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略論商羊鼓舞,發展,
略論商羊鼓舞
山東省菏澤市民眾藝術館
文/王昌盛
發展
商羊鼓舞是流傳於山東省菏澤市鄄城縣李進士堂鎮杏花崗陳劉莊的一種傳統祭祀求雨舞蹈。相傳此舞成於商湯之前母系社會,有“巫”編排指導並組織展現,距今已四千五多年的歷史。古代文獻中曾有所記載,明清之際仍十分興盛,但在解放前幾近絕跡,湮沒無聞。解放後,由於黨和國家重視文化建設,商羊鼓舞得到重新挖掘和整理,並被搬上文藝舞台。1955年曾代表菏澤地區參加山東省農民文藝會演,分別榮獲挖掘整理二等獎和表演二等獎,受到專家和觀眾的好評,最近幾年,又被搬上電視螢幕。商羊鼓舞這一悠久、古老的舞蹈煥發出新時代的光彩,逐漸被人們所認識了解。
商羊鼓舞是以模仿商羊鳥一足的動作為主要特點形式的祭祀求雨舞蹈。由於鄄城縣所在的菏澤市與河南的濮陽等地毗連,史稱“天下之中”、“中原之地”,古為殷商舊地,同屬黃河中下游區沖積漫灘平原,五千多年來一直以農業為主要生產方式,北方逢旱求雨,乃是當地最為廣泛和隆重的民間民俗活動。從商羊鼓舞所表現的內容和形式看,它有別於其他的祭祀求雨舞蹈,有其自身的特點;從所產生的年代看,它是流傳之今的中國最古老的民俗祭祀求雨舞蹈之一。它不僅是我國民間舞蹈一支獨秀的奇葩,也是我們今天研究古代巫學、巫術、舞蹈,特別是殷商祭祀求雨舞蹈不可多得的“活化石”,因而在中國古代舞蹈史的研究上具有彌足珍貴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商羊鼓舞的傳說與歷史變遷
相傳在很早的年代,每到天旱缺雨季節,在今菏澤、鄄城、鄆城一帶,人們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求雨活動,作為祭祀儀式中的重要內容,也就是最後一項:跳“商羊鼓舞”。
商羊,是傳說中古代的一種鳥。每當天將下雨前,商羊便從高山樹林中飛集出來,邊戲耍邊啄食,進行各種蹦跳活動,直至降雨方散。天長日久,人們發現了這一規律,只要商羊聚集活動,便斷定天快要下雨落,商羊鳥聚集活動遂成為古代先民們判斷下雨的徵兆。但是後來,無論遇到多大的旱情,商羊再也不出來了,人們憂心如焚,求雨心切,就以人扮成商羊,進行祭祀祈雨活動。
對於上古時期祈雨儀式中的一足之鳥‘商羊’,一足之獸‘夔’有鼓、響板夔臀骨 伴舞,今日已無法詳考。《中國舞蹈大辭典》中對近世祈雨儀式中的商羊鼓舞曾有簡要描述:“商羊舞,民間舞蹈,流傳於山東鄄城縣。一種求雨的儀式舞蹈。傳說夏、商時,這裡就用此舞求雨。舊時,每逢久旱無雨,當地人民就要舉行隆重的祈雨儀式,參加者(婦女不準參加)皆赤背光腳掛鈴鐺,頭戴柳條圈。求雨隊伍以鑼鼓開道,後面依次為:旗羽傘扇儀仗隊,商羊鼓舞舞蹈隊,關公像(泥塑)放在八仙桌上,由四人抬,桌腿捆著兩名赤背的老光棍漢,象徵“旱魃鬼”已被降服了。隊伍出發後,先在周圍各村巡遊祈雨,而後去三皇廟前舉行祭祀儀式,並跳商羊鼓舞娛神。回村後把關公像放在烈日下暴曬,連曬三天,如果曬出汗,就預示下雨,沒雨也就此罷休。” 舞隊16名赤背光腳男少年組成,每人各執一付細長夾板(兩板一端相連,另一端左長右短,雙手握擊,亦稱“陰陽板”,傳說能“調和陰陽,疏通上下”,故用於祈雨)。邊舞邊擊,舞蹈動作比較簡單,但是幅度大,跳躍性強,粗獷彪悍。隊形有“二龍吐須”、“串麻花”、“蹩鐵索嚳”、“推背圖”、“八卦圖”、“八卦陣”、“里羅城”、“外囖城”、“剪子轂”、“盤石陣”“大觀陣”等等複雜場面。夾板及夔骨既是舞蹈道具又是伴奏樂器。
