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故鄉》的作者是王兆軍。 《問故鄉》是一本以講述為主要方式的紀實作品,分為“天干集”和“地支集”兩部分。前者來自官場,後者來自平民;前者多為耳聞,後者多為目睹;前者高屋建瓴口述歷史,後者操勞生計忙碌繁瑣;前者講述的是巨觀努力,後者多是草根故事人物命運。同時閱讀二者才能看出一個地區的發展脈絡,也才能解答關於草根生活的良心追問。
基本介紹
- 書名:問故鄉
-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 頁數:359頁
- 開本:32
- 品牌:人民文學
- 作者:王兆軍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20100804, 7020100805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編輯推薦,目錄,
內容簡介
臨沂城不是今天才有的,臨沂人的生理基因一如亘古,臨沂的土地還是東夷人曾經耕耘過的黑土黃土,沂河還是孔子洗過澡的那條河,三千年來興衰輪迴卻步履蹣跚,為什麼在“這一個”三十年里會發生如此驚人的變化?這巨大的財富不是雲山霧罩的杜撰,而是有目共睹的存在!誰都有理由追問:是什麼讓三千年以來的臨沂裹足不前,又是什麼讓這個三十年煥然一新?今天的臨沂人並沒有多出一個腦袋兩隻胳膊,沂河的黃沙也不曾一夜之間變成了金子,那么今天的財富是如何積累起來的?論智慧,我們未必勝過諸葛亮(臨沂陽都人)和劉洪(臨沂蒙陰人,《九章算術》作者);論剛毅英勇,我們未必超過顏真卿、顏杲卿兄弟(臨沂費縣人)和蒙恬(臨沂蒙陰人)、左寶貴(臨沂平邑入);論才情,我們未必高出書聖王羲之(臨沂南仁里人)。既如此,今日的輝煌何以來之
於是,《問故鄉》作者王兆軍想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探討這個變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要弄清蟬蟲是如何變成知了的。但問題隨即而來,他不是學者,無法用數字和概念完成嚴謹的學術論證,他只能
於是,《問故鄉》作者王兆軍想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探討這個變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要弄清蟬蟲是如何變成知了的。但問題隨即而來,他不是學者,無法用數字和概念完成嚴謹的學術論證,他只能
作者簡介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主要從事小說、散文及報告文學創作,兼及文化研究。近年出版有“鄉下人”三部曲《自蠟燭》《青桐樹》《紅地毯》及散文、隨筆集《碎玻璃》《皺紋里的聲音》《眺望紅塵》《風骨隨身》等。作品被譯成日文、英文、德文等
圖書目錄
序言
子集:鄉黨與龜馱城
甲卷:第一步無可挑剔
醜集:四叔二叔和老鼠爪
乙卷:三十年的輪迴
寅集:舊事新事
丙卷:羅莊先知先覺
卯集:鄉下保姆
丁卷:蒼山蒜薹事件
辰集:一個人的象徵
