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爾德

啟爾德

啟爾德(O.L.Kilborn 1867年--1920年),加拿大人。華西協合大學的開創者之一,大學理事會主席。美國金斯頓王后大學醫學博士。加拿大英美會傳教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啟爾德
  • 外文名:Omar L. Kilborn
  • 國籍:加拿大
  • 出生日期:1867年
  • 逝世日期:1920年
  • 畢業院校:美國金斯頓王后大學
  • 主要成就:華西協和大學開創者之一
來華,醫院開業,啟爾德與成都教案,仁愛濟民,逝世,

來華

啟爾德(Omar L. Kilborn),來自加拿大。在英國金斯頓王后大學獲得醫學博士的學位後,他向加拿大衛斯理會寫信,自願作為一名醫學傳教士前往中國。與啟爾德同行的,還有他的妻子詹妮·福勒,牧師赫斐秋(Virgil. C. Hart)夫婦,傳教士何忠義(Hartwell. G. E)夫婦等,總計9人。他們此行的目的,是前往四川開拓華西教區。在上海登上蒸汽小輪,在宜昌換乘木船,經過數月艱苦行程而終於抵達成都的啟爾德絕不會想到——僅兩個月後,他就會跟新婚妻子訣別;更不會想到,他一家三代將把總計72年的時間和心血,奉獻給這個國家的醫療和高等教育。

醫院開業

啟爾德一行初至成都,在玉沙街找了一幢民房落腳,隨即決定從創辦醫院著手,以擴大教會的影響。其實,這也是新教在海外傳教的重要策略。新教差會非常注重在大城市興辦學校、醫院、出版書局和慈善機構,中國第一所西式醫院和第一所西式學校,都是新教傳教士創辦的。
工作正頭緒萬端地展開之際,詹妮卻染上了霍亂。由於缺少藥物,身為醫學博士的啟爾德也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妻子離去。悲痛萬分的他,把全副精力都放在了醫院的籌建上。
1892年,啟爾德的醫院建在成都東門的四聖祠街(今四聖祠北街),命名為“福音醫院”。除此之外,他們還在四聖祠街買下一片菜地,用於修建禮拜堂。醫院建立之初,啟爾德除了擔任院長,還身兼醫生、護士、護工等多職。然而,即使這樣,醫院內的工作仍談不上忙碌。因為當時中國人對西醫的認識很少,來就診的人不多,啟爾德的工作重點是走出醫院盡力擴大影響,讓人們了解西醫,接受西醫。
福音醫院是四川地區第一家西式醫院。隨著時間推移,逐漸有少量信基督教的中國人來此看病,見識到了西醫的神奇療效。福音醫院開始有了些口碑,啟爾德也迎來了生命中的另一個同行者——啟希賢 ( Retta G. kilborn )。
啟希賢也是加拿大人,在當時女性很難被允許學醫的情況下,她獲得了醫學博士、外科碩士和化學碩士等學位。1893年,她以醫學教友志願隊隊員的身份來四川創建女會和婦孺醫院。相同的信念讓他們在成都結成了夫妻。
啟希賢,本名雷塔·吉福德,正如啟爾德本名基爾伯恩,“啟”是他們二人共同的“中國姓”。福音醫院建成之後,啟爾德並不是完全待在成都,而是時常外出行醫傳教,榮縣、嘉定(今樂山)、自流井(今自貢)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啟希賢嫁給啟爾德之後,也經常陪他外出診治和手術。

