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第二輪中國小校布局調整規劃(2006--2010年)

《商洛市第二輪中國小校布局調整規劃(2006--2010年)》是商洛市制定的規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洛市第二輪中國小校布局調整規劃(2006--2010年)
  • 發行部門:商洛市政府
基本情況,進展情況,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工作重點,主要目標,實施後的效益,採取的保障措施,加大宣傳力度,加強組織領導,加大投入力度,加強寄宿制管理,加強貧困學生救助,加強學校資產監管,

基本情況

我市轄6縣1區,總面積1.93萬平方公里,轄163個鄉鎮(街道辦事處),1803個行政村,總人口241萬,是一個“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土石山區,全市七縣區均為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05年,全市生產總值100.16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46億元,財政總支出15.36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13元。
目前,全市共有公辦初級中學134所,九年制學校26所,國小2447所(中心國小150所、完全國小948所、初小1037所,教學點312個)。國中在校生15萬人,其中寄宿生6.93萬人;國小在校生24.79萬人,其中寄宿生3.6萬人。國中入學率96.4%,國小入學率99.7%。中國小教職工20674名,其中:國中8543名,國小12131名;專任教師合格率國中94.42%,國小97.86%。中國小校舍建築總面積216.08萬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積國中3.6平方米、國小5.06平方米。目前中國小尚有危爛校舍29.48 萬平方米,占校舍總面積的14 %,其中D級危房21.1萬平方米,占到校舍總面積的10%。

進展情況

2001年以來,我市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取得了明顯階段性成效,5年間共撤併中國小校1769所,其中:國小1758所(單人單校800所),國中11所。國小學校數由4237所調整到2479所,減幅42%;初級中學學校數由173所調整到162所,減幅1%。國中基本實現了一個鄉鎮辦一所,服務半徑31里,每所平均覆蓋人口1.49萬人,校均規模由2000年的694人提高到2005年的938人。國小平均每個行政村1.38所,服務半徑8.8里,校均規模由2000年的86人提高到2005年的101人。
“十五”學校布局調整的實施,使學校布點進一步最佳化,辦學規模效益明顯提高,促進了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和素質教育的實施,推動了教育事業健康均衡協調發展。但目前我市農村一些學校辦學規模偏小、辦學條件很差、辦學質量效益不高、川道地區村辦國小布點較多、教育資源利用率低、教師配備難以實現科學專業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嚴重製約著新課程改革的推行和農村義務教育的均衡健康發展。“十一五”期間,我們仍然要把調整最佳化學校布局擺在重要位置,作為一項重大戰略性任務,採取有力措施,紮實抓緊抓好。

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校點設定科學合理為目標,以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為契機,以創建標準化、規範化寄宿制學校為手段,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合理規劃、科學設校,處理好需求與可能、數量與質量、當前與長遠的關係,統籌安排學校的布局和建設。通過努力,切實提高義務教育規模、辦學效益和教育教學質量,促進農村教育事業協調、均衡、健康發展。

基本原則

依照“統籌規劃,政府引導;適當撤併,擴大規模;合理布局,最佳化配置;改善條件,確保入學;提高質量,民眾滿意;適度超前,效益優先”的要求進行規劃。同時做到六個結合,即:布局調整與當地實際和人口變化趨勢結合,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城鎮化建設相結合,與移民搬遷相結合,與危房改造和校舍維修長效機制相結合,與建設寄宿制學校建設相結合。按照“統一要求,分類指導,先建後並,先易後難,分步實施,穩步推進”的步驟和方法進行實施,紮實推進布局調整工作。