戊卷:西郊市場
巳集:故人與新知
己卷:向貧困宣戰
午集:湯河見聞錄
庚卷:“能人”時代
未集:父老鄉親
辛卷:經營城市
申集:人如鏡子事如風
壬卷:文明的彩拼圖
酉集:眾生相和局外人
癸卷:執政是一門科學
戌集:草木搖落露為霜
亥集:精神家園
謝忱
子集:鄉黨與龜馱城
甲卷:第一步無可挑剔
醜集:四叔二叔和老鼠爪
乙卷:三十年的輪迴
寅集:舊事新事
丙卷:羅莊先知先覺
卯集:鄉下保姆
丁卷:蒼山蒜薹事件
辰集:一個人的象徵
戊卷:西郊市場
巳集:故人與新知
己卷:向貧困宣戰
午集:湯河見聞錄
庚卷:“能人”時代
未集:父老鄉親
辛卷:經營城市
申集:人如鏡子事如風
壬卷:文明的彩拼圖
酉集:眾生相和局外人
癸卷:執政是一門科學
戌集:草木搖落露為霜
亥集:精神家園
謝忱
文摘
龜馱城
10日上午,整理院子。積攢了一個冬春的落葉散落各處,地里有,牆根和角落處尤多,其中夾雜了大大小小的樹枝。清理這些東西既需要耐心也要注意安全,有些樹枝上的葛針刺很尖銳,如棗樹枝、木瓜樹枝、薔薇枝條、皂角樹枝等,一不注意就會刺破皮肉。我用小竹耙把枯葉和樹枝劃拉成堆,然後一籃子一籃子挎出去,放到門外的空場上。這樣幹了不到一小時,我就出了一身臭汗,襯衫領子都濕透了,此時才知自己已年過花甲,再不是當年那個發一聲喊就能搬起百多斤大石塊的漢子了。
鄰居和子侄們見我回來了,大牛、老大、老四,還有西鄰的鳳章都來幫忙。人多好乾活,五六個人齊動手,不到中午就做個差不多了。母親問我要不要管飯,大牛和老四聽了,說奶奶這事不用你管等幹完了再說。母親年老體衰,自然不能操勞許多人的飯食,我打算做完了活叫村西頭的小飯店送幾個菜來,大家喝兩杯。大牛是我弟弟的孩子,老四是我本家哥哥的四子,他們都是年富力強的壯漢。
大家坐在門廳里喝茶聊天,一邊等小飯店送菜來。鄉村的話題總是很散漫,說到哪裡是哪裡,彼此任意插話,駁論隨時都有,像是不帶地圖的漫遊。記不清是從什麼說起的,不久就說到糧價。老大說:麥子一塊錢一斤,稻穀也就多那么幾分錢,多少年了就這個價,老是不漲,種地賠錢。老四看了看我,笑嘻嘻地說:上級光顧慮你們城市人啊,生怕糧食漲了價你們不高興,就咱鄉下老百姓沒人管沒人疼。老大埋怨他四弟:老是說這種話有什麼用呢?鳳章說:要是種地的人工也算錢,現在種糧食的絕對賠本,不信你看呢,咱村哪一個單靠種糧食的能把日子過好?老大說:誰誰能趁幾百萬。鳳章反駁說:他們要是光種糧食不做生意,絕對存不下錢——趁不趁幾百萬就另說了。
對於這樣的閒談,我都是多聽少說儘量不插言。看他們義憤填膺的樣子,我就勸他們,現在大家畢竟都有飯吃有衣穿了,雖然錢少一點,總比吃不飽飯的時候強多了。老四說:光有糧食不行啊,必須得有錢,現在就是金錢世界,沒有錢寸步難行啊!我說:當年你們兄弟五個就你爹一個勞動力,平日裡稀的多乾的少,連鹹菜都弄不上吃的,現在到底好多了。老四笑著說:因為那時飯食不夠吃的,所以我們兄弟幾個都是矮個子,呵呵。
他們一直糾纏著為什麼糧價這么低為什麼政府老不肯把農產品價格放開,我就向他們解釋什麼是剪刀差,為什麼基本生活品的價格需要控制,等等。鳳章說:咱農民老在剪刀的眼子上,難道說命該如此不能變了?老四諷刺我:大叔你是吃公家飯的,說來道去還是向著政府,不肯為咱老百姓說話呢。他叫我向彭德懷學習,勇於為民請命,向上級反映農民的問題。老大埋怨他:淨說這種話有什麼用呢?