啟爾德與成都教案

1895年4月7日,啟爾德和啟希賢的長子啟真道在嘉定出生。5月28日,他倆剛抱著兒子返回成都,就碰上了一件大事。這天正是端午節,在臨近四聖祠街的東較場,數百人聚集著在“打李子”。這是舊時成都民俗,一人拿一包李子對打,有時甚至會出現幾萬人在城牆上對打的壯觀場景。然而,在一片嬉笑歡樂之中,卻有謠言在滋生。有人說,看見外國人把中國小孩子拐進了教堂——那個年代,洋人取小孩肝子、眼珠熬制西藥這類謠言其實是經常發生的。
流言不脛而走,到傍晚,激憤的人群已經來到四聖祠街包圍了教堂、福音醫院和啟爾德等傳教士的住處,試圖破門而入,救出小孩。啟爾德感覺受到威脅,便持槍出門對空鳴放,大禍就此鑄成。儘管啟爾德等帶著妻兒逃了出去,但他們的住房、醫院和四聖祠禮拜堂被悉盡搗毀。第二天,位於陝西街的教堂被焚燒,風波波及十餘州縣,總計七十多座教堂被毀,這就是著名的“成都教案”。
到了年末,待教案漸息,啟爾德攜家人從上海返回成都後,做出了一個驚人的決定——在原址上重建福音醫院。重建醫院,而且是在原址上,他要面對的不僅是心理上的創傷,還有很大的風險。畢竟,教案導致中國人有6名參與者被處斬,17人被從軍流放,今後還會發生什麼遷怒於教堂和醫院的事情很難預測。但是,啟爾德真就這么做了。與此同時,啟希賢也在附近的新巷子裡,建起了四川第一座女子醫院——仁濟女醫院,以適應這個封閉國家“男女授受不親”的習俗。
1902年,四川紅燈教女首領“廖觀音”起事,四聖祠禮拜堂再度被毀。1905年,教會獲得清政府1500兩黃金的賠款,這筆錢被用來修建了一幢四層樓的醫院,即1907年竣工的四川紅十字福音醫院。新醫院擁有病床120張,醫師11人,開設內科、外科和花柳科。
到1910年,兩所醫院一年的門診量合計6357人。除了成都本地人,在當年交通極其不便的情況下,還有郫縣、大邑及資中一帶的病人慕名而來。醫院採用收取富人診費以補貼窮人的辦法,對窮苦人“治疾不收半文,且資助錢糧”。
1914年,華西協合大學成立醫科後,醫院成為學生臨床教學和實習的基地。1914年,醫院更名為仁濟醫院。這所當時四川最好的醫院,也就是今天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的前身。

仁愛濟民

啟爾德的努力見到了成效,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懂西醫的醫生和護士遠遠不能滿足需求,於是他希望創辦醫學教育,通過“複製護士和醫學傳道士”,來解決缺乏人才的困境。
各方面的條件都在成熟。在中國實行了上千年的科舉制度,已於1905年廢除,清政府開始推行“辦學校”的新政;而到達四川的外僑也在不斷增多,他們先後建立了不少中國小,為創辦醫學教育進行了生源上的準備。在基督教差會的主持下,華西協合大學於1910年3月11日正式開課,積極參與籌建事宜的啟爾德,成為學校董事會的第一任主席。華大的醫科於1914年建立後,啟爾德又登上講台,親執教鞭,講授生理學、眼科和化學等課程。同年,仁濟醫院護士學校也成立了,不過,當年只招收男生,次年才開始招收女生。
除了成都四聖祠仁濟醫院,啟爾德還在四川境內嘉定等多地創辦了仁濟醫院。到1922年,全川境內的仁濟醫院就達到了11家。
啟爾德也是中國紅十字會四川分會的發起者之一。1911年四川戰事不斷,“保路運動”和“辛亥革命”相繼爆發,清兵和政府軍的傷亡都非常慘重。啟爾德以紅十字會的名義,親率醫療隊奔赴火線,設立臨時醫療點救治傷員。他赤著腳,穿著草鞋,冒雨行走在泥濘的戰場上。他本著人道主義之精神,不管傷者是清軍或是革命軍,皆全力救護。數月時間裡,啟爾德以其精湛的醫術和仁愛之心救人無數。
啟爾德夫婦創下的仁濟男女醫院,“仁濟”二字是加拿大基督教英美會對教義Love(愛)和Mercy(同情憐憫)的中文概括,也暗合中國儒家仁愛濟民的思想。而啟爾德一生的作為,正是對這兩個字的最好闡釋,就如美國人Rev. James M對他的評價:“他是一位偉大的醫生,他離開設備好的醫院去為普普通通的士兵服務 ,而在當時士兵是不受人重視的。中國人都說他真正是一個完人,從未見過具有如此仁愛之心和人道主義精神的人。”

逝世

1919年,啟爾德回到加拿大休假,卻因染肺炎而不幸病故。訊息傳到成都後,受他惠澤甚多的成都人,在祭祀孔子的文廟舉辦了中國傳統的祭奠儀式,以中國人的方式表達了對這位基督徒的敬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