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科擎拿

治法。指在捏拿虎口、腋窩、鎖骨窩等部位的同時,用力擎舉上肢或擴展胸廓的一種中醫療法,以治療咽喉疾病。也稱擒拿法、寬喉法。它模仿武術擒拿動作,拿捏患者的虎口、腋窩或鎖骨上窩等處,並同時用力向後上方擎舉患者的上肢或擴展胸廓,以減輕咽喉腫塞和疼痛,有利於呼吸、進藥與飲食。臨床上,喉科擎拿法有順氣化痰、利咽開竅、調和氣血、疏通經絡、緩解咽喉腫塞、減輕咽喉疼痛等作用,主治急性乳蛾、纏喉風、鎖喉風、急喉風、肺絕喉風、走馬喉風、喉閉等急性咽喉病症之腫脹壅塞及疼痛劇烈、滴水難入者。咽喉疾病之外的其他疾病,則不宜採用本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喉科擎拿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中醫解讀,中醫套用,一、基本內容,二、臨床套用,三、注意事項,

概念

在捏拿虎口、腋窩、鎖骨窩等部位的同時,用力擎舉上肢或擴展胸廓的一種中醫療法。

中醫解讀

喉科擎拿是專門用以治療急性咽喉病的一種療法,是將“拿”法和“擎”法,也就是把刺激穴位和運動肢體兩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的一種推拿方法。
唐代《千金要方》中,曾提到用頭髮寬喉的方法。隋代《諸病源候論》中,記載了數種治療喉痹的推拿手法。明代魏玉璜《續名醫類案·卷十八》引《治法匯》曰:“金陵黃泥庵楊馬軍,治咽喉拏法。以中指蘸藥少許,於喉中用力一捺腫處,出血並痰涎,隨即能下湯水,絕妙。即前用針刺之意,藥恐偽也。”這是在古代文獻中唯一直接提到擎拿術,儘管方式方法不同於現在,但畢竟屬於擎拿的一種。自清代中葉開始,在上海浦南一帶,擎拿像刮痧、捏痧一樣,在民間逐漸形成,但初期並非掌握在醫生手裡,而掌握在拳擊家、技擊者的手裡,以後又傳到了理髮師、成衣工或民間草醫的手裡。至清代末葉,一般喉科專業醫生也大多掌握了擎拿法,甚至以掌握擎拿技術的高低來權衡一個專業醫生的業務水平,這種風氣在新中國成立前比較突出,其影響所及,由上海浦南一隅而擴大到長江三角洲,達錢塘江流域。由於擎拿法長期以來只在少數喉科醫生中私相傳授或秘而不傳,因此後世中醫著作中往往缺此行將失傳的醫術內容。具有神秘色彩的擎拿,其手法有好幾個不同的派別。在這各式各樣手法中,也摻雜了一些假動作,但在其動作過程中,“擎”和“拿”兩個主要動作是必不可缺的。近幾十年來,一些醫學著作中陸續記載了擎拿術。

中醫套用

一、基本內容

常用的喉科擎拿方法有三種,可根據情況選擇使用。
(一)單側擒拿法
病人正坐,醫者立於一側。在將病人的上肢側平舉的同時,醫生以一手拇指指腹和病人的拇指指腹面相對合,並用力抵壓緊,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按病人的虎口(相當於合谷穴);另一手的拇指壓病人肩峰端處(相當於肩髃穴),食指、中指、無名指緊扣腋窩(相當於極泉穴);醫生在用力的同時,將病人的上肢向上擎舉,並用力向後拉開。
(二)雙側擒拿法
病人正坐,醫者的雙手從病人背後穿過腋下,伸向胸前,用食指、中指、無名指按住鎖骨窩(相當於缺盆穴),肘臂壓住病人兩脅,前胸緊貼於病人的背部。然後,醫生的兩手用力向左右兩側拉開,以兩肘臂和前胸部將病人脅肋及背部壓緊,三處同時用力。
(三)膝頂擒拿法
病人正坐,醫者以膝緊抵病人脊背相當於筋縮或中樞穴處,將兩手拇指置於啞門穴下方,食指、中指置於兩側的天窗、扶突、天鼎穴上,拇指和食指、中指分別輪番由上向下推摩7次,重複7遍,再將兩手移至兩肩,拇指在後按於肩胛岡下方(相當於曲垣、秉風、天宗三穴之間),餘四指置於鎖骨下窩,食指按於氣戶,中指按於雲門穴,拇指與食指、中指相對用力,慢慢地緊縮撮緊,直到手指扣住病人的鎖骨和肩胛岡而不致滑脫,即用勁向上、向外、向後慢慢用力,同時進行擎(向上)、拉(向外)、攀(向後)三個動作。這時頂住病人脊背的膝部要起支撐和固定的作用。

二、臨床套用

本療法有順氣、化痰、開竅、利咽作用。通過治療,可使咽喉腫痛或扁桃體切除術後的病人即刻進食。對纏喉風、鎖喉風、喉閉等,以及相當於喉痙攣、喉水腫和喉部急性炎症引起的急性喉阻塞也有一定效果。

三、注意事項

套用本療法時手法要柔和有力,捏拿和擎舉兩方面要協調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