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凱澤(德國劇作家)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喬治·凱澤,德國劇作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喬治·凱澤
  • 外文名:Georg Kaiser
  • 出生日期:1878年
  • 逝世日期:1945年
  • 職業:作家
  • 性別:男
人物履歷
喬治·凱澤Georg Kaiser(1878~1945),也翻譯為為格奧爾格·凱澤。德國劇作家。生於馬格德堡一商人家庭。曾去南美洲和非洲等地經商 3年,1901年因病回國。1905年開始戲劇創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品經常演出。1933年納粹當政,他的戲被禁演。1938年流亡瑞士。後在瑞士的阿斯科納逝世。
喬治·凱澤
格奧爾格·凱澤
凱澤一生寫了大約70齣戲。他最初受尼采和格奧爾格的影響,後來又受斯特林堡、魏德金德和施特恩海姆的影響,並發展成為別具一格的表現主義劇作家。他對資本主義現實持否定態度,對人在資本主義社會失去了本質和價值感到憤慨。他探求人的“復興”的道路,如何使人再變成人,尋找“新人”是他作品的中心主題。他的劇作題材廣泛,語言簡練,常有象徵性和電報式的簡短語句。他對戲劇的形式進行了多種試驗,曾試圖把電影和聲光效果等引入戲劇。他的劇本具有數學式的邏輯結構,因而有人稱他是“思維劇作家”。
凱澤第一部引人注目的劇本《加來市的居民》(1914),以英法百年戰爭為背景,主人公是作者理想中的“新人”,他為拯救被英軍圍困的城市而獻身。《從清晨到午夜》(1916)寫一個銀行出納員力圖擺脫金錢勢力的束縛、結果仍被金錢勢力吞沒的故事。《珊瑚》(1917)、《煤氣廠》(2部,1918、1920)是人物和故事都先後銜接的3部劇作。作者為反對資本主義剝削而提出了烏托邦式的解決辦法,其中包括把利潤分給工人,以便把被降低成“勞動動物”的“民眾”變成真正的人。《並存》(1923)描寫一個當鋪商人為了救人而遭到厄運,說明人們之間是不會互相幫助的。《小道訊息》(1924)是一出諷刺喜劇。《士兵田中》(1940)和《八音盒》(1943)的主題是反對軍國主義和戰爭。凱澤晚年主要寫散文和詩歌,大多沒有發表。短篇小說《一個學者》批判納粹統治時某些自然科學家的非人道態度。
《從清晨到午夜》是凱澤早期表現主義戲劇代表作之一。該劇的主人公是一銀行出納員。那種整天坐在櫃檯後面與支票、銀幣打交道的生活,把他變成了一架機器。一次,為了追求一個時髦女人,他居然捲款潛逃。這一瘋狂舉動對於這位一向循規蹈矩的小職員來說,似乎是有點不可理解。這可以解釋為一種對枯燥乏味生活的反抗,或是一種對充滿刺激的生活的嚮往。在這之後,他攜帶六萬馬克的贓款到處逃匿,經歷了種種場面。他錯誤地認為金錢可以給他買到他追求的一切,但卻事與願違。他來到柏林的一個賽場,願意提供大筆獎金來操縱那批激動得發狂的觀眾,可是當皇帝出現在比賽場的包廂里時,場上頓時鴉雀無聲,人們畢恭畢敬地站在原地不動,以示對皇上的臣服。可見,金錢是無法與權勢抗衡的。接著他來到一家夜總會,他想憑自己的金錢和女人尋歡作樂,但卻找不到一個自己所愛的人。劇中那些用面具遮住自己丑陋面貌的“假面女人”,象徵著外表和實際不一致。後來出納員認識了一位救世軍女孩,並被她的仁慈和無私所感動。他感嘆地說:“世上所有銀行里的所有金錢,都買不到任何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但最後當他發覺少女為了獲得警方的懸賞而把他出賣時,他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希望和信心徹底破滅了。
《從清晨到午夜》是表現主義場景劇的早期例子之一。該劇由兩個部份組成,共分七個場景,劇情是由一個一個片段組成的。作為當時流行的表現主義戲劇的一個特徵,該劇所描寫的出納員一生中某一天的各個不同場景,只是鬆散地聯接起來,而每個場景發生在不同的地點。這些場景不像傳統戲劇中那樣一環古一環地往前發展,它們更多的是產生一種蒙太奇式的跳躍的效果。各個場景的先後順序,不是根據敘述的先後,而是根據出納員的心理發展的軌跡來決定的。《從清晨到午夜》是凱澤最著名,上演次數最多的一個劇本,它很快就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並被編入各類選集中去。後來又被改編成電影,在西方世界產生了廣泛的影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