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一、“十二五”時期現代農業發展主要成就
(一)農業和農村經濟穩定健康發展。
“十二五”期間,面對錯綜複雜的
巨觀經濟形勢和頻繁發生的自然災害,商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市農業生產搶抓發展機遇,大力推進國家糧食安全核心區建設,奪取糧食生產連年豐收,確保了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實現了農民持續增收。2015年農業總產值564億元(不含永城市),比2010年的450億元增加114億元,年均增長4.6%;2015年第一產業增加值377億元,比2010年的254億元增加123億元,年均增長4.4%;2015年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5元,比2010年的4674元增加4211元,年均增長13.7%。總體上看,農業農村經濟穩步發展,多項經濟指標超額完成規劃的目標任務。
(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
2015年糧食總產量564萬噸,比2010年的486萬噸增加78萬噸,年均增長3%,糧食生產實現了十二連增,連續10年穩定在百億斤以上,為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2015年蔬菜總產量787萬噸,比2010年的756萬噸增加31萬噸,年均增長0.7%;2015年油料總產42萬噸,比2010年的37萬噸增加5萬噸,年均增長2.5%;2015年水果總產158萬噸,比2010年的150萬噸增加8萬噸,年均增長1%;2015年全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027.6萬千瓦,比2010年的953.6萬千瓦增加74萬千瓦,年均增長1.5%;全市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4.5%以上。
2015年全市發展
農民專業合作社5145家,比2010年的996家增加4149家,年均增長38.9%,全市共創建國家級示範合作社27家,省級示範合作社39家,市級示範合作社111家,縣級示範合作社200多家;家庭農場從無到有,2015年底已發展到1150家;種糧大戶1644戶,規模化流轉耕地面積188萬畝。基本形成了以家庭承包農戶為基礎,專業種養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為骨幹,其他組織形式為補充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隊伍。
(四)農業“三大工程”初見成效。
1.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穩步推進。截止到2015年,全市共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井灌渠灌雙配套、機井通電設施全、旱能澆澇能排、機械化作業無障礙”的高標準糧田337.5萬畝。
2.農業產業化集群逐步壯大。2015年我市初具規模的農業產業化集群39個,被省政府認定的集群8個,被市政府認定的集群15個。其中銷售收入30億元以上的集群1個,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集群1個,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集群6個。
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6072家,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重點企業252家(國家級3家、省級53家、市級196家),帶動農戶150萬戶,帶動基地1422.4萬畝。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675個,其中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10個,農產品
專業批發市場40個,集貿市場625個,年交易額達到350多億元。全市已形成了面及麵製品加工、畜牧養殖肉奶加工、果蔬、林板漿紙一體化、棉紡、花卉、飲品等七大主導產業。
3.都市生態農業工程全面啟動。全市都市生態農業工程已在梁園區、睢陽區和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先行先試。在做大做強虞城縣
紅富士蘋果、梁園區草莓、寧陵縣酥梨、柘城縣三櫻椒、夏邑縣食用菌、民權縣河蟹和葡萄等特色農業的同時,將城市近郊作為重點區域,大力發展設施果蔬、漁業、苗木、花卉、採摘等休閒觀光創意生態循環農業,打造了一批區域特色明顯的都市生態農業示範園。
(五)農民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十二五”期間,是歷史上農民得到更多實惠的時期。種糧補貼、良種補貼、
農資綜合補貼、
農機購置補貼、農民培訓補貼、測土配方施肥補貼、農村危房改造補貼、
家電下鄉補貼等支農惠農投資逐年加大,農民得到的各項財政補貼逐年增加。2015年完成農業投資14.5億元,比2010年增加7億元。
二、“十三五”時期我市現代農業發展面臨的形勢
“十三五”時期,我市農業農村發展的外部條件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既存在不少有利條件,也面臨很多困難和挑戰。
(一)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1.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黨中央、國務院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成為黨和全社會的共識。中央連續多年出台了關於“三農”問題的一號檔案,出台了一系列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新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科學種田的積極性,為我市統籌解決“三農”問題,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匯集了強大推動力。
2.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新局面初步形成。在市場經濟和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政策指導下,我市農業和農村經濟已經徹底打破與工業和城市經濟相互封閉的格局,逐步形成了農業與工業、農村經濟與城市經濟互動的新格局。隨著農村改革和城鄉一體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必將進一步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為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提供持續動力。
