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泉茗

商南泉茗

該茶最初叫“毛尖”後定名“泉水清”茶,1987年6月14日中國茶葉研究所對“泉水清”茶的審評鑑定意見中指出,該茶外形細嫩顯毫,具有嫩栗香、滋味鮮醇、葉底黃綠明亮,屬半烘半炒的高檔優質綠茶,建議將原名改為“商南泉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商南泉茗
  • 最初名稱:毛尖
  • 產地:?>陝西
  • 外形:細嫩顯毫
商洛奇葩,生產工藝,嚴格選料,適度攤放,殺青,清風,初炒,做形起毫,揀剔去末,烘焙,人物貢獻,服務人民,聯產承包,一體化,系列生產,無私奉獻,奇蹟出現,

商洛奇葩

“茶香溢商洛‘泉茗’先為佳。”
陝西商南泉茗榮獲陝省優質產品稱號,與省內名茶“漢水銀棱”、“秦巴霧毫”、“紫陽毛尖”齊名,成為商洛一枝奇葩。商南縣是新茶區,是陝西省茶業基地縣。該縣從1962年開始引種茶樹。引進的茶葉品種系列有紫陽茶系列、安徽茶系列和江西浙江茶系列,歷經16個春秋,不斷發展,現全縣有茶園3730公 頃,鄉、鎮茶場50個,年產茶葉421噸。茶園畝產17.5公斤,高於 全省茶葉平均畝產13.75公斤。該縣除“商南泉若”外,還生產三種中低檔茶:商南春茶,又名“炒青茶”。1981年被評為省“優質產品”,產量高,銷路好,年產9萬多公斤,是商南縣茶葉品種中的大宗產品, 暢銷西安、河南、湖北等地。磚茶,味苦色棕,可沖泡多次。多銷甘肅、寧夏。商南富硒茶。這是該縣茶葉站站長張淑珍和中國科學院西北 植物研究所研究員肖永俊合作研究出的新產品,上市後深受消費者歡迎。

生產工藝

嚴格選料

要求各級鮮葉的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初展,單片葉不得超過5%,碎葉、魚葉和紫芽種葉,特別是老葉要注意揀剔去掉,嚴禁帶有“馬蹄子”和各類夾雜物。不採雨水葉,露水葉,病蟲葉,採摘鮮葉時一律要求用竹籃盛裝,隨采隨放入籃中,不能在手中緊握,竹籃的鮮葉不得用力壓實,要及時交到場部。

適度攤放

適度攤放是保證茶葉品質的需要,但時間最長不能超過12小時,否則將嚴重影響質量。
1.鮮葉攤放要求場地及用具潔淨、陰涼、通風、避免陽光直射。
2.攤放厚度不超過15cm,且每隔兩小時用手輕輕翻動一次,攤放過程中嚴禁腳踏或受壓,以免造成損傷致使紅變。
3.按鮮葉質量和時間先後分別攤放,先採先制,要儘量避免雨水葉,一旦出現要薄攤勤翻,待表面水除去後,方可付制。

殺青

1.用6SST—30/40連續滾筒殺青機,每次利用殺青機作業前,必須較長時間的預熱滾筒確保吸收足夠熱源。避免每次投葉產生筒壁及筒體尾部粘葉現象。預熱必須啟動滾筒運轉,以防止筒體受熱變形。
2.當滾筒達到殺青溫度時,即滾筒內空氣溫度達到110℃—120℃左右時,才能投葉作業。
3.殺青時間的確定:將鮮葉或類似物質,從進料盤投入滾筒,測定排出滾筒的時間,可通過機架前端手輪絲桿機構改變滾筒傾角調控殺青時間長短,殺青時間根據不同名優茶、鮮葉嫩度、水分多少確定,以殺青適度為準,一般春茶為2分鐘。
4.每批鮮葉投葉結束後,約經一半殺青時間內,應腳踏出葉端機架、使滾筒急劇傾斜,快速排出殺青葉、防止焦葉、爆點。

清風

用簸箕接到殺青葉後,迅速簸揚十餘次,使葉間溫度和蒸氣散發,揚除碎片碎末,以免造成葉色變黃,香氣和滋味爽度下降,同時安排專人揀剔老葉及夾雜物

初炒

主要目的一是可彌補殺青不足,不勻;二是散發水分,因此鍋溫應先高后低,由100℃左右逐步降至80℃,操作上前期同殺青,悶炒與抖炒相結合。但很快改為抖炒。炒至三成乾即葉色變暗,粘性變小,手握成團,拋之即散時即可做形起毫。