正喝茶呢,送菜的挑著一對食盒來了,這情景叫人想到宋明時代的世俗風景畫。從臨沂到旦彰街的公路在我們村西頭拐了個彎兒向北去了,那裡有超市,有小飯店,有煤棧和液化氣站,還有一個專為祭祀做紙草的門臉兒,算是該村的商業區。我家在村東頭,若是走去那邊吃飯,要穿過整個村子,很不方便,大牛和老四就打電話訂了幾個菜。送菜的男子把食盒裡的菜一一端上桌來,我把白酒啤酒搬出,隨便他們喝。鳳章不喝酒,老大本不肯喝,但遇到好酒時也能喝些。老四、大牛兩個是主力,彼此勸酒,戲謔喧譁,很是熱鬧。
老四說:臨沂城其實是個龜馱城,地下深處有一隻神龜,那神龜平時安靜,萬一神龜動彈了,整個臨沂城就得完蛋,一個也跑不了,現在蓋的這些大樓都得塌。大牛開玩笑說:那一來四哥你就發財了是吧?老四和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兄弟——老大、老二和老五都是做廢舊……
P6-7
10日上午,整理院子。積攢了一個冬春的落葉散落各處,地里有,牆根和角落處尤多,其中夾雜了大大小小的樹枝。清理這些東西既需要耐心也要注意安全,有些樹枝上的葛針刺很尖銳,如棗樹枝、木瓜樹枝、薔薇枝條、皂角樹枝等,一不注意就會刺破皮肉。我用小竹耙把枯葉和樹枝劃拉成堆,然後一籃子一籃子挎出去,放到門外的空場上。這樣幹了不到一小時,我就出了一身臭汗,襯衫領子都濕透了,此時才知自己已年過花甲,再不是當年那個發一聲喊就能搬起百多斤大石塊的漢子了。
鄰居和子侄們見我回來了,大牛、老大、老四,還有西鄰的鳳章都來幫忙。人多好乾活,五六個人齊動手,不到中午就做個差不多了。母親問我要不要管飯,大牛和老四聽了,說奶奶這事不用你管等幹完了再說。母親年老體衰,自然不能操勞許多人的飯食,我打算做完了活叫村西頭的小飯店送幾個菜來,大家喝兩杯。大牛是我弟弟的孩子,老四是我本家哥哥的四子,他們都是年富力強的壯漢。
大家坐在門廳里喝茶聊天,一邊等小飯店送菜來。鄉村的話題總是很散漫,說到哪裡是哪裡,彼此任意插話,駁論隨時都有,像是不帶地圖的漫遊。記不清是從什麼說起的,不久就說到糧價。老大說:麥子一塊錢一斤,稻穀也就多那么幾分錢,多少年了就這個價,老是不漲,種地賠錢。老四看了看我,笑嘻嘻地說:上級光顧慮你們城市人啊,生怕糧食漲了價你們不高興,就咱鄉下老百姓沒人管沒人疼。老大埋怨他四弟:老是說這種話有什麼用呢?鳳章說:要是種地的人工也算錢,現在種糧食的絕對賠本,不信你看呢,咱村哪一個單靠種糧食的能把日子過好?老大說:誰誰能趁幾百萬。鳳章反駁說:他們要是光種糧食不做生意,絕對存不下錢——趁不趁幾百萬就另說了。
對於這樣的閒談,我都是多聽少說儘量不插言。看他們義憤填膺的樣子,我就勸他們,現在大家畢竟都有飯吃有衣穿了,雖然錢少一點,總比吃不飽飯的時候強多了。老四說:光有糧食不行啊,必須得有錢,現在就是金錢世界,沒有錢寸步難行啊!我說:當年你們兄弟五個就你爹一個勞動力,平日裡稀的多乾的少,連鹹菜都弄不上吃的,現在到底好多了。老四笑著說:因為那時飯食不夠吃的,所以我們兄弟幾個都是矮個子,呵呵。
他們一直糾纏著為什麼糧價這么低為什麼政府老不肯把農產品價格放開,我就向他們解釋什麼是剪刀差,為什麼基本生活品的價格需要控制,等等。鳳章說:咱農民老在剪刀的眼子上,難道說命該如此不能變了?老四諷刺我:大叔你是吃公家飯的,說來道去還是向著政府,不肯為咱老百姓說話呢。他叫我向彭德懷學習,勇於為民請命,向上級反映農民的問題。老大埋怨他:淨說這種話有什麼用呢?