工作重點

這次全市農村中國小校布局調整的主要對象是農村國中和國小,重點是川道地區村辦完全國小和初小。要緊緊圍繞合理布局、科學設定學校開展工作,改變過去單純減少學校數量的做法,著力改善保留學校和教學點的辦學條件,最佳化教育資源配置,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實現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體標準分別為:
1、初級中學:以提高“兩基”水平、實現“雙高”普九為目標,以寄宿制學校建設為重點,相對穩定集中,規模適度擴大,只做適當調整。原則上一個鄉(鎮)只辦一所國中,覆蓋人口在1.5萬人左右,辦學規模應不少於12個班,學生不少於600人。
人口不及上述標準或確有困難的偏遠鄉鎮,可與臨近鄉鎮聯辦國中或舉辦九年一貫制學校。經過調整的農村國中,要全部達到寄宿制學校建設標準。
2、國小:堅持以確保學生不流失、辦學有條件、質量有保證為前提,根據區域內人口、經濟、交通、自然和原有學校設定等因素,原則上低年級學生應就近入學,國小三年級以上學生相對集中,擴大中心國小和聯辦完小規模,大力創建寄宿制學校,川道國小服務半徑在5華里左右。
原則上一個鄉鎮設定1所中心國小和2―5所完全國小,中心國小規模不低於300人,完全國小不低於200人。人口較少且區域面積較大的鄉鎮,只設定1所鄉鎮中心國小或九年制學校。交通不便的高寒偏遠山區,要保留或改建一批國小或教學點,確保學生安全就近入學。

主要目標

今後幾年,規劃調減國中18所(含九年制學校1所),國小399所(完全國小175所、初小193所、教學點31個)。調整到位後,全市共保留公辦國中142所(含九年制學校25所),國小2048所(中心國小150所、完全國小773所、初小844所、教學點281個)。
整個調整工作,從2006年開始到2010年全面完成布局規劃調整工作任務,基本形成國中、中心國小、完全國小為主要形式,必要的教學點為補充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體系,構建滿足需求、資源共享、規模辦學、保證條件、方便就學、質量較高、體系健全、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的學校格局。
第一步首先撤併生源不足、校舍危房多、辦學條件極差的村辦完小和初小。第二步對川道地區國小通過創建寄宿條件,撤併生源較少國小,實行鄰村聯合規模辦學。第三步對隔山、隔河,服務半徑大、學生暫時比較多,一時撤不了的校點,採取一校一策的辦法,或創造條件待時機成熟時合併。具體見後附2006-2010年布局調整學校基本情況表。

實施後的效益

我市第二輪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規劃實施到位,將呈現出明顯的教育辦學效益:
1、從辦學體系看:我市將形成國中、九年制學校、中心國小、完全國小、初小為主要形式,保留必要的教學點(學生在20人以下)為補充的比較合理的農村義務教育辦學體系。
2、從鄉村布點看: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0.87所(含九年制),全市有19個鄉鎮無國中,其學生都能到鄰近國中上學,學生上學最遠80里,基本上符合“一個鄉鎮辦一所國中”的要求。商州區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1.07所。洛南縣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0.84所,有高耀、王嶺、廟台、上寺店、駕鹿等5個鄉鎮無國中(含九年制),這些學生可在鄰近的三要中學、靈口中學和巡檢中學上學。丹鳳縣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0.81所,有桃坪、毛里崗、東嶺、花園、雙槽等5個鄉無國中,學生都可在附近的巒莊中學、寺坪中學、竹林關中學、資峪中學上學,最遠路程80餘里。商南縣國中平均每個鄉鎮基本辦1所。山陽縣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0.9所,有延坪、葛條、天橋、二峪河等4個鄉鎮無國中,學生都可在鄰近國中上學,最遠路程為60里。鎮安縣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0.8所,有月河、楊泗、余師、龍勝、西溝等5個鄉鎮無國中,學生都可在鄰近國中就學,上學最路程為60里。柞水縣國中平均每個鄉鎮辦0.63所,有兩河、石瓮、柴莊、馬台、九間房、豐北河等6個鄉鎮無國中,學生都可在鄰近國中上學,最遠路程60里。國小平均每個行政村辦1.13所。
3、從服務半徑看:全市國中(含九年制學校)平均服務半徑32里,中心國小平均服務半徑18里,完全國小平均服務半徑13.6里,初小平均服務半徑6.6里,教學點平均服務半徑2.3里。
4、從辦學規模看:國中辦學規模由2005年的 938人提高到2010年的1057人,國小辦學規模由2005年的101人提高到2010年的141人,全市農村中國小辦學規模效益將進一步提高。
5、從工作重點看:一些川道地區交通方便的行政村實行了聯合規模辦學,高寒邊遠交通不便山區行政村都保留了必要的國小或教學點,基本上都能夠保證這些學生方便入學,不會造成學生流失。

