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

《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組詩作品。這兩首詩中,詩人想到骨肉即將團圓,喜不自勝,其一從病中得書預想兄弟相見情景,既見骨肉情深,又見思歸心切;其二為怨弟不至無可奈何之語,把詩人盼弟怨弟的殷切心情寫得活靈活現。所抒發的感情之真摯,愛心之熾烈,是十分突出的。這兩首詩,格律精絕,技藝嫻熟,筆法臻於化境。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喜觀即到復題短篇二首
  • 作者:杜甫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杜工部集》
  •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注釋譯文,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評價,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喜觀即到復題短篇
其一
巫峽千山暗,終南萬里春。
病中吾見弟,書到汝為人。
意答兒童問,來經戰伐新。
泊船悲喜後,款款話歸秦。
其二
待爾嗔烏鵲,拋書示鶺鴒。
枝間喜不去,原上急曾經。
江閣嫌津柳,風帆數驛亭。
應論十年事,愁絕始星星。

注釋譯文

注釋譯文

巫峽夔州(今奉節)一帶峽谷。
⑵終南:終南山,在長安南五十里,秦嶺主峰之一。
⑶兒童:指詩人的兒子宗文、宗武。
⑷戰伐新:指大曆二年(767)正月密詔郭子儀討周智光和命大將渾瑊及李懷光陳兵渭水一事。
⑸款款:徐徐,緩慢。秦:指長安。
⑹嗔(chēn):責怪。
⑺鶺鴒(jí líng):鳥名。即脊令。《詩經·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言脊令失所,飛鳴求其同類。後因以脊令比喻兄弟。
⑻愁絕:愁極。星星:即“惺惺”,甦醒。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其一
巫峽一帶千山迷暗,遙想終南山萬里皆春。我存病中見到弟弟的來信,不禁驚怪你還是世間之人。邊讀信邊回答几子的詢問,弟弟遠道來夔州正冒著戰爭的煙塵。等到弟弟高興地乘船來到巫峽口岸,哥倆要款敘鄉情,話說歸秦。
其二
久久地等待你的到來,等不到你急得我禁不住把喜鵲嗔怪。我還把你的信拿給鶺鴒看,這時樹上的喜鵲還是興奮得不願離開。從原野飛來的鶺鴒顯出急難之意,我想弟弟你也像鶺鴒似的飛鳴,求其同懷。我老是憑倚著江閣翹首引頸,恨只恨江柳遮住了我的眼睛。過去了不少艙只竟不見弟弟來到,我屈指數十年來的事,一會兒愁得要死,一會兒又甦醒過來。