正喝茶呢,送菜的挑著一對食盒來了,這情景叫人想到宋明時代的世俗風景畫。從臨沂到旦彰街的公路在我們村西頭拐了個彎兒向北去了,那裡有超市,有小飯店,有煤棧和液化氣站,還有一個專為祭祀做紙草的門臉兒,算是該村的商業區。我家在村東頭,若是走去那邊吃飯,要穿過整個村子,很不方便,大牛和老四就打電話訂了幾個菜。送菜的男子把食盒裡的菜一一端上桌來,我把白酒啤酒搬出,隨便他們喝。鳳章不喝酒,老大本不肯喝,但遇到好酒時也能喝些。老四、大牛兩個是主力,彼此勸酒,戲謔喧譁,很是熱鬧。
老四說:臨沂城其實是個龜馱城,地下深處有一隻神龜,那神龜平時安靜,萬一神龜動彈了,整個臨沂城就得完蛋,一個也跑不了,現在蓋的這些大樓都得塌。大牛開玩笑說:那一來四哥你就發財了是吧?老四和他的兩個哥哥一個兄弟——老大、老二和老五都是做廢舊……
P6-7
序言
幼稚的人大都不自量力,譬如我。
五年前,一個春色明媚的黃昏,當我開車行經臨沂的濱河大道時,不經意間回眸一瞥,那晚霞映照下的城市竟讓我心頭一震:啊,這就是那個曾經土裡土氣、灰眉糊眼、死氣沉沉的故鄉小城嗎?天際線那邊,叢生的高樓在彩雲的背景上顯示著俊美的剪影,步態悠閒的人們在河濱小徑上散步,遼闊水面上波光閃耀、漁舟靜臥,這情景看上去如同海市蜃樓。於是我自問:從前那條青苔拖曳、木柵朽爛、搖搖欲墜的水漫橋呢?從前那長滿水蓼蘆荻的渡口呢?從前那些垂著沉沉頭顱,艱難爬坡的拉水拉沙的地排車呢?都沒了,就連零星兒殘跡都沒有留下!往昔一如夢幻,只給五十歲以上的人留下荒涼的記憶。
當時我的感覺就像突然發現鄰居家小女孩出挑成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一樣,驚詫也欣喜。儘管我是個對世事多有挑剔的人,此時也得承認,這裡——我的故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並非完全出於偏愛,事實就是如此。多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當他站在紐約的東河大橋上回看曼哈頓城區時,那情景讓他禁不住驚嘆人類竟能創造出如此壯美的風景。沒想到,我在故鄉的沂河大橋上發現了類似的微型拷貝。不論你是否喜歡這裡的全部,不論你是個社會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都必須承認:這巨大的變化令人驚異。
一個問題油然而生:臨沂城不是今天才有的,臨沂人的生理基因一如亘古,臨沂的土地還是東夷人曾經耕耘過的黑土黃土,沂河還是孔子洗過澡的那條河,三千年來興衰輪迴卻步履蹣跚,為什麼在“這一個”三十年里會發生如此驚人的變化?這巨大的財富不是雲山霧罩的杜撰,而是有目共睹的存在!誰都有理由追問:是什麼讓三千年以來的臨沂裹足不前,又是什麼讓這個三十年煥然一新?今天的臨沂人並沒有多出一個腦袋兩隻胳膊,沂河的黃沙也不曾一夜之間變成了金子,那么今天的財富是如何積累起來的?論智慧,我們未必勝過諸葛亮(臨沂陽都人)和劉洪(臨沂蒙陰人,《九章算術》作者);論剛毅英勇,我們未必超過顏真卿、顏杲卿兄弟(臨沂費縣人)和蒙恬(臨沂蒙陰人)、左寶貴(臨沂平邑入);論才情,我們未必高出書聖王羲之(臨沂南仁里人)。既如此,今日的輝煌何以來之?
