。因而,微積分從誕生時起就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對,而貝克萊就是反對者之一。
具體矛盾數式:假如要計算x2的導數,用微積分的方法必須先取x一個不為0的增量△x,由(x+△x)2-x2得到2x△x+(△ x2),然後再被△x除,得到2x+△x,最後突然令△x等於0,於是求得導數為2x。貝克萊說,這是“依靠雙重錯誤得到了不科學但卻正確的結果。”因為無窮小量在最初的微積分理論中一會說是0,一會說不是0.因此,貝克萊嘲笑那無窮小量是“已死量的幽靈。”這種攻擊正是抓住了原初微積分理論中的缺陷,是切中要害的。數學史上稱之為“貝克萊悖論”
如果籠統的說,貝克萊悖論可以表述為“無窮小量是否為0”的問題;就是無窮小量在當時的實際套用而言,它必須既是0,又不是0。但是從形式邏輯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矛盾,由此引發了當時數學界的混亂。針對貝克萊的攻擊,發明微積分的數學家曾經試圖完善自己理論來解決,但都沒有獲得成功。這使他們陷入了異常尷尬的境地;一方面微積分在實際套用中大獲全勝;一方面自己卻存在著邏輯矛盾,即貝克萊悖論。
關於《視覺新論》
在他的《視覺新論》中,他研究了人們在只有兩個維度的視網膜上如何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的問題。他認為,人們知覺到深處的第三維度是由於經驗的結果,即視覺印象與觸覺和運動覺聯合起來的結果。運動覺則是眼睛在不同距離注視對象時由於適應動作而發生的動作,或者是在走向或離開所看到的對象時由於身體運動而發生的。換句話說,走向物體或伸手拿物體的連續感覺經驗與眼肌感覺形成聯想,便產生了深度知覺。因此,深度知覺不是一種簡單的感覺經驗,而是一種必須經過學習才能得到的觀念聯合。這是第一次用感覺的聯合解釋純心理過程。這樣貝克萊繼續發展了經驗主義中的聯想主義傳統。
關於貝克萊創立的主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是唯心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形式之一,它對物質世界的客觀存在根本否定,指出一切外部世界的事物都是感覺或感覺的複合,觀念的集合等等。感覺、自我意識是真實存在的,是世界的本原,即貝克萊所指出的“物是觀念的集合,” “存在就是就是被感知” “對象和感覺就是一種東西” 等等。辯證唯物主義認為,這種觀點顛倒了主客關係,把作為感覺和思維的源泉“客觀事物”說成是感覺和思維的派生物。
貝克萊對“物質世界是真實的”這一觀點心存懷疑。他利用經驗主義的邏輯提出疑問,他說:“世間所存在的只有那些我們感受到的事情。但我們並未感受到”物質“或”質料“。我們無法察知我們感受到的事物是否存在。他認為,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所感知到的事物之下有”實體“存在,那就是妄下定論。因為我們絕對沒有任何經驗可以支持這樣的說法。
他相信人有”靈“。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意識不到的成因,但這個成因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性的。
他還說,我們所看見,所感知的每一件事物都是”天主力量的作用“,因為天主”密切存在於我們的意識之中,造成那些我們不斷體會到的豐富概念和感官體驗“。他認為,我們周遭的世界與我們的生命全都存在於天主之中。他是萬物的成因,同時我們只存在於天主的心中。
貝克萊不僅質疑物質的真實性,他也提出了”時間“或”空間“是否絕對存在或獨立存在的問題。他認為,我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知可能也只是由於我們的心靈所虛構的產物而已。
我們無法感知那組成我們的現實世界的物質,我們無法得知我們的外在世界是什麼,我們唯一能知道的就是我們是靈。

軼事典故

貝克萊是個特別有意思的人。一次,在貝克萊講課時,一位學生問貝克萊:“先生,您認為誰是當代最傑出的哲學家?”貝克萊遲疑了片刻,面帶難色的答道:“我是一個特別謙虛的人,所以我很難說出這位哲學家的名字,但作為真理的追求者,我又不能說假話。這回你應當知道是誰了吧?”原本不是這個意思的人聽了這個話,沒有立即反應過來,過了一會,他的學生都會心的笑了。
貝克萊是一個絕對的經驗主義者,他不但思考如此,行事也如此。他不管什麼事他都想試一試,也不管什麼後果,就是什麼都想嘗試。一回,貝克萊突發奇想,想知道上吊是什麼感覺,然後他就上吊了,幸好有朋友及時趕到,救了他一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