做形起毫

1.做形
此時鍋溫掌握在70℃左右,方法是:待茶柸受熱均勻後,雙手將茶捧在手心中,運用掌力,沿順時針方向轉搓揉、不斷抖散茶塊,不斷換葉,並隨著水分的散失,不斷加大用力(由輕到重)。約經10—12分鐘條索緊結,茶條開始變硬時便開始搓團。
2.搓團的主要目的是使緊結的茶條變彎曲,近似螺形,其方法是將葉子攏在兩手中心,五指稍併攏,始終沿順時針方向搓揉四、五次成一團放入鍋中,讓其定型,再搓第二團(一鍋分三、四團)。搓完後一道解散,抖開散發水分,再搓再解塊,約經五分鐘便進入起毫。
3.此時鍋溫應穩定在60—70℃手勢基本與搓團相同,利用掌力使茶葉間相互摩擦,隨著茶葉不斷乾操,用力則應逐步減小,待茶條緊結彎曲,有刺手感時即可出鍋。

揀剔去末

出鍋後的茶葉應首先簸揚去掉碎末,然後稍作攤放,使葉內水分分布均勻,便於乾燥一致,在攤放的同時,必須安排專人揀淨老葉、花蕾“馬蹄子 ”等雜物。

烘焙

選用6CHP—60三斗烘焙機,溫度計指針穩定在100—110℃熱風溫度60—70℃翻動動作儘量輕、勤。

人物貢獻

《茶葉栽培學》一書寫道,茶葉生長在北緯30°以內、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的南方。而商南位於北緯33°6′至33°44′之間,年平均降雨量只有800毫米左右。商南縣發展茶葉的事實突破了茶葉栽培學的傳統理論,將種茶地向北推進了300多公里,這無疑是一個奇蹟。
奇蹟浸透著全縣幹部民眾的心血。誰付出的心血最多?“當然是張淑珍!”大夥說:“沒有張淑珍,就沒有商南茶。”他們編寫茶歌唱道:“南茶北移四十年,心血釀就商南茶”,“茶聖九天應回首,茶經補寫商南茶”。商南縣委、縣政府曾三次作出向張淑珍同志學習的決定。縣長高健還準備給張淑珍塑像、立碑呢。

服務人民

1937年,張淑珍出生於河南省太康縣。一歲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她兄妹五人逃荒討飯。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送她上學,通過努力她考入西北農學院。畢業時組織上分配她到陝西省林業廳樓觀台苗圃,而她要求到艱苦的地方去給人民做事,和未婚夫兩個志同道合的熱血青年一起被分配到商洛地區商南縣林業站。
當時,商南縣的民眾生活很苦,“住的茅草房,穿的破衣裳,夜晚溜光炕,白天沒有糧。”怎樣改變他們的貧困面貌呢?還得在山上做文章。張淑珍從外地引來楊樹、桉樹、茶樹等在商南試種,想從中找出些生長快、有效益的樹種來。栽的楊樹活了,桉樹、茶樹死了。死了再栽,結果桉樹還是死,茶樹活了,四年之後產茶1.9公斤。張淑珍把它分成38包,分送給有關人士品嘗,給人們帶來了驚喜。
1970年,張淑珍到浙江省紹興縣參觀,那裡的民眾在荒山上種茶,茶葉收入占到農民總收入的80%。她把自己的想法寫成報告送給縣委。經過調查論證,縣上制定了全縣發展茶葉規劃,並召開了商南縣第一次茶葉工作會議。縣上動員萬名勞力開挖茶園,茶園很快發展到2.7萬畝。1975年,張淑珍領導的茶場首次向國家繳售商品茶250公斤,結束了商南縣不產茶的歷史。
然而,幾年後大批茶苗卻不明不白地死去,全縣只剩下茶園五六千畝。除了謊報面積等原因外,確實也有技術方面的問題。有人開始懷疑了,說什麼“不會種茶要種茶,高山坡上吹喇叭。”張淑珍不理會這些。她到茶園觀察,與茶農探討,還專程去母校請教,弄清了原因,主要是土地石灰石含量過高。為了方便民眾,她教給大家一個驗證土壤石灰石含量大小的方法,就是給地里滴稀鹽酸,凡是冒泡泡的就說明石灰石含量大,不能種茶,不冒泡泡的就可以種茶。民眾照著做,再也沒有出現茶苗死亡的情況。張淑珍給民眾算了一筆賬,種一畝茶花200元,四五年就可採摘,一年能產乾茶50公斤,收入千元左右,效益是種糧食的2-3倍,占的又是山地。原先種茶想打退堂鼓的人也高興地說:“沒想到茶園成了刮金板!”

