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白眉朱雀(學名:Carpodacus thura):小型鳥類,體長15-17厘米,體重24-35克。額基、眼先深紅色,前額和一條長而寬闊的眉紋珠白色沾有粉紅色並具絲娟光澤,在暗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頭頂至背棕褐或紅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腰紫粉紅色或玫瑰紅色。頭側、頰和下體玫瑰紅色或紫粉紅色,喉和上胸具細的珠白色,腹中央白色。
是一種高山鳥類。棲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灌叢、草地和生長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馬拉雅山和玉龍山地區甚至到海拔5000米的雪線附近,也棲息於樹線附近的疏林灌叢和林緣等開闊地帶。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米的溝谷和山邊高原草地。以草子、果實、種子、嫩芽、嫩葉、漿果等植物性食物為食。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頂端。性較大膽,不怕人。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保護現狀,保護級別,種群現狀,
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白眉朱雀雄鳥額基、眼先、頰深紅色,額和一長而寬闊的眉紋珠白色,羽緣沾粉紅色具絲絹光澤。頭頂、枕、後頸、背、肩棕褐色具黑褐色羽乾紋。腰和尾上覆羽玫瑰紅色,尾黑褐色,羽緣稍淡。兩翅覆羽暗褐色,小覆羽外翈羽緣暗紅色,中覆羽具粉紅色端斑,大覆羽外翈羽緣棕白色。飛羽暗褐色,羽緣淡褐色,最內側次級飛羽和三級飛羽淡色羽緣較寬,剛換上的新鮮羽毛羽緣多綴有玫瑰色。下體暗玫瑰紅色,頦、喉和上胸具珠白色羽乾紋,腹中央白色或灰白色。
雌鳥前額白色雜有黑色,頭頂至背橄欖褐或棕褐色、具寬的黑褐色縱紋,眉紋皮黃白色。腰和尾上覆羽棕黃或金黃色、具細的暗褐色羽乾紋,兩翅和尾黑褐色,外翈羽緣色淡但無玫瑰色沾染。下體皮黃白色或污白色、密被黑褐色羽乾紋。
虹膜暗褐色,嘴角褐色,腳橄欖褐色或角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24-37克,♀18-35克;體長♂154-183毫米,♀156-180毫米;嘴峰♂10-13毫米,♀10-13毫米;翅♂80-88毫米,♀74-84毫米;尾♂75-86.5毫米,♀76-83毫米;跗蹠♂20.5-24毫米,♀19-25毫米。(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喜馬拉雅白眉朱雀是一種高山鳥類。棲息在海拔2000-4500米的高山灌叢、草地和生長有稀疏植物的岩石荒坡,在喜馬拉雅山和玉龍山地區甚至到海拔5000米的雪線附近,也棲息於樹線附近的疏林灌叢和林緣等開闊地帶。冬季也常下到海拔2000米的溝谷和山邊高原草地。
生活習性
留鳥 ,垂直遷移,夏季於高山及林線灌叢,冬季於丘陵山坡灌叢。成對或結小群活動,有時與其他朱雀混群。取食多在地面。繁殖期間單獨或成對活動。非繁殖期則多成小群,在地上活動和覓食,休息時也常停息在小灌木頂端。性較大膽,不怕人。
食性:以草子、果實、種子、嫩芽、嫩葉、漿果等植物性食物為食。
叫聲:鳴聲似赤胸朱頂雀的唧叫。常有的叫聲為偏高的嘁喳聲deep-deep, deep-de-de-de-de或快速的尖叫 pupupipipipi。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來源不明:阿富汗。
繁殖方式
繁殖期7-8月。6月中下旬即已成對和開始站在灌木頂端鳴叫。營巢於距地不高的低矮灌木叢中,巢呈淺杯狀,用枯草莖、草葉和草根構成,內墊有獸毛。每窩產卵3-5枚,卵深藍色、被有少許黑色或紫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2.3毫米×16毫米。孵卵由雌鳥承擔,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
亞種分化
中文名稱 | 學 名 | 命名者與年代 | |
---|---|---|---|
1 | 白眉朱雀喜馬拉雅亞種 | Carpodacus thura blythi | Biddulph, 1882 |
2 | Carpodacus thura thura | Bonaparte & Schlegel, 1850 |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6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無危(LC)。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