3.農產品市場空間不斷拓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對農產品的質量需求不斷提升,需求結構不斷最佳化,對
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優質安全農產品的需求快速增加,為我市以麵粉加工、食品加工、蔬菜加工等為主導產業的農產品加工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市場空間。
4.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斷壯大。近年來,農民專業合作社、企業、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迅猛發展,大大提高了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有效解決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推進了農業
適度規模經營,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加速了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提供了支撐。
5.多元化的農業結構已經形成。“十二五”期間,通過農業結構調整,改變了過去“以糧為主”的單一結構模式,形成了糧經飼協調發展,生產、流通與加工並重的多元化大農業結構,農產品加工及現代農業服務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二)我市現代農業發展的不利因素。
“十三五”期間,我市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問題日益凸顯,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環境受限和農業結構不盡合理。在糧食連年增產、農業持續向好的背後,主要是依賴資源消耗的粗放經營方式為主,農業呈現資源日益短缺,生態環境約束趨緊的新特徵。我市人均耕地1.3畝,農戶土地規模小,流轉慢,影響了農業規模化和現代化進程。
人均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5,化肥、農藥使用不科學,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循環節約農業發展滯後。農業土地利用率不高,低端供給的農產品在農業中占比偏重,農業資源轉化率不夠高,精深加工少、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品種不優、品質不高、品牌不響問題明顯,名優農產品的品牌效益和優勢沒有充分發揮等都成為我市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限制因素。
2.
農業基礎設施比較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我市現有的農業基礎設施條件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的實際需要,農業投入穩定增長的機制還沒有形成。農業的豐收在一定程度上靠“天幫忙”,這些都制約著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穩定提升。因此,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建設高標準糧田,仍是今後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重要任務。
3.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務艱巨。隨著經濟步入新常態,農業發展面臨愈加嚴峻的新挑戰,農產品價格“天花板”封頂和農業成本“地板”抬升雙重擠壓尤為突出,糧經飼結構不盡合理,小麥、玉米等大宗農產品“價低賣難”的窘況時有發生,農產品“優的不多,多的不優”,優質化、多樣化、專用化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一二三產業融合不夠緊密等,都迫切需要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增強農產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破解農業發展面臨的結構性矛盾和難題。
4.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十三五”期間,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增速放緩,持續大幅度增加財政“三農”投入空間有限,農產品價格的上升空間也非常有限,短期內國內外農產品價格的倒掛可能成為常態,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大幅增產的難度逐步增加,給
家庭經營收入的增長帶來很大的挑戰;促進農民工外出就業和工資增長難度加大,政策效應對農民增收拉動效應逐步減弱,
財政轉移支付難以在較高基礎上維持農民收入大幅度增長;農村勞動力又多為老弱人群,限制了高效農業的規模化生產,這些都對農民增收產生制約作用,農民持續增收困難,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難度依然較大。
5.土地非農化非糧化風險加大。農業尤其是糧食產業是弱勢產業和比較效益低的產業,經營效益遠遠低於工業和第三產業。隨著農村土地確權登記和規模化流轉發展,農村生產關係將會變得複雜,對農業生產和糧食生產造成一定的衝擊。受經濟利益的驅動,加上未來糧價下降風險加大,部分工商企業或其他經營主體可能改變或者變相改變農地利用性質,土地非農化非糧化趨勢加大,給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造成威脅。
三、“十三五”現代農業規劃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以提高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中心,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發展多種形勢適度規模經營為,以種養業結構調優、加工能力調強、經營規模調大、產業鏈調長為方向,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抓好農業“三大工程”建設,確保國家糧食生產安全,大力發展優質小麥、優質花生、優質草畜、優質果菜等名特優農產品,走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發展道路。
(二)基本原則。
1.堅持產業發展,突出特色優勢。在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的基礎上,適當減少玉米的種植面積,加快最佳化調整農業結構步伐,發展壯大高效
經濟作物和特色產業,著力提高油料、蔬菜、水果、食用菌、園藝花卉、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加快形成數量平衡、結構合理、品質優良的有效供給,實現商丘由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農業大市轉變。
