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石蟾蜍

商石蟾蜍

石蟾蜍(又名瓜蔞)長為11.1cm,高為6.5cm。出土於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商石蟾蜍
  • 出土地點: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
  • 所屬年代:商
  • :11.1厘米
  • :6.5厘米
  • 所屬博物館:三星堆博物館
  • 所屬地區:四川德陽
文物介紹,藥材介紹,詞條標籤,

文物介紹


長11.1厘米,寬6.5厘米 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 器呈灰白色,石質較軟。器身基本完好,僅一腿殘斷。蟾蜍姿勢呈爬行狀,頭 前伸,口微張,露齒,周身滿布疙瘩。傳說月宮中有三條腿的蟾蜍稱為月神。此蟾 蜍缺一腿,頗耐人尋味。

藥材介紹


藥名:石蟾蜍
別名:瓜蔞
漢語拼音:shi chan chu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Trichosnthes Merr.et Chun.
中藥化學成分:種子含脂肪酸(fatty acid),包括月桂酸(lauric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油酸(oleic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還含血凝集素(hemagglu-tinin)。
功效:清熱解毒
科屬分類:葫蘆科
主治:咳嗽痰稠;咽喉腫痛;胸悶;便秘;癰腫瘡癤;毒蛇咬傷
生態環境:生於海拔200-1500m的山谷疏林中、灌叢或路旁草地中。
採收和儲藏:全年均可采,洗淨,鮮用或切片曬乾。
資源分布:分布於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和雲南。
動植物形態:草質藤本。攀援;莖細,具縱棱及槽,無毛或僅節上被短柔毛。葉柄長2.5-6cm,具縱條紋,無毛;指狀複葉具小葉3-5片;小葉片膜質或近紙質,中央小葉常為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9-12cm,寬2.5-3.5cm,兩端漸尖,邊緣具疏離細齒,外側兩片近於菱形或不等側的卵形,上面幼時被短硬毛,後變為白色圓糙點,背面淡綠色,無毛,具顆粒狀突起,主脈和側脈在上面稍凹,密被短柔毛,背面凸起,具白色圓糙點,細脈網狀。卷鬚長而細弱,具條紋,2歧。雄總狀花序長14-19cm,總花梗及花梗被褐色短柔毛,具縱槽紋,中部以上有花8-20朵;苞片倒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0-15mm,寬約8mm,被短柔毛,先端漸尖,基部漸狹,中部以上撕裂或具不規則的銳齒;花梗長4mm;花萼筒狹漏斗狀形,長2-4cm,上部徑7-10mm,裂片披針形,長7-10mm,寬2-3.5mm,寬8-12mm,先端具流蘇;雌花單生,萼筒圓柱形,長約3mm,徑約5mm,萼齒和花冠同雄花;子房卵形,長1.5cm,徑8mm,無毛。果實球形,徑5-6cm,橙黃以,光滑無毛;果柄長1(-3)cm。種子卵形,膨脹,灰褐色,長10-12mm,寬約8mm,先端圓形,種臍壓扁,三角形,無邊棱及線。花期6-8月,果期7-12月。

詞條標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