很顯然,近世的祭祀求雨儀式與殷商時期,甚至與秦漢時期的儀式都有所不同。祭祀儀式中,人們所抬關公像,殷商、秦漢包括三國之前肯定是沒有的,這說明古代祭祀儀式也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同樣,所跳商羊鼓舞,在承襲了古代商羊舞蹈的基本風格和特點的基礎上,必然也會有所發展變化。這也是一切藝術發展的普遍規律。解放後,幾近絕跡的商羊鼓舞得到重新挖掘、整理,剔除了其宗教迷信的內容,祭祀求雨活動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廢棄。商羊鼓舞,這一流傳了幾千年的祭祀求雨舞蹈,一變而為勞動人民在慶祝勝利和歡度佳節時的民俗娛樂活動,與竹馬、花船、高蹺、抬擱、撅老四、哈噠官、串心官、擔經、麒麟舞、大毛人、蹦老吉、調虎、攬老駱、等民間藝術形式穿插同場演出,並被搬上舞台搬上螢幕。商羊鼓舞,作為幾千年的祭祀求雨舞蹈從通神、敬神、娛神到自娛(民眾性舞蹈)、娛人(表演性舞蹈)的發展變化,恰好反映了宗教祭祀舞蹈發展演變的一般規律,成為典型的古代祭祀求雨舞蹈。 二、商羊鼓舞的歷史文獻
商羊舞在歷史文獻典籍中有所記載。先秦之前的文獻記錄尚未見到,西漢劉向的《說苑·辨物》中講到:“齊有飛鳥,一足,來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又使聘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商羊,急告民趣治溝渠,天將大雨。’於是如之,天果大雨,諸國皆水,齊獨以安。”這是目前所見到的關於商羊知雨的最早的文獻記載。其時,齊侯已不識此鳥,並“大怪之”,唯有學識淵博的孔子對此有所了解。在東漢王充的《論衡·變動》一書中更明確地說:“商羊者,知雨之物也。天且雨,屈其一足起舞矣。”此處點明了商羊在天將大雨,屈其一腳起舞活動的特點。在三國時期王肅編纂的《孔子家語·辨證》中亦有同樣內容的記載:“齊有一足之鳥,飛集於宮朝,下止於殿前,舒翅而跳。齊侯大怪之,使使聘魯,問孔子。孔子曰:此鳥名曰商羊,水祥也。昔童兒有屈其一腳,振迅兩眉(肩、臂)而跳,且謠曰:天將大雨,商羊鼓舞。”此段引文說明了在春秋之前,就有兒童模仿商羊鳥,屈其一足的特點來求雨。明朝張岱所著的一部百科全書《夜航船》卷一·天文部:雨(雨神名漭本郎,雨師名萍翳),“商羊葵舞”是為大雨之兆:天將大雨,商羊鼓舞。清代蒲松嶺《聊齋志異·跳神》中記述:“婦束短幅裙、屈一足,作商羊舞”。這就是“商羊舞”名字的來歷;其實最早應該叫作“商羊鼓舞”或者“商鴹夔舞”。現代川派古琴大師、古琴教育家顧梅羹教授之《琴學備要》手勢圖譜中:右手無名指打摘勢為“商羊鼓舞勢”的史實等等。 綜合四個時代,六部不同著作的記載,可以看出三個方面的史實:第一,古有商羊鳥,並能知雨;第二,商羊鳥在雨前一足起舞的活動特點;第三,春秋之時,即有兒童模仿商羊,屈其一足,振迅兩眉(肩臂)而跳的求雨舞蹈習俗,並有“天將大雨、商羊鼓舞”的童謠:“搿蹬搿蹬秧秧,就是模仿商羊”“搿蹬搿蹬鴹鴹,搿蹬老娘莊晌,老娘不管飯吃,拾個羊屎蛋吃”“蹩、蹩、蹩腳盤,腳盤地下有蚰蜒,金針毛藍,小腳一纏”、、、、、、。在這所見的六處歷史記載中,也給我們留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其一,商羊作為傳說中的鳥兒是否在現實中真實存在,或是某個時期因某種原因而失絕。其二,商羊作為一種傳說中的鳥,是否與傳說中的龍、鳳凰、麒麟一樣,僅僅是一種傳說想像,或是一種動物的圖騰崇拜?其三,商羊是一足之鳥,還是屈其一足而舞之鳥?這都是以上的歷史文獻記載帶給我們的思考。確切的考證還有賴於今後古籍的整理和地下文物的發掘。 總之,徵詢於歷史典籍,可以確知,商羊鼓舞作為一種祭祀求雨舞蹈是古來有之的。至於商羊鼓舞形成的確切年代,民間傳說成於商湯。依典籍考證,至少在孔子之時的春秋時代即已有之,考慮到古代先民宗教觀念的早萌和濃厚,農業生產早在殷商時就已成為社會的主要方式,現在看來把它定於殷商有其一定的道理。
