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形學

喀斯特地形學

喀斯特地形是指因雨水和地下水使石灰岩地區發生溶蝕作用而產生的地形。而喀斯特地形學是研究喀斯特地形的形態及其形成、演變和空間分布規律的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喀斯特地形學
  • 外文名:Karst topography
  • 作用:研究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演變
  • 學科分類:地理學
  • 實際意義:研究改造喀斯特地區造田造地
  • 形成原因:酸雨與石灰岩發生的溶蝕作用
分類,形成,形成原因,形成條件,喀斯特地形的利與弊,弊端,優點,

分類

按其發育演化,喀斯特地形可分出以下6種。
(1)地表水沿灰岩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岩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
(2)地表水沿灰岩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m深後形成落水洞。
(3)從落水洞下落的地下水到含水層後發生橫向流動,形成溶洞。
(4)隨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發生塌陷,塌陷的深度大面積小,稱坍陷漏斗,深度小面積大則稱陷塘。
(5)地下水的溶蝕與塌陷作用長期相結合地作用,形成坡立谷和天生橋。
(6)地面上升,原溶洞和地下河等被抬出地表成乾谷和石林,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在舊日的溶洞和地下河之下繼續進行。

形成

形成原因

喀斯特地形的形成通常是溫帶氣候地區pH值較低的酸性雨和石灰岩層所造成的。隨著地表下的岩石不斷與水反應,將不溶的碳酸鹽在與二氧化碳的共同作用下不斷生成可溶但不穩定的碳酸氫鹽,在排水較好的地下岩層就能形成一個大的溶洞。溶洞中的水在流動時,其溶解的碳酸氫鹽就可能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鹽沉降在地面。溶洞中從高處落下這樣的水滴就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將碳酸鹽沉降在溶洞頂部,而另一部分則會在地面沉降。上部的碳酸鹽沉降往往形成一個倒錐形的鐘乳石,而地面上會形成形如其名的石筍。

形成條件

擁有組織細密,節理(岩石中的裂隙)密布的石灰岩,因為雨水和地下水必須通過裂隙進出。必須是在雨量充沛的地區.因為降雨少的乾燥地區不能發生溶蝕作用.所以不能產生喀斯特地形。在石灰岩地區周圍最好有河流經過的深谷.因為地下水容易順著岩石裂隙流出.有助於發生溶蝕作用。

喀斯特地形的利與弊

弊端

中國西南喀斯特地區位於濕熱多雨的亞熱帶氣候區,這本來是有利於農作物生長的,但由於喀斯特發育的石灰岩地區多裂縫空洞,雨水、地面水極易漏失,造成農田受旱;另一方面,因缺乏地表排水系統的封閉窪地地形,雨季又極易受澇,故西南許多地區自古以來就有“旬日無雨地乾裂,一場大雨遭水淹”和“地面水貴如油,地下水滾滾流”的說法。

優點

喀斯特地形奇特幽美可以大力發展旅遊業促進經濟發展。
利用天然溶洞建設有利於戰備防空的地下工廠和車間。
利用天然溶洞四季溫差小的特點,建設低溫、恆溫倉庫、車間等。
在喀斯特溶洞中,由於流水的作用,往往富集了各種砂礦,中國著名的箇舊錫礦就是這樣形成的。
石灰岩是燒制石灰、水泥的重要原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