2.堅持科技進步,轉變增長方式。加快農作物新品種的選育和套用,加快先進實用技術的推廣和職業農民培訓,努力轉變傳統生產經營方式,著力提升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推動農業發展由注重物質要素投入向科技創新驅動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發展的科技含量。
3.堅持主體地位,增加農民收入。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增進農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三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調動廣大農民民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保障好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進一步擴大農民就業渠道,拓寬增收空間,構建農民收入穩定增長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民增收較快增長。
4.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繼續深化農村改革,統籌推進農村土地制度、經營制度、集體產權制度等各項改革,構建運轉高效、充滿活力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體制環境。在落實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的基礎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允許以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向金融機構抵押融資,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土地流轉制度,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大力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提升農業產業化整體水平。
5.堅持“三生”協調,實現持續發展。妥善處理好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生態修復的關係,大力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保育型農業,推進節地、節水、節肥、節藥、節種和節能技術,發展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農業循環經濟,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
(三)主要目標。
到2020年,現代農業大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基本建成,農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農村發展活力進一步增強。具體目標:到2020年,農業總產值達到750億元,年均增長5.9%;一產增加值達到450億元,年均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670元,年均增長9%;糧食總產量達到600萬噸,蔬菜產量達到900萬噸,油料產量達到45萬噸,瓜果產量保持在150萬噸,種植業集約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企業達到277家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由現在1.8∶1提高到2.2∶1;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8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8%;旱澇保收農田面積比重達80%;土地流轉率達到40%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
四、“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重點工作任務
(一)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
1.強力推進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持續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整理和復墾開發,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和噸糧田建設,確保2020年新建高標準糧田660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00萬噸。制定高標準糧田管理辦法,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對已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加強道路、電網、水網、林網、氣象等公共設施維護和管理,確保長久發揮效益。
2.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和管護。開展農田水利設施
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落實小型水利工程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通過以獎代補、先建後補等方式,探索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多元化投入新機制。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加大建設投入,從土地出讓收益中計提10%全部用於農田水利建設,按照上級部門要求,加大徵收力度,嚴格徵收水資源費。完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設征地補償政策。加強水源工程建設和雨洪水資源化利用。
3.加強農業科技創新。加大財政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實施一批重大農業科技專項,重點支持生物技術、分子育種、良種培育、豐產栽培、面源污染防治等領域科技創新,爭取在關鍵領域儘快取得突破。深入推進高產創建,加大農業先進適用技術推廣套用,探索建立政府購買農技推廣服務競爭機制,多渠道解決農技推廣“最後一公里”問題。繼續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建設永久性高標準糧田。加快推進國家農業農村信息化示範縣建設步伐。將農業作為財政科技投入優先領域,引導金融信貸、風險投資等進入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引導社會資本向農業科技創新集聚。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在農業科研和農技推廣中的作用。