三、商羊鼓舞的動作特點
商羊鼓舞的舞蹈動作並不複雜,其舞步簡單、節奏平穩、氣氛凝重、風格古樸。現在所能看到的表演,一般用16-18人(男女對半,女拿響板,男拿牛臀骨板),每人上穿彩衣下穿彩褲,腰系彩綢,手拿響板骨板(板頂端各系銅鈴和紅縷彩結一兩朵),手腕、腳脖上於彩衣、褲之內各系銅鈴一對,在樂隊伴奏下,模仿商羊鳥的各種動作,並進行各種舞蹈隊形的穿插變化。
舞蹈的主要動作有:主力腿屈膝,動力腿勾腳向前點地,或向上屈膝抬腿,上身隨動力腿方向傾斜;同時雙手拍擊響板一次。有半腳尖立起交替進行,雙人造型以示商羊抵頭等動作。隊形的排列有橫排、直行、十字形、走蝸牛隊形、二龍吐須、八卦圖、八卦陣、里邏城、外邏城隊形等簡單變化,伴奏樂器有板胡、鼓、鐃、鑔、尖子號、喇哵、等民族管弦樂和打擊樂。整個舞蹈可以多次反覆,隨著樂曲的伴奏連續不斷地跳下去。此舞的主要特點是屈腿而舞,這是模仿商羊一足蹦跳的典型動作,這也是與其它祭祀求雨舞蹈的不同之處。今戲曲舞蹈中有一個動力腿抬腿、主力腿站立的動作,名曰“商羊腿”,似乎就由此而來。根據此舞主要是模仿商羊鳥的動作這一特點,也可把它放在模擬鳥獸舞蹈的類型當中去。按照模擬鳥獸舞蹈的一般特點,此舞應該有較為形象逼真的頭飾。但按現在所看到的舞蹈,舞者沒有表示商羊的頭飾(舊時頭上戴有柳條圈,現在同扎一條黃色彩帶),不像其他模擬舞蹈《龍舞》、《獅舞》等舞蹈一樣帶有生動形象的頭飾。不知是因為在長期的流傳中失傳,還是在當時就沒有,而獨取其一足的動作特點?或是此鳥已經失絕或根本不存在,以至失去參照物而無頭飾摸擬,由於尚缺乏這方面的歷史文獻資料,現在不得而知。
四、商羊鼓舞的意義和價值
商羊鼓舞像大多數古代祭祀舞蹈一樣,由於當時生產力水平的制約和後世宗教祭祀程式的影響,今天看來,它的動作較為簡單、單調、重複,表情尚不夠豐富,審美的意義相對來說不是很大。但是,作為古代舞蹈的“活化石”,它在古代舞蹈史上,特別是古代祭祀求雨舞蹈史的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研究價值,並對中國民間舞蹈創新也有一定的借鑑作用。
1.商羊鼓舞的現代遺存,對研究中國殷商時代宗教祭祀舞蹈,具備較高的參考價值。原始社會時期,由於生產力低下,人們對自然界的認識非常有限,對於一些現象不能做出正確解釋,認為冥冥之中有一種神在主宰著一切,於是就產生了對天、地、祖先、鬼神、動物圖騰崇拜的原始觀念等,同時產生了原始的祭祀舞蹈。殷商時代宗教祭祀舞蹈有了進一步發展,在殷商時代的甲骨卜辭中保存了大量殷人祭祀舞蹈活動的情況,其中記載比較多的是求雨舞蹈。殷商時代,農業是殷人的主要生產方式和社會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雨水的充足與否對農業收成的豐歉具有重要的影響。根據前人的研究與考證,殷人用於祭祀求雨的舞蹈主要有《龍舞》、《鳳舞》、《皇舞》、《羽舞》、《雩舞》等。而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有《龍舞》等少數幾種舞蹈,其他大部分舞蹈都已經失傳了。商羊鼓舞成於商湯的歷代口碑之言,雖不能成為定論,尚有求於今後甲骨文的釋讀和地下文物資料的發現和挖掘,但仍有其一定的可信性。倘如此,商羊鼓舞就成為殷商時代的祭祀舞蹈流傳至今的幾個不多的舞蹈之一,對於我們今天認識殷商時代的民俗風情和舞蹈內容及風貌都有一定的價值和參考作用。
