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魚龍身體呈紡錘形,外形似魚或海豚。頸不明顯,皮膚裸出,背上有1個脂鰭。四肢變成鰭腳,適於海洋中游泳,嘴長突出,牙齒銳利,多達200個。性兇猛,主要以海洋魚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卵胎生。喜馬拉雅魚龍的發現有力地支持了地質板塊理論。化石的被發現,證明被稱為“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峰地區,於2億多年前曾是魚龍出沒的一片汪洋大海。頸部消失,長而尖的頭部與身體連成了一條線。肩部以後最為寬闊,然後向尾部縮小。尾鰭呈豎立的月牙狀。吻部細長,口中長滿了又大又尖的牙齒。眼睛大而圓,視覺及聽覺良好。
魚龍是當時兇猛的海洋動物,食物為海生魚類及其他海洋動物,誰也不知道魚龍是怎樣從陸地返回大海的。
由來
今日的喜馬拉雅山白雪皚皚,異峰突起,山麓地帶則森林茂密,鬱鬱蔥蔥。但在1.8億年前,那裡卻是波濤洶湧、一望無際的海洋,與歐洲的
古地中海相通,名為古喜馬拉雅海。
喜馬拉雅山是後來才隆起的。在古喜馬拉雅海中,生活著巨大的喜馬拉雅魚龍。這種魚龍的外貌與今天的
海豚和
鯊魚很相似。它體長16米多,嘴內有粗壯似扁錐的牙齒。整個頭骨呈三角形,眼睛又大又圓。脊椎骨的椎體像一隻碟子,兩邊微凹,整個脊椎骨就像栓在繩索上的一串碟子。它的四肢骨扁平,肩胛骨長,這都有利於游泳。紡錘狀的軀體,槳狀的四肢和強壯的尾巴,使它成為古喜馬拉雅海中無可匹敵的快速游泳家。這種魚龍發現於西藏的
聶拉木縣的土隆與
定日兩地,時代為
三疊紀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