於是,我想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探討這個變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要弄清蟬蟲是如何變成知了的。但問題隨即而來,我不是學者,無法用數字和概念完成嚴謹的學術論證,我只能從田野調查、感性印象、個別故事、人物命運去記述身邊那些斑駁陸離的見聞。我也沒有縱覽全國的能力,只能從一個“麻雀”的解剖中尋找古老難題的地區性解法。同時我也深知自己是個遊子,也是個局外人,很多事非我親歷親為,我只能以旁觀者的身份記述客觀現實。故鄉是一種無法推辭的稟賦,如同宿命。對我來說,這既是一次精神的回歸,也是一次文學的冒險。
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查,我把當事人的口述陸續整理出來,給它起了一個簡樸而枯燥的名字:《天干集——千古執政難題與當代地區性解法》。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是一個沉重而平俗的話題。我之所以不以俗為羞,是因為執政是一門關係到每個人切實利益的科學。歷史的經驗是一把實用而神秘的鑰匙,它能夠打開房門和百寶箱,也能將我們鎖在密不透風的屋子裡憋死。
然而,當我完成《天干集》的編寫後,立即發現這裡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這些對巨觀政策的表述雖然都是確曾發生的實踐,但其所描述的成就和民間社會的實際並不完全吻合,有些問題沒有涉及,有些弊端付諸闕如,有些危險逼人視聽,而這些都是不能迴避的。於是我警告自己:你不能把一個片面的鄉村拿給讀者,弄不好就是欺騙,就是阿諛。鄉村依然落後,那裡還有很多無奈和哀傷,無助的人們還在煎熬著艱難的日子,甚至沒有安全感。即便從文化角度講,鄉村也是破碎的。在歷史大變動的今天,農民並沒有得到全面的享福,他們曾經被漠視,至今也還不是寵兒。
幸好,我的鄉村生活並非全是耳聞,還有親眼目睹的現實,許多活生生的故事為我的文字做著堅實的根據。鄉親們的衣食住行,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進項開銷,成為我這次寫作的支柱。過去五年里,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鄉下最普通的房舍里度過的,這讓我結識了許多草根朋友,在那些“把酒話桑麻”的聊天中,我領會到他們的痛楚,那裡還有不能忽視的貧窮和艱辛,甚至還有殘忍和不義。我把芸芸眾生的生活境況如實地記錄下來,將其整理成十二篇文字,名之為《地支集——當代中國農村的局外體驗》。有了這部分做依靠,我有信心說:鄉村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別的樣子。
這兩個集子的內容是否相互矛盾?不是。這么說吧,它們都是客觀存在,所有的記述都依據了事實,二者相互映照、相互註解,也相互平衡。公正地說,正是因為執政者在過去三十年中堅持了繁榮經濟、改善民生、建設社會的理念,才有了今天的溫飽和不甚平衡的富足。向使沒有前者,鄉村也許還在舊日的痛苦中掙扎;單靠自然經濟的興發,今日的鄉村也許還在幽暗的荒徑上踽踽而行。同樣,如果無視後者的現實存在,就不可能發現曾經的瑕疵,也不可能在下一步變革中矯正腳步。美好與悲傷同在,眼下的弊端正是未來的著力處。視角不同,風景不同,各自都有不可超越的局限,就好比站在高處的人看見了陽光搖曳的樹冠,在樹下則是斑駁陸離的陰影婆娑。
《天干集》和《地支集》確有不同,前者是對三十年的總體回顧,後者則是對近五年民間生存的個別描述;前者多為耳聞,後者多為目睹;前者高屋建瓴口述歷史,後者操勞生計忙碌繁瑣;前者說的是基本的面,後者記錄的是個別的點;前者講述的是巨觀努力,後者多為具體的人物命運;沒有前者,難以認知當代社會的主流推動;無視後者,則無法全面感受鄉村的下層現實。草根社會的生存實況既是對“耳聞”的註腳,也是一種修訂和補充。
本書故意未將兩部分內容分別存放,而是像苗木間作一樣相互穿插,一篇天干一篇地支,這不是為了增加閱讀的跳躍感,而是基於內容的需要:同時閱讀二者,才能看出一個地區的發展脈絡,也才能了解草根生活的現狀。本書的語言風格很不統一,有的地方像論文,有的章節像散文,其中的人物故事則像短篇小說。
我得聲明:所有這些見聞與述評都只是一個局外人的體驗。我既是這裡人,也不是這裡人;我置身其中,但很難深入其內。即使最深切的悲憫也不足以理解當事人於萬一,即使最完整的總結也難免掛一漏萬。這裡有尷尬和無奈,也有忌諱和躲閃,還有宿命般的愛。鄉情如風,風中飄蕩著鄧麗君當年唱的那首歌:
問故鄉,
問故鄉是否別來無恙?
