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自古驅民在信誠》是宋朝王安石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王安石讚揚商鞅的話,全詩是“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是古代的開明政治家,提倡以“信誠”治民,讚揚商鞅當政時令出如山,通行無阻。在封建社會,統冶者和百姓之間存在對抗性的階級矛盾,很難做到真正的“信誠”,商鞅主張嚴刑峻法,他的“令”是建築在壓制百姓的基礎上的。現在時代不同了,當政者完全可以取信於民,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兩句中的“驅民”之說不足取,但“信誠”治國的主張,完全可以借鑑。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商鞅》
- 創作年代:宋朝
- 文學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王安石
作品原文
注釋譯文
注釋
- 商鞅:戰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據《史記·商君列傳》記載:新法公布時,為了讓人們相信秦朝的改革措施,商鞅下令在國都南門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柱,聲明誰能搬到北門,賞十金。人們感到奇怪、疑惑,沒有人敢搬;後來商鞅又宣布:能搬者,賞五十金。有個人把大木柱搬到北門,商鞅果然賞給他五十金。於是人們都相信商鞅的話,認為他推行新法,言而有信。王安石實行政治改革,當時的頑固派和理學家對他百般攻擊和污衊,指責他“尚(重視、提倡)法令則稱商鞅,言財利則背孟軻”。王安石寫這首詩辯駁。
- 王安石:字介甫,號半山,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是一個進步的政治家、改革家。北宋傑出的文學家。
- 令:叫、讓。政:政策、法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