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垂頭菊

喜馬拉雅垂頭菊

喜馬拉雅垂頭菊(學名:Cremanthodium decaisnei)是菊科垂頭菊屬的植物。分布在尼泊爾、錫金、不丹以及中國大陸的雲南、西藏、甘肅等地,生長於海拔3,500米至5,400米的地區,一般生於草地、高山草甸和高山流石灘,目前尚未由人工引種栽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喜馬拉雅垂頭菊
  • 學名:Cremanthodium decaisnei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千里光族 Senecioneae
  • 亞族:千里光亞族 Subtrib. Senecioninae
  • :垂頭菊屬 Cremanthodium
  • :垂頭菊組 Sect. Cremanthodium
  • :喜馬拉雅垂頭菊
  • 分布區域:中國雲南、西藏、甘肅及尼泊爾,錫金,不丹
  • :尖舌系 Ser. Decaisneana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醫藥,全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肉質,多數。莖單生,直立,高6-25厘米,上部密被褐色有節柔毛,下部光滑,基部直徑1.5-3.5毫米,無枯葉柄纖維。叢生葉與莖基部葉具長柄,柄長3-14厘米,光滑,基部有窄鞘,葉片腎形或圓腎形,長5-45毫米,寬9-50毫米,先端圓形,邊緣具淺的,不整齊的圓鈍齒,齒端具骨質小尖頭,稀淺裂,上面光滑,下面有密的褐色有節柔毛,葉脈掌狀;莖中上部葉常1-2,有柄或無柄,葉片小或減退而無葉片。頭狀花序單生,下垂,輻射狀,總苞半球形,稀鐘形,被密的褐色有節柔毛,或有時略退毛,長7-15毫米3寬1-2厘米,總苞片8-12,2層,外層狹披針形,內層長圓狀披針形,具寬膜質的邊緣,全部總苞片先端漸尖,有小尖頭。舌狀花黃色,舌片狹橢圓形或長圓形,長1-2厘米,寬3-6毫米,先端急尖,具3齒;管狀花多數,長5-7毫米,管部長1-2毫米,冠毛白色,與花冠等長。瘦果長圓形,長3-5毫米,光滑。花果期7-9月。
喜馬拉雅垂頭菊
喜馬拉雅垂頭菊

生長環境

喜馬拉雅垂頭菊生於海拔3500-5400米的草地、高山草甸、高山流石灘。

分布範圍

喜馬拉雅垂頭菊產西藏、雲南西北部、四川西南部至西北部、青海西南部、甘肅西南部。在尼泊爾、錫金(模式標本產地)、不丹也有分布。
生境
高山流石灘, 灌叢中, 山坡林中, 石坡草甸, 石質潮濕地, 水邊, 水邊灌叢
是否中國特有

是否引種栽培
非人工引種栽培
國外分布
克什米爾地區; 尼泊爾; 印度北部; 印度西北部
國內分布
甘肅省, 青海省, 四川省, 雲南省, 西藏自治區

主要價值

醫藥

【藏藥】喔嘎:花序治麻疹黑痘內陷,炭疽病《滇省志》。
羅肖:全草健胃,止咳《青藏藥鑒》。

全草

治癰癤腫毒,瘡癤潰瘍,創傷感染化膿,燒傷,燙傷,中風,偏癱《藏本草》。
曲豆那博:全草治中風,偏癱《藏本草》。
健胃,止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