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展品為商周時期的金器,其造型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長方形耳,耳垂穿孔,顯得十分威嚴。現收藏於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商周大金面具
- 出土地點:成都金沙遺址
- 館藏地點: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區金沙遺址路2號
- 所屬年代:商
- 寬高:19.5(厘米)
- 高:11(厘米)
- 厚:0.04(厘米)
- 重:46克
- 出土時間:2007年2月12日
- 所屬博物館: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
- 所屬地區:四川成都
文物介紹,出土背景,歷史用途,歷史淵源,
文物介紹
大金面具造型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長方形耳,耳垂穿孔,顯得十分威嚴。是目前中國商周時期保存最為完整,體量最大的一件金面具。2007年2月12日出土於成都金沙遺址。
金面具是用黃金製作的人頭像面部裝飾——面罩,是在專門製作的模具上捶揲加工而成。1986年,在三星堆祭祀坑中曾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銅人面具。三星堆的金面具是貼上在青銅人頭像上的,據對三星堆金面罩青銅人頭像的分析,貼上金面罩用的是生漆加粘土調和而成的粘合劑。從金面具背面的痕跡觀察,推測此器可能是附著在某種物體之上,應是古蜀時期的神祗面具。此件面具與三星堆遺址一、二號坑中出土的青銅人頭像、青銅人面具在造型風格上基本一致。這再次證明了金沙遺址與三星堆遺址有著緊密的承襲關係。
出土背景
2001年2月,在成都市區西北金沙村考古工地上,一塊露出金色的泥土引起了考古學家的注意,撥開泥土,原來是一件小巧玲瓏的金面具,器高3.7厘米,寬4.9厘米,厚0.01厘米至0.04厘米,重5克,圓臉圓頤,雙眼、大嘴鏤空,鼻樑高直,嘴形似乎略呈笑意,富有極其神秘的色彩。小小的金片竟能雕琢成如此寫實的人面像,精緻的做工讓人們驚嘆與佩服。2007年2月,在時隔6年之後,金沙遺址再次引起了世人的關注,因為在離小金面具不遠的一個小圓坑內,考古學家又發現了一件已被揉作一團、不能辨識器型的金片,經過初步延展後,一雙大大的眼睛露了出來……這也是一件金面具!這件金面具形體較大,寬19.5厘米,高11厘米,厚0.04厘米,重46克。其造型與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額齊平,長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長方形耳,耳垂穿孔,顯得十分威嚴。
與兩件金面具一同出土的還有數千件珍貴的金器、玉器、銅器、象牙等,於是,考古工作者立即對周邊區域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初步探明遺址的分布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已發現大型宮殿建築基址、大型祭祀活動場所、居址、墓地等重要遺蹟,出土了金器、銅器、玉器、石器、漆器及象牙等珍貴文物數萬件,考古學家將這一區域的遺址統一命名為“金沙遺址”。從遺址的規模和遺物分析,金沙遺址極可能是三星堆文明衰落後在成都平原興起的又一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古蜀國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時期的都邑所在。
歷史用途
黃金,華貴雍容、色澤富麗,從古至今受到人們的珍愛。商代,中國北方地區、中原地區、西南地區都相繼出現了金器,但在全國其他區域商周時期的文化中,出土的金器卻很少,且基本為裝飾品,黃金製品始終都無法取代青銅器的重要地位。與此相反,金器在古蜀文化中卻是另一番景象,金杖、金冠帶是國家最高權力的象徵,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象徵“群巫”或祖先的青銅人頭像上覆以金面罩來顯示其高貴和尊崇,金沙遺址出土的黃金面具也是如此。可以說,黃金製品在古蜀文化中具有極高、極優越的地位,甚至超過青銅器。