我時常時常地想念你,
我願意我願意徊到你身旁回到你身旁……
五年前,一個春色明媚的黃昏,當我開車行經臨沂的濱河大道時,不經意間回眸一瞥,那晚霞映照下的城市竟讓我心頭一震:啊,這就是那個曾經土裡土氣、灰眉糊眼、死氣沉沉的故鄉小城嗎?天際線那邊,叢生的高樓在彩雲的背景上顯示著俊美的剪影,步態悠閒的人們在河濱小徑上散步,遼闊水面上波光閃耀、漁舟靜臥,這情景看上去如同海市蜃樓。於是我自問:從前那條青苔拖曳、木柵朽爛、搖搖欲墜的水漫橋呢?從前那長滿水蓼蘆荻的渡口呢?從前那些垂著沉沉頭顱,艱難爬坡的拉水拉沙的地排車呢?都沒了,就連零星兒殘跡都沒有留下!往昔一如夢幻,只給五十歲以上的人留下荒涼的記憶。
當時我的感覺就像突然發現鄰居家小女孩出挑成一位如花似玉的大姑娘一樣,驚詫也欣喜。儘管我是個對世事多有挑剔的人,此時也得承認,這裡——我的故鄉——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並非完全出於偏愛,事實就是如此。多年前一位朋友告訴我,當他站在紐約的東河大橋上回看曼哈頓城區時,那情景讓他禁不住驚嘆人類竟能創造出如此壯美的風景。沒想到,我在故鄉的沂河大橋上發現了類似的微型拷貝。不論你是否喜歡這裡的全部,不論你是個社會主義者還是自由主義者,都必須承認:這巨大的變化令人驚異。
一個問題油然而生:臨沂城不是今天才有的,臨沂人的生理基因一如亘古,臨沂的土地還是東夷人曾經耕耘過的黑土黃土,沂河還是孔子洗過澡的那條河,三千年來興衰輪迴卻步履蹣跚,為什麼在“這一個”三十年里會發生如此驚人的變化?這巨大的財富不是雲山霧罩的杜撰,而是有目共睹的存在!誰都有理由追問:是什麼讓三千年以來的臨沂裹足不前,又是什麼讓這個三十年煥然一新?今天的臨沂人並沒有多出一個腦袋兩隻胳膊,沂河的黃沙也不曾一夜之間變成了金子,那么今天的財富是如何積累起來的?論智慧,我們未必勝過諸葛亮(臨沂陽都人)和劉洪(臨沂蒙陰人,《九章算術》作者);論剛毅英勇,我們未必超過顏真卿、顏杲卿兄弟(臨沂費縣人)和蒙恬(臨沂蒙陰人)、左寶貴(臨沂平邑入);論才情,我們未必高出書聖王羲之(臨沂南仁里人)。既如此,今日的輝煌何以來之?
