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喜利媽媽
- 別名:喜仁媽媽
簡介,來源,象徵意義,文化內涵,家族繁衍的標記,圖騰,傳說,
簡介
敬祭“喜利媽媽”,是錫伯族普遍和獨有的全民族群體性信俗。瀋北新區黃家鄉八家子村吳吉山家族傳承的喜利媽媽已歷9代,四五百年歷史。傳說中“喜利媽媽”是富於傳奇色彩的民族英雄,實際產生於遊牧生活。“喜利”,錫伯語意為延續;“媽媽”,娘娘神,意思是在娘娘神的庇佑下,子子孫孫得以不斷繁衍生息。所以,錫伯族自古以來就家家崇拜,戶戶供奉。
臘月十六是喜利媽媽的生日,當天族人將供品擺好,敬香鳴鞭。族人叩拜祖先和喜利媽媽。除夕夜敬祭喜利媽媽,是一個錫伯家族十分神聖的活動。由男主人將喜利媽媽請出,擺上供品,燃香叩拜。一直展示到農曆二月初二,才收攏放回原處。這一天要吃特赫勒,即蕎麥麵。
喜利媽媽信俗,凝聚著深厚的錫伯族文化傳統,是錫伯整個民族從古至今的一種文化特質,是聯結民族精神的紐帶。
來源
1764年農曆4月18日這一天,在瀋陽錫伯家廟舉行完離別儀式後,4000餘名錫伯族官兵和他們的家眷便踏上了西遷的征途。這部分錫伯族人也同時將家中的“喜利媽媽”帶到了伊犁。如今,錫伯族的許多古老民俗在其發源地東北已經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仍然可以找到。
象徵意義
“喜利媽媽”(sirimama)是由“喜仁媽媽”(sirinmama)演變而來。在錫伯語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媽媽”則意為奶奶、老嫗。
合起來意為“世系奶奶”。喜利媽媽在東北錫伯族中漢譯為“子孫媽媽”,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孫孫才能不斷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興旺之意。
因而,過年時給“喜利媽媽”貼“福”字,或是貼上“供聖喜生聰明子,奉神永保壽男兒”等對聯。
拜喜利媽媽,用一條兩丈多長的絲繩,名曰“索繩”,上系小弓箭、小靴鞋、箭袋、搖籃、銅錢、布條、嘎拉哈(豬羊的背式骨)、木鍬、木叉等物。其中嘎拉哈(借“背”音)表示輩數,即添一輩人,加一個嘎拉哈;小弓箭表示男兒,添一男孩,兩個嘎拉哈之間就添一張小弓箭;布條表示女孩,這一輩有幾個女孩,就有幾塊布條;搖籃、小靴鞋等表示子孫滿堂;箭袋錶示男兒長大之後,成為騎射能手;銅錢表示生活富裕;木鍬、木叉等表示農業豐收。
文化內涵
家族繁衍的標記
喜利媽媽供奉在西屋內西北牆角上。平時將其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掛在西屋西北牆角上,每年除夕將“喜利媽媽”請下,將絲繩拉開,從屋內西北角扯到東南角,把繩的兩端掛在房椽上,擺上供品,燒香磕頭,直到農曆二月初二,再將“喜利媽媽”攏在一起,用紙包好,放回原處。這一行事,帶有結繩記事的遺意,是家族繁衍的標記,是錫伯族沒有文字時代的家譜。
有了文字以後,家譜代替了“喜利媽媽”的作用,而“喜利媽媽”則被錫伯族人視為保佑子孫後代的神靈而保存下來。製作喜利媽媽所用的東西,要到本村人口多、輩數全的家戶去找,並邀請家族中年紀最大、子孫滿堂的人來製作。立“喜利媽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要殺豬宰羊,請全族人參加祭祀儀式並設酒席款待。供奉喜利媽媽的現象正日漸減少。
圖騰
在人類歷史長河的發展過程中,很多民族的古老傳說中都有一個被神話了的女人,同女媧造人的神話一樣,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這些古老民族希望本族繁衍旺盛,戰勝嚴酷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美好願望。
在形象不斷演化和傳說的演繹中,這些女人被部落人民神化,漸漸成為一個民族祈求人丁興旺的圖騰標誌之一。“喜利媽媽”也最終成為錫伯族民族興旺的圖騰標誌。
傳說
關於喜利媽媽的傳說有幾種不同的版本,流傳較廣的有兩個版本,其中一個版本帶著神話傳說的色彩。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錫伯部落之人出動圍獵,留下老年人和18個孩子。族人把小孩裝在皮口袋裡,掛在樹杈上,由一個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著。圍獵族人一直不歸,喜利姑娘戰勝各種困難,把孩子們撫養成人,都組成了家族,保護了錫伯部落人繁衍興旺。玉帝認她為女兒並封為“喜利媽媽”,成為錫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宗。
而另一個傳說則帶有一些歷史背景。南北朝時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明友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小家奴拓跋毛腳下生有5顆紅痣,認為他必定是真龍天子,決定殺死拓跋毛以絕後患。卻不料被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媽媽獲悉,喜利媽媽將拓跋毛身世的真相告訴拓跋毛後,幫助他從范家逃走,進入東北的深山老林中。拓跋毛後來率精兵專程來搭救喜利媽媽時才得知,當年他逃走後,喜利媽媽因不堪嚴刑拷打已去世。悲痛的拓跋毛封喜利媽媽為女神,神位便設在了居室西屋西牆西北角,讓族人永世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