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書名:《啟功題跋書畫碑帖選》
- 作者:啟功
- ISBN:9787501017317
- 頁數:379
- 定價:268.00
-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01-01
- 裝幀:平裝
- 開本:8開
圖書簡介,圖書價值,作者簡介,
圖書簡介
該書為八開本亞粉銅版紙彩印,共搜匯影印啟功先生1936年至2003期間題跋的古代書畫、碑帖的翰墨手跡凡194件;並由啟先生自署書名。它主要以古代文獻圖版和啟先生的題跋文字兩大部分組成。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熹年撰寫的“深厚的傳統文化修養與書畫藝術的完美結合”一文為此書序言。他指出:“啟功先生對古文字學、經學、史學、古典文學、哲學、宗教諸方面都有深入研究,且熟悉典章制度、禮儀民俗、戲曲小說;本人又是書法、繪畫大師,有實踐體驗,故能在學術研究與藝術鑑賞結合的基礎上,從整理、充實、探討中國書法、繪畫發展史的高度,有目的地去考訂若干古代書法繪畫史上的重要實物和關鍵性歷史公案,取得了高出同代人的卓越成就。”
圖書價值
眾所周知啟先生是一位具有多種成就的國學大師、文化大師,而《啟功題跋書畫碑帖選》出於它獨特的內容和體例恰能體現作為一個綜合大師所具備的多方面的學術、藝術成就。
首先能清晰地反映啟先生書法的發展軌跡。啟先生年輕時對傳統書法用力甚深,對眾多的書法家都下過深工,在啟先生國中期的作品中都能清晰地看到這種學習、借鑑的痕跡,而本書恰恰為我們提供了較多這類作品,最早可見到1936年、啟先生20多歲的作品。大體說來越是前期的作品,繼承融合前人書風的特點越明顯,整體風格以渾融古樸、遒勁厚重為主要特色;而越是後期的作品,那種獨特的“啟體”風格才越顯著。賞玩這些作品,不但可以了解啟先生的書法道路,而且更能了解到要想成為超一流的書法家就必須具備豐厚的傳統修養和長期的艱苦努力。
此書還提供了很多珍貴的範本。這又和本書的性質密切相關,即它是一部相對自由隨意的題跋墨跡。而越是如此,越容易產生好作品,因為它更多天成自然之美也。正如啟先生在《董香光家書冊跋》中所說:“手札一冊,語屬家常,字尤爛漫而天真流露,時或遠邁矜莊之作,昔人所以貴手札,貴稿書也。”而這部書為我們提供的正是這樣可貴的“手札”與“稿書”,它可貴就可貴在自然揮灑上。
該書的很多跋語為我們明確揭示了啟先生對書法美學的觀點。啟先生認為書法美的最高境界當是自然天成。那么怎樣才能達到這種境界呢?先生也為我們指出了具體的、可操作的途徑,如云:“不觸不背,神存於心手之間。……無意求工,而浩然任筆之所之,具見心在得失之外,亦書人之樂景也。”(《跋董其昌行書小赤壁冊》)同時他又能很好地處理天成與人力二者之間的辯證關係,那就是要追求“化合”而不要滿足於“混合”。(《跋張猛龍碑》)
二鑑定價值。由於是書畫碑帖的題跋,所以本書的很多內容都牽涉到對書畫碑帖的鑑定與考證。啟先生嘗自謂平生用力最勤的工作就是鑑定,為此寫下了大量的專著,而本書在這方面的最大優長就在於它可以結合具體作品進行針對性的評論,尤其是對碑帖的具體評論。清人對碑帖學有過很深入的論辯,但多出於門戶、意氣之爭,因而遺留了大量的問題。可以說啟先生在這方面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為很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作出了公允的判定,是碑帖學的大功臣。
三文學價值。我以為就單純的鑑定而言,可與啟先生比肩的還有人在,但能即席揮灑,把鑑定的文辭寫得如此優美生動,就很難有人可與他媲美了,這得益於他深厚的文學修養。
要想使文辭能具有文學價值,又須具備兩方麵條件,一是文采斐然,二是見解深刻。啟先生自幼諳熟詩文創造,寫得一手好詩文;又對書畫藝術相關的典籍、掌故博學洽聞,所以可以駕輕就熟、隨心所欲地以斐然的文采來道出深刻的見解。
如《跋朱竹垞先生家書》,既然談到朱竹垞(彝尊),自然要提及康熙重用漢人知識分子的問題,而在當時(1980年),正值離詆毀知識分子不久的時期,於是啟先生就借題發揮,寫下了這樣的一段文字:“按:有清起於遼左,每稱以騎射為根本。然其所以垂世祚近三百年,……莫不有書生之力在,……惟自知天地古今之君,始知書生之有其用。……昔宋太祖過朱雀門,見榜署‘朱雀之門’,問‘之’字何用,侍臣對以‘語助’。宋太祖曰:‘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庸詎知陸秀夫、文天祥能使趙氏塊肉無忝所生者,豈非之乎者也之助乎!”這段文字以對知識分子不屑一顧的宋太祖的典故為典型,以清朝歷史上一系列的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為線索,讚揚了康熙作為一代明君重用知識分子的開明政策,並用陸秀夫、文天祥的作為回擊了宋太祖的無知與偏見,指出了一代王朝的興亡直接取決於君主的知識分子政策。這真是一篇痛快淋漓的絕妙好辭,豈是那些只知靠眼力分辨真偽的鑑定匠所能望其項背的,這樣的題跋在本書中所見多是,這也是該書具有多元的、豐富的文化價值的重要表現之一。
作者簡介
啟功(1912-2005年),字元白,也作元伯。中國當代著名教育家、國學大師、古典文獻學家、書畫家、文物鑑定家、詩人。滿族,愛新覺羅氏,是清世宗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第八代孫。幼年失怙且家境中落,自北京匯文中學輟學後,發憤自學。稍長,從賈羲民、吳鏡汀習書法丹青,從戴姜福修古典文學,刻苦鑽研,終至學業有成。1933年經傅增湘先生推介,受業於陳垣,涉足學術流別與考證之學;後聘為輔仁中學國文教員;1935年,任輔仁大學美術系助教;1938年後,任輔仁大學國文系講師,兼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從事故宮文獻館審稿及文物鑑定工作。1949年,任輔仁大學國文系副教授兼北京大學博物館系副教授;1952年後,任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教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博士研究生導師、九三學社顧問、中國書協名譽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故宮博物院、國家博物館顧問,西泠印社社長等職。2005年6月30日病逝於北京。其主要著作有《古代字型論稿》、《詩文聲律論稿》、《啟功叢稿》、《啟功韻語》、《啟功絮語》、《啟功贅語》、《漢語現象論叢》、《論書絕句》、《論書札記》、《說八股》、《啟功書畫留影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