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有優點,願意別人同自己一樣,別人有長處,就向別人學習。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1)大焉,善與人同(2),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 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3)者也 故君於莫大乎與人為善。
基本介紹
釋義,原文,注釋,原文翻譯,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釋義
【解釋】自己有優點,願意別人同自己一樣,別人有長處,就向別人學習。
原文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大舜有(1)大焉,善與人同(2),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自耕稼、陶、 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取諸人以為善,是與人為善(3)者也 故君於莫大乎與人為善。
注釋
(1)有:同“又”。(2)善與人同:與人共同做善事。(3)與人為善: 與:偕同。
原文翻譯
孟子說:“子路,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很高興。大禹聽到有教益的話,就給人家敬禮。偉大的舜帝又更為了不得:總是與別人共同做善事。捨棄自己的缺點,學習人家的優點,非常快樂 地吸取別人的長處來行善。從他種地、做陶器、捕魚一直到做帝 王,沒有哪個時候他不向別人學習。吸取別人的優點來行善,也就是與別人一起來行善。君子。最重要的就是要與別人一起來行善。
作品出處
《善與人同,捨己從人》選自《孟子·公孫丑章句上》。
《孟子》一書七篇,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彙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諸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遊說諸侯等內容,由孟子及其弟子(萬章等)共同編撰而成。
《孟子》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就像今天的教科書一樣。
《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孟子》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