4.加快發展現代種業和農業機械化。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創新體系,推進種業人才、資源、技術向企業流動,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培育以小麥、玉米、花生為重點更多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優良品種,培育推廣一批高產、優質、多抗、適應機械化生產的突破性新品種。推行種子企業委託經營制度,強化種子全程可追溯管理。加快推進
大田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實現農作物品種、栽培技術和機械裝備的集成配套,精心組織重要農時機械化作業,積極發展農機作業、維修、培訓、租賃等社會化服務,支持發展農機合作社等服務組織。力爭2020年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到88%以上。
1.加快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發揮糧食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發展糧食深加工產業集群;抓好肉牛、花卉、苗木、林果等特色高效
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積極推動有條件的地區建設現代畜牧產業化集群及高標準蔬菜、食用菌、優質油料產業化集群,2020年全市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45個以上,力爭形成100億元以上集群2個,50億元至100億元集群3個,30億元至50億元集群5個,10億元至30億元集群15個。
2.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在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尊重農民意願的前提下,鼓勵農民向非農產業轉移,鼓勵和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促進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要素更多地向農業配置。加快建立健全土地經營權流轉市場,完善市縣鄉村四級服務和管理網路,健全縣級農村土地流轉糾紛仲裁中心,推廣土地託管、代種代耕和建立“土地銀行”等規模經營好的做法。探索建立工商企業流轉農業用地風險保障金制度,嚴禁農用地非農化。各級政府要按規定建立農村土地流轉專項資金。
3.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專業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種形式的農民合作社,引導規範運行,加強能力建設。支持小型農田水利等財政支農項目資金直接投向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鼓勵財政補助形成的資產轉向合作社持有和管護。落實相關
稅收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推進財政支持農民合作社發展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社。積極扶持家庭農場發展。鼓勵發展混合所有制農業產業化企業,推動集群發展。積極協調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配套輔助設施。鼓勵縣(區)政府出資設立
融資性擔保公司,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貸款擔保服務。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鼓勵、吸引、支持大中專院校畢業生投身現代農業建設。
4.健全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積極創造條件,促進一些生產服務環節從農業生產中儘快分離出來,大力推進農業生產服務的社會化、合作化、專業化。採取財政扶持、稅費優惠、信貸支持等措施,推行合作式、訂單式、託管式等服務模式,構建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與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基層區域農技推廣機構建設,充實
專業技術人員,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支持具有資質的經營性服務組織從事農業公益性服務。
(三)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發展農業新業態。
1.加快規劃布局。按照依託城市、服務城市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要求,科學編制全市都市生態農業發展規劃,構建大中小城市相結合、產業圈層分布特徵明顯的都市農業發展格局。以市區為中心,打造輻射周邊縣(區)的1小時都市生態農業圈。以各縣(區)為中心,打造輻射周邊部分縣(市)的半小時都市生態農業圈。在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把都市
生態農業規劃與產業規劃、城鎮化規劃結合起來,以特色種植業、設施園藝業、生態休閒業、農產品加工和流通業為主體,規劃建設一批具有綜合功能的農業園區。
2.拓展農業功能。按照基地園區化、園區景點化的基本思路,推動都市生態農業生產、生活、生態多功能一體化協調發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互動發展。圍繞城鄉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積極發展蔬菜、果品、漁業等綠色農業、高效農業,切實改善居民生活質量。圍繞城鄉居民休閒、娛樂、健身等方面的新消費需求,積極發展花卉、採摘等生態農業、休閒農業、觀光農業、體驗農業,豐富民眾精神文化生活。圍繞城鄉居民生態宜居需求,建設森林公園、湖泊水系、生態濕地系統等一體化的環城生態走廊,提升人居環境質量。特別是“十三五”期間,在牢固樹立生態至上、保護優先、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的基礎上,把水源保護放在第一位,找准保護和利用的結合點,加大對明清黃河故道的生態開發,大力發展特色產業,豐富和提升農業產業內容,提高黃河故道的經濟競爭力,逐步實現故道兩側農業規模化經營、機械化耕作,建成“千里黃河故道現代農業特色走廊”。到2020年,建成沿明清黃河故道有機農業示範帶,全市建設15個都市生態農業示範園,全市都市生態農業健康發展。