聯產承包

國家實施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初,商洛地區還沒有一個地方實行。經過深思熟慮,張淑珍決定在茶坊茶場率先試行。她幫茶場制定了“五定一獎”的聯產承包辦法,即定人員、定面積、定工時、定數量、定質量,完成任務者獎勵。這一招真靈,茶農的積極性給調動起來了。他們大幹苦幹,認真務作,使茶葉品質上升、產量翻番,一直利潤不高的茶坊茶場後來每年向國家繳稅3萬元,勞動日值達到1.9元。張淑珍把各茶場的人請來參觀,為他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起到了示範作用,同時還給各村實行聯產責任承包制提供了豐富經驗。

一體化

沒有茶,人們設法種茶,茶多了又賣不出去。那時,茶葉買賣由供銷社統一經營,由於產銷不能直接見面,使新茶變成陳茶,造成茶葉積壓。1984年,商南縣供銷社收購當地的1萬公斤茶葉1兩也未賣出去。後來國家允許茶葉減價50%,張淑珍便從供銷社買回這1萬公斤茶葉,自辦加工廠進行深加工,半個月銷售一空,淨賺5000元。也就在這一年,國家允許茶葉多渠道經營。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張淑珍決定把事業單位性質的縣茶業站改為自收自支單位,經銷茶葉,不要國家一分錢。她與全縣36個茶場的負責人協商,成立了縣茶葉聯營公司。公司熱心為茶農提供技術、設備,收購茶農的茶葉,研發推銷新產品,走出了產供銷一體化的路子。茶農們再也用不著為銷售犯愁了。
這種“公司+茶場+農戶”的經營模式在商洛地區是第一家。當《人民日報》發表《論農業產業化》的社論、陝西省政府下發《關於在全省大力推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通知時,商南縣茶葉聯營公司已運行了整整10年。茶葉富了商南人。在茶區,僅茶葉一項人均年純收入就超過500元。試馬鎮大坪村茶農熊開華建了個茶場,年收入七八萬元,蓋了400多平方米的樓房,三個孩子全上大學。富水鎮張宏旺夫婦的茶場效益更好,年收入20萬元。茶農富了,張淑珍領導的縣茶業聯營公司,固定資產已達2000多萬元,每年還向國家繳稅款幾十萬元。

系列生產

為了商南茶,張淑珍已奮鬥了46年。不管是烈日盛夏,還是嚴寒隆冬,人們總能看到她在茶園工作的身影。回到家中,她又是查看書籍,又是整理資料,終日勞累,廢寢忘食。她與同事們一起總結出合理密植、施肥、修剪、採摘等六項技術措施,使試驗田畝產茶由50公斤上升到270.6公斤,突破了低產關。他們精心研製的“商南泉茗”曾多年被評為陝西省優質產品,獲得“陸羽杯”大獎。2002年以來,張淑珍四次帶領技術人員到福建學習烏龍茶的栽培、製作方法,回來後在大坪等地建立了無性系烏龍茶大棚育苗基地,去年研製的1500公斤“商南烏龍”叫響市場,使茶園由一季采變為春、夏、秋三季采,增加了茶農的收入。他們還引進龍井、鐵觀音、安吉白等名貴茶苗,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今年5月24日,他們又開始生產高檔商務袋泡茶了。現在,商南茶已形成炒青、泉茗、仙茗、烏龍四大類30個系列。

無私奉獻

長期的超負荷工作使張淑珍病倒了,患上了癌症,進入中晚期。她要去西安治療,茶農們含淚相送。張淑珍說:“說不定與大家難見面了。只要你們把茶園管理好,我就放心了。”手術後不久、還在化療的張淑珍不顧醫生的勸阻,又回到縣上,又走進了茶園。
張淑珍常說,事情是大家做的。我是個共產黨員,只不過做了應該做的一點工作,況且這其中也有親人的貢獻。幾十年來,張淑珍夫婦把“名利淡如水,事業重如山”作為座右銘,互愛互幫。想起故去的丈夫,張淑珍就心裡難過。她覺得自己對丈夫的關照太少,對母親、孩子的關照也太少了。還是茶農理解她,說張淑珍心裡只有商南茶。在她看來,茶業比家業重,茶農比親人親,她對茶農的恩情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黨和人民沒有忘記張淑珍,給了她應有的榮譽。張淑珍先後獲得縣級以上榮譽、獎勵130多項次。她是中共十三大、十四大代表,全國十大扶貧狀元,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全國勞動模範,陝西省勞動模範,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
為了商南茶,她奮鬥了46年,使原本不產茶的商南縣成為著名的“中國茶葉之鄉”。 她大膽改革,在茶場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還創建了“公司+茶場+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這在商洛地區乃至全省均屬首創。在當前新形勢下,我們要像張淑珍同志那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努力做好工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

奇蹟出現

奇蹟終於出現,原本不產茶的商南縣竟然被國家林業部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目前,全縣種茶8.8萬畝,年產茶葉120萬公斤、產值8000多萬元。茶葉已成為商南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