此外,對兩件金面具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表明,兩件器物都是用自然砂金加工而成,含金量均超過80%。其製作工藝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先用自然砂金加工、熱鍛成型,然後在專門製作的模具上進行錘揲加工,並採用了剪下、打磨、雕刻、鏤空、拋光等多種手法,堪稱同時期金器加工工藝的經典之作,同時也證明了該器物對古蜀先民的重要性。
兩件金面具均出土於金沙遺址祭祀區內,這裡是古蜀王國商代晚期至春秋早期(約公元前1200年至前650年)一處專用的濱河祭祀場所,面積約1.5萬平方米。在這一區域內,目前已發現了60多處與祭祀相關的遺蹟,出土了6000餘件製作精巧的金、玉、銅、石器等,以及數以噸計的象牙、數千枚野豬獠牙、鹿角和陶器,這些珍貴的器物都是古蜀先民用來奉獻給神靈的神聖祭品。其中,在大金面具出土的小圓坑內還發現了許多紅色的泥土。為什麼這些土會是紅色的呢?這是因為土裡面摻雜了大量的硃砂。遠古時期,人們認為器物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硃砂就是這些器物在奉獻給神靈之後所流的血液,這實際上是古代血祭的另一種表現方式。因此,金面具很可能是古蜀國舉行神秘宗教祭祀活動時所使用的。
經過考古學家的仔細觀察,金面具表面雖打磨得十分光亮,但內壁卻較為粗糙,且兩件面具大小不一,因此,很可能不是用於活人佩戴的,那么,它在祭祀活動中到底是怎樣使用的呢?考古資料顯示,1986年,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兩個祭祀坑中曾出土了6件金面具和24件銅人面具,除了三星堆和金沙遺址外,國內其他地區尚未發現此類型的金面具。三星堆的金面具出土於祭祀坑內,是用生漆加黏土調和而成的貼上劑貼上在青銅人頭像上的,這種貼上劑在金沙遺址出土的很多器物上也廣泛使用,因此,專家推測,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很可能也是貼上在青銅人像或木質人頭像上的。
關於銅人頭像,有學者認為是“專門從事宗教祭祀活動的巫師形象”,還有學者認為“可能是代表不同世代或不同身份的接受其祭祀的祖先形象”。而中國古代巫師佩戴面具,主持祭祀儀式的記載在文獻中早已有之,說明這是一種相當久遠的習俗。巫師在降神過程中戴上面具,以儀式、獻祭或歌舞的形式祈求神靈降臨,與神靈融為一體,便能代表神靈說話。此外,面具又是神靈降臨時寄居的場所,人們可能將其陳設於宗廟或祭祀場所內,以隨時迎接神靈的降臨,並接受人們的朝拜。面具在古蜀人的精神世界裡,不僅是一種通神的工具,更是一種娛神的法器,以極其珍貴的黃金面具覆蓋於青銅人頭像上,不僅顯示了其崇高的地位,更是為了讓神靈歡娛,以此得到神靈的庇護。它們從一個特殊的角度,揭示了古蜀社會祭祀活動的昌盛,反映了古蜀先民獨特的心理和精神世界。
歷史淵源
值得注意的是,金面具目前在中國先秦時期僅見於古蜀文化中,是古蜀青銅文明特有的文化現象,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古蜀文明濃郁的地域特色。有關這一文化現象的淵源至今還是一個謎。在國外,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前3000年,古埃及和西亞地區就出現了大量的黃金飾品,並向地中海沿岸、中亞、南亞等地迅速傳播,邁錫尼古墓(約公元前1500年至前1400年)中曾出土過一件黃金葬禮面具,古埃及圖坦卡蒙王陵(約公元前1350年)內也曾出土了一件黃金面罩。有學者據此認為成都地區發現的金面具很可能是通過古代印度地區和中亞的途徑,從古代的西南夷通道、蜀身毒道(被稱為西南地區的“絲綢之路”)、經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地區,吸收了西亞近東文明的類似文化因素,由古蜀人按照自身的文化傳統加以改造創新而成。但是,根據現有的資料,我們尚未能證明這條通道在當時已經開通。另一些學者則認為成都地區古蜀文明自成系統,有著自身的淵源和發展演化軌跡,金面具體現了基於中原技術的地方文化因素。那么,究竟金沙遺址出土的金面具體現的是西亞近東外來文化因素還是自成體系?這還需考古學家們作進一步的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