創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大曆二年(767)暮春杜甫在夔州(今四川奉節縣)所作。在此之前,作《得舍弟觀書自中都已達江陵今茲暮春月末行李合到夔州悲喜相兼團圓可待賦詩即事情見乎詞》云:“爾到江陵府,何時到峽州?亂離生有別,聚集病應瘳。颯颯開啼眼,朝朝上水樓。老身須付託,白骨更何憂?”這裡說“復題”,是作了前一首,意猶未盡,就再作二首。這時詩人之弟杜觀由中都即長安來到江陵,並將到夔州。乍接來書,悲喜交集,因而一再作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巫峽千山暗,終南萬里春。”首聯渲染環境,三峽一帶,兩岸連山,山巒疊嶂,遮天蔽日,因此說“巫峽千山暗”,終南山代指長安,弟弟杜觀在暮春時節不遠萬里從長安來蜀中。
頷聯乃直書實事。詩人雖在病中,但因很快就要與觀弟相見,精神振奮,病也覺得好多了。兩句意為烽煙四起,戰亂頻繁,生死未卜,突得來書,才知杜觀尚在人間。驚喜之情,不可言狀。這是悲中見喜。“書到汝為人”,是說:收到來書才知你仍然是人,還沒有變成鬼。這就把詩人平時對親人的關切和接書後的驚喜都表達得淋漓盡致。
頸聯是就書發揮。“兒童”,指詩人的兒子宗文、宗武。接到久別親人的來信,這對全家都是一件大喜事。此時宗武才十四歲,對於十年未見的叔叔是一無所知的。孩子們好奇地想把叔叔的一切都問個明白,詩人也高興地不厭其煩地一一解答。兄弟之間的骨肉深情,躍然紙上。“來經戰伐新”,這既是信中的內容,也是詩人對孩子們說的話。《杜詩鏡銓》引盧德水注云:“是年郭子儀討周智光,命大將渾瑊、李懷光軍渭上,所謂‘來經戰伐新’也。”杜觀是冒著性命危險,通過戰區遠道而來的。這兩句在感情上又由歡快轉入悲涼,是喜中有悲。
尾聯構想兄弟見面之後的情景,表現了詩人渴盼觀弟早日到來的急迫心情。這是詩人接讀來書後產生的聯想。詩人的老家在鞏、洛,有別業在長安,他在飄泊生涯中一直懷念故鄉和親人。此詩再一次表示了“歸秦”的願望,但是,這一願望只有等戰亂結束,時局太平,方能實現。、款款而話者,慢慢地商量也。詩人實有身不由己、力不從心的苦衷。這裡仍然是悲喜相兼。“泊船”與“巫峽”相呼應,“歸秦”與“終南”相銜接,首尾緊密配合,堪稱天衣無縫。
前一首側重寫讀信時的情景,後一首則側重談讀信後的感想。
“待爾嗔寫鵲”是說詩人在等待中十分焦急,同時也感到奇怪:烏鵲不是已經預報了觀弟即將到來的喜訊嗎?但為什麼兄弟還沒有到呢?是不是烏鵲的信息不靈了?一個“嗔”字把詩人“喜其至而又恐其不即至”的焦急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兄弟十年隔絕,空羨鶺鴒之相親。“拋書示鶺鴒”,是表示兄弟即將團聚,不再羨慕鶺鴒了。
三、四句各自與一、二句相應承。烏鵲尚在枝頭,這是一喜;兄弟就像鶺鴒在原一樣,都曾身處困境之中,這是一悲。詩人接讀來書後悲喜交集的感情波瀾久久不能平靜。但他抒發感情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通過烏鵲、鶺鴒這樣的具體形象以及這些形象象徵的含義委婉地表達出來的,這就增加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同時,這種隔句應承的表現手法也使行文有串珠雙垂之美,笙簫合奏之妙。
“江閣嫌津柳”。詩人登上江邊樓閣,希望快點看到觀弟來船的帆影,但令人討厭的是柳蔭遮住了視線。春風楊柳,本是美好的形象,這時卻成了討人嫌的東西。進一步反襯出詩人渴盼兄弟團聚的焦急心情。清代論詩家仇兆鰲、王右仲把“嫌津柳”、“數驛亭”都解作杜甫的行為。實際上“風帆”,是杜觀所乘之船;“數驛亭”,是杜觀的行為。這兩句,前一句是實寫,後一句是懸揣。詩人發揮了豐富的想像力,弟之盼兄,一定也像兄之盼弟。詩人覺得自己在這裡嫌津柳之密,想來他也一定在來船上嫌驛亭之多也。這樣就能把相互的感情表現得更加強烈,更加深沉。“應論十年事,愁絕始星星。”“愁絕”亦作“捻絕”,“星星”亦作“惶惺”。“愁絕”,指愁得要命;“星星”,指稀疏的白髮。這兩句是預想兄弟會面之後,詳細敘談十年來顛沛流離的苦楚,當年正是由於愁得要命,頭髮才開始白起來的。
這兩首五言律詩,格律精絕,技藝嫻熟,筆法臻於化境。“晚節漸於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正是指的這種境界。後人不僅尊之為“詩聖”,而且稱之為“情聖”。這兩首詩所抒發的感情之真摯,愛心之熾烈,是十分突出的。

名家評價

清·邊連寶杜律啟蒙》:兄羈巫峽,弟在終南,萬里千山,音塵莫答,向來並不知其為鬼為人,敢期其必見哉?今則吾竟得見弟矣,以書到而知汝之尚為人也。時兒童在旁,怪其言一之過當,乃撮書中之意而答之曰:來經戰伐,險阻艱難,能保共必為人乎?故言非過也。因計泊船之後,可以款款而定歸計矣。題中單拈喜,詩則兼言悲,故知二字折不得也。嗔鳥鵲,謂其不可憑也;示鶺鴒,不大可解。三、四分承上聯,而四句亦欠明。嫌江閣之津柳,礙望眼也;數驛卒之風帆。候弟至也。末言相見之後,論十年來離別之事。向之愁絕者,始惺惺耳。惺惺,甦醒也。舊以“愁”作“拈”,“惺惺”作“星星”,殊費解。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嫌津柳,遮眼不見;數驛亭,來程可計。即前章“朝朝上水樓”也。
清·楊倫《杜詩鏡銓》:⑴“江閣”、“風帆”二句,總是急望其至,而較前“朝朝上水樓”,光景又別。
⑵諸懷弟詩情事切至,總有一片真氣流注其間,便覺首首都絕。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