3.建立保障措施。在出台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指導意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都市生態農業的政府協調指導、技術人才支撐和生態補償等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逐步構建以政府投資為引導、以企業和農民投資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明確職責分工,強化協調配合,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
(四)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市場體系。
1.統籌發展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以農資市場、
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等要素市場為基礎,以農產品流通市場為重點,以現代物流業為依託,以大中小不同規模和多元化流通企業為主體,創新流通方式,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安全高效、城鄉一體的現代農業市場體系,實現資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引導和推進現代農業發展。
2.健全完善輻射全國、聯接城鄉的流通骨幹網路。深化現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改革,壯大綜合實力,使之成為農產品市場網路主骨架。培育創建一批省級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全國性、區域性骨幹批發市場,使之成為帶動全市、輻射周邊的農產品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
3.加快發展農產品現代物流產業。建設農資配送中心,推行農資連鎖配送經營和網上行銷。適應農產品大規模、長距離、反季節流通的特點,科學規劃冷鏈物流布局及其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一批從事冷鏈物流的專業化骨幹企業,顯著提高冷鏈物流農產品比重。支持規模大、實力強、品牌好的農業產業化企業在全國城鄉建立
農業電子商務中心。積極發展訂單農業,大力推進“農超對接”和“農社對接”。大力發展“網際網路+”農業電子商務,加快構建以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快速物流配送和安全網路環境為基礎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台。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工作,擴大農產品出口,鼓勵有實力的農業企業沿著“一帶一路”走出去,到國外開發農業資源,加快形成優勢特色互補、合作互利共贏的農業對外合作新局面,實現補充國內市場需求、促進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競爭力的有機統一。
4.完善提升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加快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整合現有資源,建立健全市、縣、鄉、村四級
農產品信息綜合服務平台,並接入電信網、廣播電視網、網際網路,更好促進我市農產品走向全國,打入世界市場。依託商丘
農業信息網,及時採集、分析、預測和發布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信息數據。加強信息預警,對市場行情進行跟蹤監測,及時、客觀、公正向社會發布農產品市場行情,正確引導農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
5.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和監管。加快形成分工合理、協作緊密、調控有力、監管到位、服務規範的農資和農產品市場調控監管體系。完善農產品儲備調控制度。健全糧棉油等重要農產品儲備制度,建立完善糧食等主要農產品價格穩定機制,防止價格大起大落。規範農資和農產品市場收費行為,堅決取締違規和不合理收費。全面清理妨礙公平競爭、設定行政壁壘、排斥外地農產品和服務進入本地市場的規定。加強農資和農產品準入管理、標識管理和溯源管理。推進農資和農產品流通企業及各類經營者的誠信建設,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食品、食品違法添加和欺行霸市等行為,加強農資綜合執法,嚴厲查處擾亂農資市場的不法行為。
(五)發展完善農產品品牌戰略。
1.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遵循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原則,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制定全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確定生態循環農業適宜發展區域範圍,明確生態循環農業重點產業、發展步驟、發展規模。把生態循環農業建設成為我市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和高品位、高價格、高收益的特色產業,把我市建設成為全省重要的生態農產品生產區和生態農業示範區。
2.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圍繞植保、土肥、良種、加工等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建立具有本地特點又與國內外先進標準接軌的綠色農業標準化體系。以“菜籃子”工程建設為抓手,按照“從地頭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的要求,強化產地環境、生產過程、投入品使用、質量檢測的全程監管。鼓勵和推廣使用
生物農藥、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和
有機肥料,回收再利用農膜和農藥包裝物。
3.加強農產品基地規模化生產。按照有保有壓的原則,擴大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壓縮籽粒玉米種植面積,重點圍繞小麥、玉米、花生、蔬菜、瓜果、肉蛋奶、水產、
花卉苗木等主導產業,調整最佳化種植業結構,建設一批高標準、高起點、規模化、標準化綠色生態
農業生產基地。依託企業,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推進綠色生態農業向產業化方向發展。
4.打造生態農業品牌建設。實施以“
三品一標”為主題的品牌發展戰略,把開展“三品一標”農產品認證和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創建作為品牌培育的基礎性工作,堅持農產品品牌數量擴張與質量提升並舉,產品品牌建設與區域公用品牌建設並舉,品牌培育與
