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30年代,評劇表演藝術家喜彩蓮對評劇的唱腔、表演風格、伴奏、化裝、舞美等各個方面進行了改革,創立了評劇喜派藝術,成為早期評劇“四大流派”之一,喜派的表演風格以“清、新、雅”為特點,有“評劇荀派”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喜派
- 創始人:喜彩蓮
- 劇種:評劇
- 行當:彩旦
簡要介紹,藝術特色,代表劇目,代表人物,
簡要介紹
喜彩蓮在藝術上嚴肅認真,在舊社會她能拋棄低級庸俗的東西,不去迎合一般觀眾中某些小市民的口味,這實在是她藝術品質的可貴之處。另外,喜彩蓮在藝術上的創新是與她強烈的事業心分不開的。她不僅在演出劇目上大膽創新,在唱腔上她也勇於創新,勇於借鑑,她學習了京韻大鼓、河北梆子、京劇、影調等姊妹藝術,並把它們揉到自己唱腔中來。喜彩蓮以她新的劇目,新的面貌和獨具魅力的演唱風格形成了評劇的喜派,而著稱於劇壇。
藝術特色
喜彩蓮的演唱藝術有紮實的功底。以後她吸收了京劇、梆子、大鼓、皮影等藝術成分,增強了自己演唱的藝術表現力,提高了評劇唱腔的品格。她的演唱新穎大方,華美抒情,穩中含俏,具有獨特的演唱風格。
喜彩蓮的表演嫵媚多姿、爛漫天真、艷而不盪,不以低級趣味迎合觀眾,首開了評劇舞台使用布景的先河。在這期間,喜彩蓮首次引用並進一步改革了評劇的南梆子,這一改革適應了評劇粗獷的大口落子向細膩抒情風格的轉變。喜彩蓮還對評劇的伴奏進行了改革,增加了低胡、琵琶、月琴,並以南弦代替四股弦,從而豐富了評劇的伴奏,增加了樂隊的表現能力,這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推動了評劇舞台藝術的發展。
喜彩蓮嗓音高亮,擅演花旦戲。她根據自己的噪音條件,在老評劇的基礎上大膽進行了創新。老評劇講究“揚著唱”,即所謂“大口落子”。喜彩蓮則將此種唱法改為“抑著唱”,即將“大口”變為“小口”。然行腔講究情味交融,深沉,含蓄,曲調更加柔美。因此,她的演唱贏得了諸多觀眾的青睞。
喜彩蓮行腔講究感情韻味,同樣的唱腔從容、舒展、輕鬆、自如,因此受到城市觀眾包括一部分知識分子的歡迎。
喜彩蓮的演唱最突出的特點是講究咬字。她的唱腔吐字清晰,乾淨利落,無論什麼字,行腔時總能保持原韻,從不因腔而害字。
代表劇目
喜彩蓮廣泛吸收兄弟劇種,如京劇、梆子、大鼓、皮影等藝術成分,增強了自己演唱的藝術表現力,提高了評劇唱腔的品格。還移植編演了《人面桃花》,《潘金蓮》,《卓文君》,《鳳還巢》,《十三妹》,《梁紅玉》等,其中《人面桃花》被拍成了評劇電影,擴大了評劇的表現範圍。
喜派在解放前的代表劇目有:《武松與潘金蓮》、《還鄉夢》、《孔雀東南飛》、《斬經堂》、《人面桃花》;解放後的代表劇目有:《羅漢錢》、《小女婿》、《桃花庵》、《馬寡婦開店》、《南海長城》、《向陽商店》、《包公三勘蝴蝶夢》、《包公賠情》等。
代表人物
喜彩蓮的徒弟石家莊評劇院的筱喜彩蓮和她的學生中國評劇院的李憶蘭、劉淑萍都很好的繼承了她的喜派藝術。
另外,喜派傳人還有張秀琴、申增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