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於古道桃花驛

商於古道桃花驛

歷史文獻記載:桃花驛村落形成於商末周初。荊楚部族首領鬻熊受封為楚子,在率領族人自關中移居江漢的民族遷徙過程中開拓此地。當時地名無從查詢。自此桃花鋪出現在了歷史的歲月里。“摘自 陝西地情網”

戰國前475-221年桃花鋪被正式命名為桃花驛。驛設驛長、驛田、置車、馬、騾,並派當役驛夫。秦朝、唐代、宋代、元朝桃花鋪地名仍為桃花驛。明代,明廷將驛站與鋪舍合二為一。桃花驛更名為桃花鋪一直沿用至今!

桃花鋪在1997年之前為桃花鋪鄉,有桃花鋪鄉政府。後在1997年機構改革中合併原桃花鋪鄉、鐵峪鋪鎮成立了現在的建制鎮。

桃花鋪現名桃花村。桃花村有明清時期古街一條,分為東西兩街,明朝年間東西兩街門市林立有駐馬店、鐵匠鋪、客棧、驛站、烽火台後經歷史變遷逐漸消失。 桃花鋪人口1469 戶6256人。村民多數為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入桃花鋪。

商於古道在唐代及以後曾經多次修繕,增設了仙娥、商於、洛源、棣花四皓、桃花、武關、青雲、層峰、富水等驛站。這些古時重要的驛館,在當時的交通往來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秦嶺山脈西北部到其東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還可依稀見到一些孔穴,似乎要將那些飄散在風中的故事一一收攏,捧給後人。古道遺址仍依稀可辨。據當地老年人講,1970年以前,這條古道最寬處有4米,最窄處只有2.5米,不過馬車和驢車都能通行。尤其是秦嶺峽谷段,雖然高山縱橫,谷底幽深,危崖高聳,險灘密布,卻仍是當時當地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商於古道桃花驛
  • 郵政區碼:726204
  • 地理位置:陝西省丹鳳縣桃花村
歷史沿革,詳細情況,大事件,

歷史沿革

在唐代以前,商於古道是長安的中央政府通往東南地區的一條重要幹道,聯繫著吳越、江淮、荊湘、黔中、交廣各郡、州、縣,影響幾乎達半箇中國。長安的中央政府與東南各地政治、軍事、文化的交流和溝通,都要倚重於它。軍書傳遞,早在唐代即設驛站,唐制每隔30里一驛。時長安到襄陽共23驛,境內有棣花驛、四皓驛、青雲驛、桃花驛、武關驛。明代設“郵驛”。清代稱為“急遞鋪”,棣花到武關共8處。民國設“遞步哨”,境內東西為西荊基線,哨所共11處;支線哨所9處。1969年在桃花鋪建立微波站後,使通訊進一步現代化。

詳細情況

商於古道,沿途設有仙娥、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關、青雲、層峰、富水等驛站,自古皆為交通要道。時至今日,一些散落在秦嶺山脈峽谷山口、危崖峭壁上的古道遺址仍依稀可辨。據當地年長者講,在上世紀70年代以前,這條古道最寬處有4米,最窄處只有2.5米,是馬車和驢車能走的土石山路,這也許是從遠古遺留至今最好的路況了。秦嶺峽谷這段古道,高山縱橫,谷底幽深,危崖高聳,險灘密布。它的通行條件,古詩中有不少描述。唐人賈島詩曰:“一身繞千山,遠作行路人……商嶺莓苔滑,石坂上下傾。”白居易的《過仙娥驛》有云:“我為東南行,始登商山道……參差樹若插,青崖屏削碧。”明人吳顯也寫道:“亂石深處是商顏,石磴險地鳥道間”,“馬憊時防石,山荒不見村;亂煙封古壑,積雪壓關門。”可見,商於古道雖然是重要的交通幹線,但通行狀況一直堪憂,更多的時候,它是一條“僅容單騎,比於蜀道”的崎嶇山路。
本境每10里設烽火煙墩1座,窩鋪俱全。包括棣花鋪南、商洛鎮南、老君殿北、古城嶺、龍駒寨、資峪鋪東、桃花鋪東、鐵峪鋪西、寺底鋪北、武關新開嶺、四道嶺等處。
清乾隆七年(1742),商州塘汛(綠營兵分防之處)共10處。其中本境有龍駒寨、桃花鋪、武關3處,每汛營房6間,戍樓1座,煙墩5座。

大事件

唐貞元七年(791)
商州刺史李西華拓寬商山道,並別開偏路,以避水潦。從商州西至藍田,東抵內鄉,凡七百餘里皆山險,行人苦之。西華役工十餘萬,修橋道,起官舍。舊時每至夏秋,水盛積山澗,行旅受阻,有時達數日。西華通商山路,人不留滯,行者為便。商山路橫穿今丹鳳縣境。其時境內有棣花驛、四皓驛、桃花驛、武關驛。是年轉輸江西、湖南稻米15萬石,經商州入京師。(《唐會要·道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