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表弟董樵書至

《喜表弟董樵書至》是清代詩人宋琬所創作的五言律詩。此詩首頷二聯寫董樵常常來信問及詩人的生活處境,但他本身也並不安定,一位是逐臣,一位是倦客,兩者都在淒悽惶惶的奔走亂離之中;頸頷二聯寫自我的遭遇、志向以及對董樵人品的頌揚。此詩的語言富有含蘊,對仗工穩,結構自然得體,尾聯上的對比烘托更顯得效果非凡,詩的內容與藝術的結合是相當完美的。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喜表弟董樵書至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 作者:宋琬
  • 作品出處:《安雅堂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喜表弟董樵書至
數枉山中信1,江湖問逐臣2
憐予常作客,知爾尚依人。
刀俎驚前夢3,漁蓑老此身。
故園風俗薄4,猶有葛天民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枉:意為“有勞”。
2.逐臣:流落江湖的人。
3.刀俎(zǔ):指受人宰割的處境。
4.“故園”句:控告他的竟是一位族人,所以有“故園風俗薄”的慨嘆。
5.葛天民:相傳中國遠古時期的一個部落,民風淳厚。此指董樵

白話譯文

多次煩勞你寄信山中,慰問我漂泊江湖的情景。
可憐你常年他鄉為客,知道你寄人檐下似飄蓬。
想往事刀俎之下如噩夢,看如今身披漁蓑老此生。
故鄉的風俗雖然淺薄,終還有淳樸安閒的古老遺風。

創作背景

詩人的老家在山東萊陽,順治十八年(1661年)於七起義後,族人有告他與於七勾通,因此丟了官,坐了三年監獄。宋碗出獄後,流寓江南多年,過著江湖逐臣的生活,而表弟董樵從家鄉常通與其音訊,使詩人心情得到莫大的慰籍。這首詩即事抒懷。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此詩通過敘寫表弟篤於舊誼、鴻雁常至,抒發了由衷的喜悅之情,並對自己的惡劣處境發出了悽慘的嘆惋。題目中的“喜”字是全詩的詩眼,全詩八句都圍繞“喜”字而展開。
首聯“數枉山中信,江湖問逐臣”,點明了喜的原因。詩人運蹇命乖,浪跡江湖,飽受了命運的戲弄和世態的炎涼。而表弟不忘舊情,多次來信慰問。患難見真情,詩人在飽受生活磨難之後迫切渴望人間的溫暖。過去的一些友人恐也悄悄離去,另擇高枝;表弟的來信真叫他欣喜若狂。
頷聯進一步點明了喜的內容:你同情我常常作客他鄉,心境淒涼,我也因此知道你仍然與我親近。這裡的一“憐”一“知”,表明兩人是互相理解、心心相印的。
首聯頷聯皆從正面寫喜,頸聯卻宕開一筆,徑寫詩人自我的遭遇和志向。“刀俎驚前夢”,寫詩人的潛意識,意謂自己因夢見了刀和砧板而驚醒過來,實際上是說自己的境遇惡劣、危在旦夕。這裡化用了成語“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意,表現了詩人深切的憂生之嗟。“漁蓑老此身”承前一句而來,反映了作者歸隱江湖、了此餘生的願望。這一方面說明了他對腐朽官場具有清醒的認識,決心遠離塵器,披蓑戴笠,垂釣水中;另一方面也是他對自己徒抱雄才、功業未建的哀嘆。通達之中有哀傷,哀傷之中有憤激,表現了儒道文化在知識分子心中的交融和搏擊。這一聯從字面來看似與喜無關,但實際上是從側面襯託了詩人接書之喜。試想,如果作者春風得意、青雲直上,他不為接到家信而如此喜悅。作者遭遇的悲慘更顯現出詩人接信的喜悅,喜從悲來,生活的辯證法如此;以悲襯喜喜更喜,藝術的辯證也是如此。
尾聯“故園風俗薄,猶有葛天民”把宕開的詩筆又拉回本題,用故鄉的風俗澆薄,從反面襯託了表弟的友情深厚,薄中見厚,洋溢著詩人失望之餘的驚喜之情。此處詩人稱表弟為葛天氏的臣民,是說他還保持了淳樸教厚的古風,實為難得,實為可貴,從而為全詩作了一個有力的收束。
全詩八句無一句有“喜”字,但卻句句言喜,說明作者是深諳藝術辯證法的。任何矛盾都是相互依賴、相反相成的,它們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錦上添花,固然很美,但有時會流於單調,而藝術是最忌單調的。紅花綠葉、側面襯托,可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黑白分明,反面對比,相反相成,可使其中之一更為突出。詩人為了突出喜字,主要採用了後兩種手法。用自己處境的悲涼來襯托書至的喜悅是紅花綠葉法;用故園的人情澆薄勢利來襯托表弟篤於友誼,用的是黑白對比法。詩人運用這兩種手法來寫喜,形散神聚,放得開收得攏,既多側面、多層次地抒發了喜悅之情,加強了詩歌的容量,又使詩歌在結構上顯得跌宕多姿,富於變化。詩人的感情自然真實,毫不嬌揉造作。他有悲言悲,有喜道喜;而沒有因悲而掩喜,也沒有因喜而掩悲。相反,詩歌給讀者的印象是書至以後的喜是短暫的,而感懷身世的悲傷是長久的。宋琬在這首詩中感情真摯坦率,發自心中,是“雄健磊落”的詩風體現。

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中文系原寫作教研室主任朱世英《絕妙好詩》:經歷了浮沉,也就熟諳人情冷暖的滋味。……控告他的竟是一位同住一鄉的族人,所以有“故園風俗薄”的低嘆。在受人冷落的境遇中,接二連三地收到董樵的信,自然感到親切和溫暖。

作者簡介

宋琬(1614—1674),清初詩人,清八大詩家之一。字玉叔,號荔裳,漢族,萊陽(今屬山東)人。順治四年(1647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累遷永平兵仆道、寧紹台道。族子因宿憾,誣其與聞逆謀,下獄三年。久之得白,流寓吳、越間,尋起四川按察使。琬詩入杜、韓之室,與施閏章齊名,有南施北宋之目,又與嚴沆、施閏章、丁澎等合稱為燕台七子,著有《安雅堂集》及《二鄉亭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