於是,我想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探討這個變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要弄清蟬蟲是如何變成知了的。但問題隨即而來,我不是學者,無法用數字和概念完成嚴謹的學術論證,我只能從田野調查、感性印象、個別故事、人物命運去記述身邊那些斑駁陸離的見聞。我也沒有縱覽全國的能力,只能從一個“麻雀”的解剖中尋找古老難題的地區性解法。同時我也深知自己是個遊子,也是個局外人,很多事非我親歷親為,我只能以旁觀者的身份記述客觀現實。故鄉是一種無法推辭的稟賦,如同宿命。對我來說,這既是一次精神的回歸,也是一次文學的冒險。
經過較長時間的調查,我把當事人的口述陸續整理出來,給它起了一個簡樸而枯燥的名字:《天干集——千古執政難題與當代地區性解法》。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是一個沉重而平俗的話題。我之所以不以俗為羞,是因為執政是一門關係到每個人切實利益的科學。歷史的經驗是一把實用而神秘的鑰匙,它能夠打開房門和百寶箱,也能將我們鎖在密不透風的屋子裡憋死。
然而,當我完成《天干集》的編寫後,立即發現這裡存在一個致命的缺陷:這些對巨觀政策的表述雖然都是確曾發生的實踐,但其所描述的成就和民間社會的實際並不完全吻合,有些問題沒有涉及,有些弊端付諸闕如,有些危險逼人視聽,而這些都是不能迴避的。於是我警告自己:你不能把一個片面的鄉村拿給讀者,弄不好就是欺騙,就是阿諛。鄉村依然落後,那裡還有很多無奈和哀傷,無助的人們還在煎熬著艱難的日子,甚至沒有安全感。即便從文化角度講,鄉村也是破碎的。在歷史大變動的今天,農民並沒有得到全面的享福,他們曾經被漠視,至今也還不是寵兒。
幸好,我的鄉村生活並非全是耳聞,還有親眼目睹的現實,許多活生生的故事為我的文字做著堅實的根據。鄉親們的衣食住行,悲歡離合,喜怒哀樂,進項開銷,成為我這次寫作的支柱。過去五年里,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鄉下最普通的房舍里度過的,這讓我結識了許多草根朋友,在那些“把酒話桑麻”的聊天中,我領會到他們的痛楚,那裡還有不能忽視的貧窮和艱辛,甚至還有殘忍和不義。我把芸芸眾生的生活境況如實地記錄下來,將其整理成十二篇文字,名之為《地支集——當代中國農村的局外體驗》。有了這部分做依靠,我有信心說:鄉村是這個樣子,而不是別的樣子。
這兩個集子的內容是否相互矛盾?不是。這么說吧,它們都是客觀存在,所有的記述都依據了事實,二者相互映照、相互註解,也相互平衡。公正地說,正是因為執政者在過去三十年中堅持了繁榮經濟、改善民生、建設社會的理念,才有了今天的溫飽和不甚平衡的富足。向使沒有前者,鄉村也許還在舊日的痛苦中掙扎;單靠自然經濟的興發,今日的鄉村也許還在幽暗的荒徑上踽踽而行。同樣,如果無視後者的現實存在,就不可能發現曾經的瑕疵,也不可能在下一步變革中矯正腳步。美好與悲傷同在,眼下的弊端正是未來的著力處。視角不同,風景不同,各自都有不可超越的局限,就好比站在高處的人看見了陽光搖曳的樹冠,在樹下則是斑駁陸離的陰影婆娑。
《天干集》和《地支集》確有不同,前者是對三十年的總體回顧,後者則是對近五年民間生存的個別描述;前者多為耳聞,後者多為目睹;前者高屋建瓴口述歷史,後者操勞生計忙碌繁瑣;前者說的是基本的面,後者記錄的是個別的點;前者講述的是巨觀努力,後者多為具體的人物命運;沒有前者,難以認知當代社會的主流推動;無視後者,則無法全面感受鄉村的下層現實。草根社會的生存實況既是對“耳聞”的註腳,也是一種修訂和補充。
本書故意未將兩部分內容分別存放,而是像苗木間作一樣相互穿插,一篇天干一篇地支,這不是為了增加閱讀的跳躍感,而是基於內容的需要:同時閱讀二者,才能看出一個地區的發展脈絡,也才能了解草根生活的現狀。本書的語言風格很不統一,有的地方像論文,有的章節像散文,其中的人物故事則像短篇小說。
我得聲明:所有這些見聞與述評都只是一個局外人的體驗。我既是這裡人,也不是這裡人;我置身其中,但很難深入其內。即使最深切的悲憫也不足以理解當事人於萬一,即使最完整的總結也難免掛一漏萬。這裡有尷尬和無奈,也有忌諱和躲閃,還有宿命般的愛。鄉情如風,風中飄蕩著鄧麗君當年唱的那首歌:
問故鄉,
問故鄉是否別來無恙?
