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簡介
北方某山村陳家老二陳仁武
(馬曉偉飾)與薛水蓮
(溫玉娟飾)舉行婚禮,親友們鬧新房,笑聲盈盈,喜氣洋洋。但新婚過後,大家庭里不斷發生糾紛。大嫂強英
(王書勤飾)見水蓮穿著滌綸綢褲子,要丈夫仁文
(張亮飾)也給她做一條。沒過幾天,偏巧小姑子仁芳
(洪學敏飾)的男友龍剛
(毛永明飾)送給仁芳一塊滌綸褲料,強英不知底細,責怪婆婆
(王玉梅飾)偏心。婆婆只得借錢為兒媳買褲料,水蓮得知後,便拿出自己繡花賺的錢給嫂子買了褲料。強英得到了褲料,以為鬧到了好處,更加逞起強來,指桑罵槐地辱罵仁芳,仁芳反唇相譏。強英越鬧越凶,最後逼著仁文分了家,婆婆跟老二家過,爺爺
(於紹康飾)跟老大家過,婆婆被氣得暈倒住了院。強英心猶不足,與多嘴的 鄰居“呱呱鳥”
(吳雲芳飾)串通一氣,企圖拔掉眼中釘,讓仁芳遠嫁他鄉,險些拆散了仁芳和龍剛這對情侶。強英躲著給一家人吃餃子,爺爺搶場回來,卻給他吃窩窩頭,孫女小花把媽媽藏起來的餃子端出來給爺爺吃,爺爺氣憤異常,抱起被子走了。仁文忍無可忍,打了強英,強英一氣之下回了娘家,強英娘
(孫景璐飾)更是慫恿女兒繼續吵鬧。水蓮挑起了兩個家庭的重擔。強英住在娘家,因思念孩子深夜趕回家,看到自己養的豬餵得飽飽的,兩個孩子親熱地圍在婆婆身邊,水蓮還在幫她趕製耽擱了的加工活,她不禁羞愧萬分,並趕到場院向爺爺承認錯誤。一家四代重又過上了幸福寧靜的生活。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類型 | 主題歌 | 備註 |
---|
插曲 | 《同心攜手建樂園》 | 作曲:楊紹櫚 作詞:史俊 合唱:上海廣播電視藝術團 演奏:上影樂團 指揮:姚笛
|
幕後花絮
該片是導演趙煥章由演員轉行做導演後獨立執導的首部影片,也是作者辛顯令第一次寫電影劇本。
影片完成後,作為答謝放映,趙煥章帶著留廠拷貝到與拍攝相關的上海、濟南、平度等地巡迴放映。他在放映時特意記了一下觀眾笑的次數:在上海放映時,觀眾笑了四五十次;濟南觀眾的笑聲是七八十次;再到煙臺,笑聲有一百多次;到了縣城平度,笑聲是一百二三十次;真正到了農村,笑聲達到了一百七八十次。
因為上影廠里對於劇本質量要求很高,作者辛顯令從山東到上海和導演趙煥章一起改劇本,一住就是兩個多月,因為二人熬夜創作再加上抽菸抽得厲害,結果舌頭都變黑了。
在拍強英做惡夢的戲時,為了拍攝家裡的雞、豬都餓死了的鏡頭,道具人員給劇組養的豬打麻醉藥,想讓它們由站著到躺倒,沒想到藥量太重,還沒開拍,豬就躺下爬不起來了,只得重新給它們打強心劑,讓他們再站起來。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 | 獲獎獎項 | 獲獎方 | 結果 |
---|
1982年 | 第五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 最佳故事片 | 《喜盈門》 | 獲獎 |
第二屆中國電影金雞獎 | 榮譽獎 | 《喜盈門》 |
最佳音樂 | 楊紹櫚 |
最佳男配角 | 於紹康 | 提名 |
最佳女配角 | 王玉梅 |
最佳編劇 | 辛顯令 |
1981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 《喜盈門》 | 獲獎 |
1987年 | 新時期十年電影獎 | 最佳故事片獎 | 《喜盈門》 | 獲獎 |
幕後製作
投拍過程
1978年10月,在濰坊地區文化局組織下,業餘作者辛顯令到農村深入生活。在採訪中,出身農村的他深感文革結束後農村家庭不和、虐待老人問題突出,想以此為題材寫故事片。上影廠導演趙煥章在“文革”期間拍過一個小戲,作者就是辛顯令,二人還是老鄉。聽了辛顯令的想法,趙煥章鼓勵他寫出來。《喜盈門》的本子最初遞到上影廠後沒有回音,趙又讓辛顯令遞到其他廠試試,但是當時各廠對農村題材都不太重視。
1979年底,鑒於部分國產影片創作出現脫離生活現實、隨意編造故事的傾向,《人民日報》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為什麼農村片這么少”的問題,各製片廠馬上開始抓農村片。趙趁機向廠領導推薦了《喜盈門》,廠里看後認為可以投拍。
劇本改編
在劇本送審前,上影廠的領導就破例進行傳閱,並提出修改意見。各方意見認為,初稿主要存在幾個問題:時代感不強,水蓮形象被人為拔高,強英的轉變過於突然。根據這些意見,趙煥章和作者辛顯令一起進行了修改。例如,為水蓮加入被強英惡語刺傷跑回房間大哭,把大櫥讓強英後委曲得捶打丈夫等情節,以便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真實。同時,去掉了原劇本中前半部分強英偷仁芳的錢的情節,並充分展示她的能幹、愛子女的一面,表現強英性格的複雜性,為影片後半部分人物的轉變提供內在依據;又增加了惡夢一場戲,為強英深夜回家看到水蓮的善意幫助後深受感動、痛改前非打下伏筆。