品牌保護並舉,企業主體與政府引導並舉,逐步形成培育品牌、發展品牌、宣傳品牌、保護品牌的良好機制和氛圍,打造一批具有較強國際國內影響力的綠色
有機農產品品牌。注重優勢土特農產品品牌化生產和行銷,適度擴大產量,加快提升知名度、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
(六)發展“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打通農業“最後一公里”。
“網際網路+”現代農業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誌,對於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牽引和驅動作用。在新的形勢下,以信息化與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為方向,加快網際網路技術在農業領域的套用,大力發展農業農村大數據,統籌建設大數據基礎設施,推動大數據發展與科技創新的有機結合,加快生產環節、產品流通、科技推廣、管理決策等方面數據共享,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大數據農業,使現代農業在信息化快速發展過程中提質增效,實現“四化同步”順利平穩發展。
1.全面深化農業信息化套用程度。全面建設6縣2區和1個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12316專家坐席,2020年實現市內所有益農信息社的全面覆蓋。在技術套用方面,一是做好服務體系延伸。通過加掛牌子、坐席進駐的方式有效整合各層級、各方面專家資源,在服務農業生產的同時,努力豐富農業農村的綜合服務。二是圍繞農業“三大工程”,在有效整合現有資源的基礎上開發建立十類資料庫。三是做好農產品質量監管平台、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技術套用。四是構建商丘市智慧農業綜合服務平台,建立農業電子指揮中心、數據中心、交易中心、監控中心和培訓中心。
2.推進信息進村入戶工程試點工作。農業信息化的主體是農民,重點在農村,信息進得村、入了戶是農業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環節。逐步構建面向“三農”的鄉村信息高速公路和公共服務平台,即通過建設村級信息站—益農信息社,開展“公益服務、便民服務、電子商務、培訓服務”四類服務,滿足農民民眾生產生活信息需求,提高農民民眾信息獲取能力、增收致富能力、社會參與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益農信息社要按照有場所、有人員、有設備、有寬頻、有網頁、有持續運營能力的“六有”標準建設,保證每個行政村不少於1個,切實將其建設成為信息服務的村級終端站點和了解社情民意的“基層觸角”。
3.推進農業網站平台建設。通過現有的辦公平台,加快農業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提高農業信息產品質量,注重信息採集、處理、傳遞,全面、準確、有效提供信息服務。集成農業信息資源,構建商丘農業數字中心。完善商丘農業信息網專家遠程諮詢系統,拓展信息服務途徑。市、縣農業網站成為全市農技人員創新農技推廣模式,集技術諮詢、信息傳遞、產品行銷為一體的重要平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能方便快捷地通過網路獲取農業專家指導。同時,加強農業網站安全,增強信息披露安全意識,保障網站運行安全。
4.推進農業管理信息化建設。農業管理信息化包括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疫情預警、防控,農產品安全和質量管理、農業投入品與市場流通管理、農業資源環境管理、農業工作部署、農業統計等農業生產管理過程的信息化,以及農村經營管理、農民生活消費的信息化。“十三五”期間,全市要加快建立農業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務信息系統,逐步建立完善重大動植物預警
指揮信息系統、農業防災減災管理和服務系統,提高農業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預警水平。要積極開發和引進套用農產品和
農業生產資料質量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建設農產品“三品”質量管理系統,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質量安全監管能力。推進農業資源管理信息化,要積極開展農業
地理信息系統試點建設,逐步建立包含土地資源、基本農田、標準農田、氣象資料、土壤環境、地力狀況、農民承包地管理等內容的地理信息資料庫。全面推行農村集體“三資”管理信息化。
5.推進農業電子商務信息化建設。創新農產品行銷新模式,促使全市農民在市場行銷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從農業內部拓展增收空間。鼓勵開展“網際網路+農業”行動計畫,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創建農產品網上產銷對接直銷模式。充分利用農業電商平台,廣泛收集各類農產品買賣信息,組織開展農產品預供信息和產銷信息發布,降低經營成本,實現增收。創建農產品網上促銷模式。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各類涉農電子商務平台,開設商丘特色農產品銷售專區、地方特色館等,並將農業電子商務平台與線下農產品產地市場結合,形成線上線下協同發展模式,擴大全市農產品網上影響力和知名度。創建農產品電子商務行銷模式。“十三五”期間,要加強農村市場信息行銷系統建設,逐步構建農業產加銷信息一體化服務模式,促進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網路行銷的發展。開闢網上行銷、簡訊行銷、電子郵件行銷、搜尋引擎行銷、部落格行銷等多種網路行銷途徑和方式,拓展網路行銷渠道。
(七)全面強化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
1.加強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測。嚴格農產品產地源頭管理,在建成的高標準糧田周邊、城市郊區及其他重要農產品生產區,科學設定監測點,實行動態預警監測,指導產地安全管理和保護工作。對土壤環境不符合產地安全標準的,劃定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組織相關部門採取生物、化學和工程等措施修復治理。
2.實施質量安全追溯。指導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建立完善生產經營檔案,從生產、加工、儲運到零售等各個環節進行標識,數據信息相互連結,信息流與物流同步跟進,實現全過程質量安全可追溯。