我時常時常地想念你,
我願意我願意徊到你身旁回到你身旁……
編輯推薦
臨沂城不是今天才有的,臨沂人的生理基因一如亘古,臨沂的土地還是東夷人曾經耕耘過的黑土黃土,沂河還是孔子洗過澡的那條河,三千年來興衰輪迴卻步履蹣跚,為什麼在“這一個”三十年里會發生如此驚人的變化?這巨大的財富不是雲山霧罩的杜撰,而是有目共睹的存在!誰都有理由追問:是什麼讓三千年以來的臨沂裹足不前,又是什麼讓這個三十年煥然一新?今天的臨沂人並沒有多出一個腦袋兩隻胳膊,沂河的黃沙也不曾一夜之間變成了金子,那么今天的財富是如何積累起來的?論智慧,我們未必勝過諸葛亮(臨沂陽都人)和劉洪(臨沂蒙陰人,《九章算術》作者);論剛毅英勇,我們未必超過顏真卿、顏杲卿兄弟(臨沂費縣人)和蒙恬(臨沂蒙陰人)、左寶貴(臨沂平邑入);論才情,我們未必高出書聖王羲之(臨沂南仁里人)。既如此,今日的輝煌何以來之?
於是,《問故鄉》作者王兆軍想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探討這個變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要弄清蟬蟲是如何變成知了的。但問題隨即而來,他不是學者,無法用數字和概念完成嚴謹的學術論證,他只能……
於是,《問故鄉》作者王兆軍想寫一篇文章或一本書探討這個變化,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要弄清蟬蟲是如何變成知了的。但問題隨即而來,他不是學者,無法用數字和概念完成嚴謹的學術論證,他只能……
目錄
序言
子集:鄉黨與龜馱城
甲卷:第一步無可挑剔
醜集:四叔二叔和老鼠爪
乙卷:三十年的輪迴
寅集:舊事新事
丙卷:羅莊先知先覺
卯集:鄉下保姆
丁卷:蒼山蒜薹事件
辰集:一個人的象徵
戊卷:西郊市場
巳集:故人與新知
己卷:向貧困宣戰
午集:湯河見聞錄
庚卷:“能人”時代
未集:父老鄉親
辛卷:經營城市
申集:人如鏡子事如風
壬卷:文明的彩拼圖
酉集:眾生相和局外人
癸卷:執政是一門科學
戌集:草木搖落露為霜
亥集:精神家園
謝忱
子集:鄉黨與龜馱城
甲卷:第一步無可挑剔
醜集:四叔二叔和老鼠爪
乙卷:三十年的輪迴
寅集:舊事新事
丙卷:羅莊先知先覺
卯集:鄉下保姆
丁卷:蒼山蒜薹事件
辰集:一個人的象徵
戊卷:西郊市場
巳集:故人與新知
己卷:向貧困宣戰
午集:湯河見聞錄
庚卷:“能人”時代
未集:父老鄉親
辛卷:經營城市
申集:人如鏡子事如風
壬卷:文明的彩拼圖
酉集:眾生相和局外人
癸卷:執政是一門科學
戌集:草木搖落露為霜
亥集:精神家園
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