影片構思
在對影片進行整體構思時,導演趙煥章等創作人員發現劇本懸念不強,頭緒過多,為此,他們揚長避短,加強主要矛盾,以強英同爺爺、婆婆的矛盾為全片主線。文學劇本中兩位老人在前後部分戲份不均衡,前半部以婆婆為主,後半部她卻消夫了,後半部以爺爺為主,但因為前面缺少鋪墊而顯得突兀。針對這種情況,導演在不隨意改動劇本的基礎下,利用電影特性,在影片前半部著重加強爺爺的鏡頭,著力突顯他的厚道;對於婆婆一角則使用大量近景,刻畫人物,在戲的後半部多安排她出場,從而使兩個老人貫穿全片。
由於劇本既有大量喜劇因素又有悲劇情節,趙煥章等創作者在處理時注意拿捏喜劇因素與悲劇因素融合時的分寸,在分鏡頭時決定以生活喜劇來處理,片頭字幕採用動畫處理,讓職員表和演員形象從“門”字中出現,一開始就點出影片的喜劇基調,而後又在片尾全家吃團圓餃子時,讓餃子突然從人們的筷子中飛起,拼成“再見”二字,與片頭呼應,以使觀眾分享劇中人的喜悅。
角色塑造
在挑選演員時,劇組從角色出發,選擇了有北方農民氣質、對北方農村生活較為熟悉的王玉梅、於紹康等演員。在拍攝前,還讓演員們深入山東農村體驗生活。扮演強英的王書勤出身於城市,生活經歷、家庭環境與角色截然相反,為了縮短與人物的距離,趙煥章為她找到了強英在生活中的“模特”——一位鬧分家、不孝敬老人的中年農村婦女。通過與“模特”的交談,王書勤找到了強英這個人物思想活動的依據。同時,王還與當地許多有孩子的婦女拉家常,觀察她們的動作、語氣、神態、衣著打扮。
拍攝布景
為了突顯真實性,以趙煥章為首的攝製組儘量不進攝影棚,在農村實景中完成拍攝,片中強英娘家、獸醫站、公社禮堂等都是實景。例如作為強英娘家的農舍布局特殊,劇組因地制宜,重新調整了場面調度和鏡頭處理。由於找不到合適的場院屋和拖拉機站,劇組在生產隊的打穀場上建了兩間房和一座車庫存,只砌了三面牆,為攝影機和照明燈留出空間,從而獲得接近實景的效果。
該片的主要布景陳家院子因為占了全片一半的鏡頭,所以無法用實景解決。為此,劇組在村了里搭建了一間農家院,布景製作力求真實,土炕可以睡人,灶頭能燒飯,機井能出水,而且真的在豬圈、雞舍里養了家畜家禽。在處理鏡頭時,利用縱深和立體調度,增強布景的真實感。
製作發行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日期 |
---|
中國 | 1981年6月 |
埃及 | 1982年12月(開羅“中國電影周”) |
票房信息
該片1981年6月開始發行,不到四個月,觀眾達6400萬。至1981年1月,全國觀影人次達到3億1650萬。
影片評價
《喜盈門》描寫的只不過是一個家庭的“家務事”,幾個親人的和美不知美,只是因為寫透了,寫出了社會倫理道德的風貌,寫出了人和人關係的深度,於是,它就大大越出了家庭範圍,有了普遍的認識和警醒意義。(作家王願堅評價)
《喜盈門》通過對家庭倫理道德主題的揭示,歌頌了我國人民的傳統美德和社會主義風尚。形象鮮明,語言生致力,具有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民族風格,受到廣泛而熱烈的歡迎,產生了積極的社會效果。該片的音樂清新活潑,富於鄉土氣息,音樂風格與影片風格較為統一。(中國電影金雞獎第二屆評選委員會評價)
該片以北方農村一個四世同堂的家庭矛盾為主要內容,反映了家庭中幾代人的喜怒哀樂和道德情操,很好地體現出當時改革開放後我國農村舊有經濟體制瓦解,新體制建立時家庭生活的現狀。這是新中國建國30年後第一次將矛盾集中在家庭內部,而不是像之前的電影那樣將矛盾集中在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倫理電影。在片中,倫理道德作為一個重要的價值評判標準終於得以回歸,不再是文革式強調階級劃分的群體解決,而是用通行的道德價值觀進行評斷,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影片從而順利地導向了分家到複合、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歡聚吃餃子(交子——富裕的象徵)的團圓結局,幾乎完美呼應了時代觀眾的內心訴求。導演在片中適時運用了增強喜劇感和外化人物夢境與內心的電影特技手段:強英的夢境中出現了疊化、變形、誇張等鏡頭展現,這其實也是與當時中國電影整體極力突出強調各種本體特技藝術手段的風潮保持一致。而它歌頌新農村集體致富式的喜劇形態更與之後第五代導演群體借用農村影像去重構中國民俗神話、利用“原始激情”去書寫農村土地的荒蕪貧瘠和生態沉重,以進行哲學思辨及歷史批判有著涇渭分明的區隔。(網易娛樂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