採取的保障措施

加大宣傳力度

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涉及到千家萬戶,社會方方面面,工作具體細緻,任務重,困難多。我們將充分利用廣泛宣傳國家政策,紮實深入做好民眾、教職工和家長的思想工作,充分聽取社會各界的意見,使廣大幹部民眾充分認識中國小布局調整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深遠意義,看到當前國家建立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實施農村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推進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重大機遇和我們已具備的諸多有利條件,使各級領導幹部樹立科學的教育觀、發展觀,消除撤併區的民眾思想顧慮和阻撓情緒,取得廣大幹部民眾的理解、配合和支持,統一思想,形成合力,促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順利推進。

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把學校布局調整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作為一項事關教育事業發展全局的重要戰略措施來抓,作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的教育中心工作來做。市、縣區都成立由政府“一把手”掛帥,教育、財政、建設部門負責同志參加的農村中國小布局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教育部門,制定調整規劃,搞好組織實施,加強督促檢查,協調解決突出困難和問題。實行 “一把手”負責制、目標管理責任制、任務考核獎懲制,逐級簽訂目標責任,分年度、分項目層層分解任務,確保各項工作任務落到實處。加強工作調研指導,積極推廣先進經驗,制定有效措施,典型引路帶動,推動農村中國小布局調整工作順利實施。

加大投入力度

認真落實中、省有關教育投入政策,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農村義務教育投入保障機制。保證教育經費“三個增長”,加大城市教育費附加征管力度,確保費稅改革轉移支付資金的50%以上用於教育,其中40%用於彌補公用經費和校舍排危建設。積極爭取國家重大教育投資項目和專款,鼓勵社會和部門捐資助學,大力發展校辦產業,多方增加資金,改善辦學條件。
從2006年起,根據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國小在校生人數和校舍生均面積、使用年限、單位造價等因素,分縣區測定每年校舍維修改造所需資金,由中央、省、市縣按5:2.5:2.5比例分擔,用好中、省補助資金,切實落實應配套資金,2006年和2007年,集中兩年時間,統籌安排中、省、市、縣校舍維修資金,組織實施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工程,集中完成全市現存的農村中國小危房改造任務,以後形成的危房納入校舍維修改造長效機制解決。

加強寄宿制管理

把搞好寄宿學校建設作為推動中國小布局調整的一項重要措施來抓,進一步加強寄宿制學校的建設和管理,嚴格按照《商洛市中國小寄宿制建設標準》(簡稱“八項標準”即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宿舍設施、文娛設備、環境衛生、規章制度、食宿管理、學校布局),以實施國家“農村寄宿制中國小建設工程”契機,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工作。嚴格寄宿制學校管理,不斷完善管理辦法,加強管理隊伍建設,配足配強專職保育員,搞好安全和日常生活管理,及時消除各種安全衛生隱患,提高寄宿管理水平,保障學生身心健康,確保學生在校安全,解除家長後顧之憂,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加強貧困學生救助

採取多種有效形式,加大貧困學生資助,解決好貧困學生上學問題。紮實做好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及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工作,確保應免盡免、應享盡享。同時,開展經常性助學活動,廣泛動員社會各界捐資助學,通過減、緩、免、幫、扶、包等形式資助貧困學生。切實做好教育對口支援工作,開展本地城區學校、發達地區學校學生與貧困山區學校貧困學生“結對子”、“手拉手”等幫扶活動,幫助貧困學生解決上學困難,防止適齡兒童、少年因貧困而輟學流失。

加強學校資產監管

凡撤併的學校校產屬公有教育資源,一律歸教育部門管理使用,由縣區政府統籌管理,確保繼續用於教育,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撤併後的學校校園校舍經檢查不屬危房的,優先用於舉辦幼稚園、農民職業技術學校、校外活動點等。 確需置換或轉讓的,必須在保證公有教育資源不流失的前提下,按有關規定進行置換或轉讓,所得資金必須用於布局保留學校改善辦學條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