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解釋
1. [inquire]∶詢問或打聽。
幸可廣問訊。——《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問訊處。
2. [greet]∶問候。
彼此見禮問訊。
3. [put the palms together (a Buddhist greeting)]∶僧尼跟人應酬時合十招呼。也叫“打問訊”。
引證解釋
1. 互相通問請教。
漢
劉向《說苑·談叢》:“君子
不羞學,不羞問。問訊者,知之本,念慮者,知之道也。”
2. 打聽。
《玉台新詠·古詩》:“幸可廣問訊,不得便相許。” 宋
姜夔《惜紅衣》詞:“牆頭喚酒,誰問訊、城南詩客。”
康濯《水滳石穿》第五章:“他已經找
有根問訊過, 有根答應了,說讓社裡雇用。”
3. 問候;慰問。
《後漢書·清河孝王慶傳》:“慶多被病,或時不安,帝朝夕問訊,進膳藥,所以垂意甚備。” 宋
陸游《次季長韻回寄》:“野人蓬戶冷如霜,問訊今惟一 季長 。” 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老者擬擇日
成婚,自是布庫里雍順就住在此家。暇時到村中各家問訊,村人見他
彬彬有禮,無不歡迎。”何其芳《畫夢錄·丁令威》:“丁令威引頸而望,寂寞得很,無從向昔日的友伴致問訊之情。”
晉法顯《佛國記》:“阿那律以天眼遙見世尊,即語尊者大目連,汝可往問訊世尊,目連即往,頭面禮足,共相問訊。”《景德傳燈錄·迦毗摩羅》:“尊者將至石窟,復有一老人素服而出,
合掌問訊。”《警世通言·假神仙大鬧華光廟》:“﹝魏公﹞走不多步,恰好一個法師,手中拿著法環搖將過來,朝著打個問訊。”
老舍《四世同堂》八四:“和尚看了瑞全一眼,打了個問訊,走入正殿,去敲打木魚。”
佛學術語
梵語pratisam!modana。敬禮法之一。即向師長、尊上合掌曲躬而請問其起起居安否。大智度論卷十,載有二種問訊法,若言是否少惱少患,稱為問訊身;若言安樂否,稱為問訊心。至後世之問訊,僅為合掌低頭。
禪宗所用之作法有九種:(一)三巡問訊,於方丈小座湯(眾僧坐於方丈室慢吮湯)之際,行揖坐、揖香、揖湯(揖即行禮)之三回問訊。(二)四處問訊,對僧堂之四板頭(四板之頭首)燒香問訊。(三)七處問訊,就僧堂內七處之爐燒香問訊。(四)座下問訊,在法堂之須彌座前問訊請法。(五)借香問訊,當維那於出班上香之際借住持香時,先向住持問訊,待燒香之後,再向住持行問訊禮,其時則稱謝香問訊。(六)趺坐問訊,秉拂人(持拂子代住持上法座向大眾開示說法者)請住持趺坐,令侍者問訊。(七)請座問訊,於方丈行茶禮時,先由侍者行至住持前問訊。(八)普同問訊,又作普問訊、普通問訊,即普向大眾問訊,或大眾一時問訊。(九)略問訊,又作小問訊,僅為合掌低頭。此外,一般所行之問訊法,以兩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來,兩手拱齊眉。我國佛教徒多於拜佛將結束時,以問訊作結。[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經、法華經卷五從地踴出品、大智度論卷十、大宋僧史略卷上、釋氏要覽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