啞地層

啞地層

在生物地層學上一直被認為是“啞地層”的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最近終於“說話”了,我國地質科研人員成功地從這一地層中分析出較豐富的孢粉和藻類化石,對該地層一直具有爭議的成因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據主持該項研究的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吳國瑄教授介紹,生物化石是地球的“書籤”,能忠實地記錄地球桑海滄田演變的每一頁。在生物地層學上,人們通常將生物化石貧乏的地層稱為“啞地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啞地層
  • 性質:科學
  • 類別:地理
  • 屬於:地層
生成時間,新的研究,研究結果,

生成時間

長江三角洲在距今約2.5萬年至1.2萬年間形成的晚第四紀地層中,存在著若干暗綠色、黃褐色硬質粘土層,特徵鮮明、分布穩定,在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軟土層地基中,該地層是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建築地基難得的持力層,而且其所包含的古環境信息也是人們一直想得到的,因而該地層成為近年來國內外學者研究的一個熱點。
儘管許多研究者曾先後在不同地點、運用不同技術、從不同角度對這一古土壤層進行過研究,但關於其成因卻一直頗具爭議,爭論的焦點在於這些古土壤成土母質沉積時的古環境。一種觀點為水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是由於河流或湖泊乾涸後沉積而成的;另一種觀點為風成沉積,認為這一古土壤層的沉積物來自中國西北地區的風塵或大陸架沙漠化的衍生物。
引起這些爭論的重要原因之一,還在於這一古土壤層中生物化石貧乏,人們一直沒有在其中發現任何有意義的孢粉、藻類化石組合,不足以判別古土壤層形成時期的沉積環境和植被類型,並對其成因做出明確解釋。

新的研究

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在上海普陀區曹楊新村地下30多米處,鑽孔取出了一些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樣品,通過採取新穎的酸處理與篩選技術相結合的樣品處理方法,在這些樣品中獲取了較豐富的孢粉、藻類化石,從而為長江三角洲地區古土壤層形成環境的研究提供了確鑿的生物化石證據。中國科學院主辦的權威刊物《科學通報》已發表了這一研究的相關論文。
據同濟大學海洋地質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研究生覃軍乾介紹,曹楊孔剖面樣品的孢粉、藻類共有55個科屬,其中孢粉包括陸生植物的孢粉和水生草本植物的孢粉,藻類均屬於浮游藻類。由於浮游藻類生活在水中,因此保存於沉積物中的藻類化石是反映沉積環境可靠的化石標誌。
而在孢粉與藻類的化石組合中,淡水藻類——環紋藻的含量最為豐富,並在古土壤層中出現環紋藻與陸生草本植物花粉出現兩次高低變化,這表明當時曹楊地區曾經經歷了兩次水泛和兩次水退,水泛時期沉積區內淡水藻類大量繁育,而到了水退時期裸露出來的陸地上則發育陸生植物。
此外,科研人員還在曹楊孔古土壤層大多數樣品中,發現了海水生的溝鞭藻類,儘管含量不高,但對當時的沉積環境具有重要的指示意義。科研人員認為,古土壤母質在沉積過程中曾受到海水影響,可能說明古土壤母質沉積于海退期間海面相對較高的階段。

研究結果

以上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長江三角洲晚第四紀古土壤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但也有一些持“風成沉積”觀點的專家認為,僅僅一個鑽孔的研究樣本並不能具備說服力。目前,同濟大學的科研人員正進一步擴大研究範圍,計畫在上海的青浦、浦東以及周邊地區繼續進行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