2.通過對商羊鼓舞的動作分析,可使我們對殷商時代的求雨舞蹈有進一步的了解和認識。此舞的特點是屈腿而舞,這是模仿商羊鳥一足蹦跳的動作,也是與其他祭祀求雨舞蹈的不同之處。人類早期的舞蹈有許多是模擬鳥獸動作的,“鳳凰來儀,百獸率舞”是人類早期舞蹈的主要內容之一。他們模擬鳥獸舞蹈,或者是為著表現狩獵勝利後的喜悅,或者認為以此便可獲得動物所具有的勇猛、靈活、矯健的品質,希冀動物神靈的保佑(例如圖騰舞蹈)。而商羊鼓舞的模擬更多的是出於祭祀求雨的功利性目的。殷人認為模仿商羊·夔這種靈異的鳥·獸,就會得到它的保佑,從而帶來雨水,使莊稼免除旱情,秋來獲得豐收。與此相同的祭祀求雨模仿鳥獸的舞蹈還有《龍舞》、《羽舞》、《皇舞》等。
3.通過對商羊鼓舞流傳、變遷的考察,可以看出古代祭祀舞蹈發展的一般規律。 縱觀人類社會的發展和舞蹈發展的軌跡,可以看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科學知識水平的不斷豐富和提高,古代的祭祀舞蹈慢慢失去了它的功利性價值和舞蹈對象,並加以分化。一部分在流傳中逐漸消失失傳,一部分則世俗化、藝術化,融於民間表演藝術之中。商羊鼓舞從通神、娛神的祭祀求雨舞蹈,解放後轉變為民眾性民間自娛和娛人的表演性藝術形式,從中可以看出古代祭祀舞蹈隨著生產力和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遷、從娛神至娛人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具體來說,商羊鼓舞的發展變遷,主要表現在以下六個方面:
(1)從功能上看,古代的商羊鼓舞屬於宗教祭祀舞蹈,是為求雨而跳的,帶有很強的功利性色彩。而現在的商羊鼓舞,則完全沒有了祭祀求雨的內容,成為表達歡樂、喜慶感情的一種舞蹈藝術表演形式。更多的是強調了它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價值,從而完全失去了它的宗教價值和祭祀意義。
(2)從舞蹈對象看,古代的商羊鼓舞是跳給神看的,舞者懷著敬畏、虔誠的心情敬神、拜神、娛神,希望得到神靈保佑,從而普降甘露滋潤人間。而現在商羊鼓舞的舞蹈對象則由神變為人,成為民間的自娛和娛人的舞蹈,舞蹈對象有了本質變化。
(3)從時間上看,古代的商羊鼓舞是為求雨而跳,因而逢旱祈雨時所跳,一般是在每年的春、夏季。而現在的商羊鼓舞是在每年的春節和佳日跳,是為喜慶歡樂而跳,因而在時間上也發生了變化。
(4)從地點上看,古代的商羊鼓舞是在野外的田間地頭和三皇廟、三賢祠、三官廟前跳,是一種全民性的民俗活動。而現在商羊鼓舞的表演則是舞台、廣場,演出地點絕然不同,演出條件今非昔比。
(5)從舞蹈者來看,商代商羊鼓舞的舞者一般為男性,婦女不準參加。而現在舞蹈者有時是男女對半,有時則全是女性(遺留母系社會巫的痕跡),女扮男妝。商羊鼓舞已失卻往日神秘的宗教意味,而已變為通俗的、民間的、大眾的娛樂舞蹈形式。
(6)從樂隊上看,古代商羊鼓舞的伴奏樂器十分簡陋,主要由鼓、響板等打擊樂組成,現在的樂器伴奏則豐富得多,除了鼓等民族打擊樂之外,還有板胡等管弦樂,音樂的表現力更加豐富。
由上觀之,商羊鼓舞的發展變化,充分說明了在舞蹈發展史上,隨著時代的發展變化,舞蹈本身包括宗教祭祀舞蹈的繼承和發展始終是在進行當中的。商羊鼓舞,這一古代祭祀舞蹈當代遺存的挖掘,為我們研究古代舞蹈史特別是了解殷商祭祀舞蹈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同時,對於繁榮當代舞蹈創作,豐富舞蹈語彙,活躍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相信商羊鼓舞這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形式,在新的時期必將煥發出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