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植物學史,植物標本,
形態特徵
整體
多年生草本,高20-30厘米;根莖短,匍匐,增大成粗達3厘米的木質球莖狀,具極多纖細鬚根及乾時芳香而甘甜的1-3莖。
莖
莖直立,不分枝,纖細,下部無葉,漸無毛,稍圓柱形,上部通常具5對近等大的葉,具四槽,被多少平展長達1.5毫米的淡紫色具節柔毛。
葉
葉卵圓形或長圓狀卵圓形,長4-12厘米,寬與長相等或常為其1/3,先端銳尖或短漸尖,基部寬楔形且較短下延至葉柄,邊緣除基部外均具密而粗的圓齒狀鋸齒,膜質,兩面散布黃色小腺點,此外上面在5-8對弧形側脈上被極短的捲曲疏柔毛,葉片上面疏被小刺毛,下面色較淡,在乾時變褐色的脈極疏被小長柔毛,葉柄長為葉片2/3至1/5,被短絨毛。
花
花序頂生,總狀,被極短下曲的短絨毛,連短總梗長4-7厘米,疏鬆,由對生的聚傘花序組成,聚傘花序彼此間距離6-15毫米,近無梗,具3花;苞片披針形,長約5毫米,草質,無柄,全緣或具少數牙齒,兩端漸尖,被小緣毛,小苞片微小;花梗肉質,長9-15毫米,開展,在頂端被較長的小疏柔毛,但側生的較短。
花萼鐘形,長4-5毫米,11脈,外面在脈上被極短的疏柔毛,具腺點,喉部被長柔毛毛環,果時增大,長達8毫米,近膜質,近裂至1/2的二唇形,上唇2裂近達2/3,裂片披針形,具短尖頭,3脈,下唇約為上唇1/2,3裂,裂片圓形,具短尖頭,1脈,在凹缺下有二叉狀的居間脈,網結。
花冠淡紫色,長6-8毫米,冠筒短且寬,冠檐二唇形,邊緣具小乳突狀緣毛,上唇長3-4毫米,微盔狀,下部具脈網,背面疏被疏柔毛,深2裂,裂片卵圓形,下唇約為上唇1/2,3裂,裂片近等大,近圓形,邊緣微波狀。雄蕊4,著生在冠筒中部,直伸,在花冠唇裂之下,花絲絲狀,前對稍長,花葯橢圓形,藥室近平行,分離,圓形。花柱基生,比花冠短,先端相等2淺裂。
果
小堅果4,卵珠形,長約2毫米,壓扁,淡褐色,光滑。(標本未見,摘自原描寫)
生長環境
生長於亞熱帶常綠林下的溝谷處,海拔約1250米。
分布範圍
產於湖南西部,模式標本采自湖南武崗。
植物學史
1917年秋天,韓馬迪從貴州進入湖南武岡,開湖南近代植物學調查研究之先河。武岡雲山良好的森林植被和特殊的植物種類,給韓馬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8年8月4日和8日,韓馬迪兩次在雲山採到喜雨草標本。由於當時中國已正式對德國、奧地利宣戰,韓馬迪回國後,一直潛心研究采自中國的植物,出版了7卷《中國植物志要》。
1936年韓馬迪將喜雨草作為一個新屬、新種發表在《中國植物志要》中。此後喜雨草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1977年出版的《中國植物志》65卷唇形科,根據原始文獻,收錄了喜雨草這個湖南特有屬、種,並在其中標註:“標本未見,摘自原描寫。”
1992年,中國唇形科專家吳征鎰院士到維也納大學植物標本館,看到了喜雨草標本,確認喜雨草是一個很特殊的屬、種。
近幾十年來,湖南師範大學、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及外省的一些植物專家學者,多次到武岡雲山等湘西南山區,尋找喜雨草活植株,卻遍尋不得。
2014年在湖南永州市寧遠縣被首次拍到,湘西的懷化市通道縣的則發現於2015年。
2016年1月9日,在人類的視野中消失近百年之後,最近,一種名為喜雨草的珍稀特種植物在湖南重新被發現。發現它的,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教授喻勛林的研究團隊。
植物標本
保存於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標本館的喜雨草模式標本,採集人韓馬迪,採集號12394,館藏號WU0060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