3.強化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加快建設市級農產品質檢中心,推進縣級質檢站全覆蓋,啟動鄉鎮速測室建設,提高鄉鎮和現代農業園區、規模基地、農業合作組織的自檢能力,健全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和超市賣場等自檢機構建設,加快形成“市-縣-鄉(鎮)”三級檢測網路。選擇部分大中型農產品企業試行“首席質量官”制度。依法出台並嚴格實施對不合格農產品的處置管理辦法,杜絕問題農產品流入市場。
4.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置。建立健全市、縣、鄉三級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指揮機構和運行機制,規範指導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應急處理。劃定安全事故等級,完善分級回響、應急保障和後期處置等措施,最大限度減少農產品質量安全事故損害範圍,保障公眾身體健康與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穩定。
(八)顯著提升科技支撐體系。
1.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等領域科技創新。充分發揮農業技術推广部門、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部門人才的作用,最佳化和整合全市農業科技資源,大力推進協同創新,圍繞農業主導產業發展和重點領域,開展關鍵技術研究攻關,努力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套用價值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農業科技成果,通過專業技術產業化套用,轉化為生產力和經濟社會效益。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支持大型農業企業和中小創新型農業企業增加科技創新投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研發、生產具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新產品、新工藝。大力推動農業科研院所與國家科研院所的對接與合作,與我市共建農科單位或大型農科基地,努力打造一批
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促進我市農業科技創新能力和轉化套用能力的整體提升,在一些領域搶占未來農業科技競爭制高點。緊緊抓住國家開展現代
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機遇,爭取在我市設定更多國家產業技術綜合試驗站。
2.加強農業良種培育和推廣。強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對農業良種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支持企業建立商業化育種體系,引導企業與優勢科研單位建立育種平台,大力開展小麥、玉米、花生新品種等優質、高產、高效良種培育。最佳化種業資源配置,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建立良種示範推廣基地,提高良種覆蓋率。完善種子儲備制度,健全農作物品種種植風險跟蹤調查和風險評估機制,加快不適宜種植品種的退出。加強種子生產、包裝標誌、質量安全監測和市場監管,確保種子質量安全,使優良種業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和推動力。
(九)破解農業資金瓶頸,加快農業融資體系建設。
1.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服務引導銀行業在農村設立涉農專營機構,探索商業金融服務“三農”的可持續模式。大力發展農村互助金融,在各類農民合作社內部,通過專業合作權益鏈條推動資金互助合作,調劑社員資金餘缺,提高為社員服務能力,促進農民合作社做大做強做優。積極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公司,重點為縣域“三農”發展提供金融服務,主要是指由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其他合格投資者依法設立的公司制企業,主營業務包括貸款類業務、投資類業務、資本管理類業務。
2.創新農業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積極探索財政資金與信貸資金相結合,
政策性金融與
商業性金融相結合,貸款融資與債券融資、融資租賃相結合,信貸服務與農業保險服務相結合的有效途徑。根據現代農業產業鏈條長的特徵,探索農業產業鏈服務模式。創新政府、擔保公司、企業、保險公司和農戶多方參與的農業產業信貸模式,通過開展多種擔保合作,提高合作社、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和企業的貸款資質和額度。建立以銀行、企業、農業新型主體和農戶多方參與的農業生產融資模式,通過企業擔保、訂單質押、存貨質押等方式,為農業供產銷全過程提供信貸支持。
3.推動農業保險發展。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和協同推進的原則,不斷完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支持發展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擴大小麥、玉米兩大糧食品種保險覆蓋面。逐步擴大林果、花卉等地方特色農業保險品種;積極推進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工作,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
4.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整合在各部門的相關專項資金,轉變投入方式,變點對點補助為引導性扶持,財政直接補助專注於公益類和基礎設施建設類項目,競爭性領域支農投資交由政府
產業投資基金、政策性擔保、保險機構,通過市場機制吸引、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領域提供投融資支持。
五、“十三五”時期現代農業重點建設項目
“十三五”時期,圍繞著現代農業重點工作,以農業“三大工程”為抓手,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繼續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休閒農業和觀光農業,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規劃的重點項目包括高標準糧田建設、農業產業化集群建設、都市生態農業建設、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農業信息化建設、農業可持續發展等六大重點農業項目。
(一)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建設項目。
1.中低產田改造建設項目。建設範圍:全市6縣2區。到2020年底,改造中低產田250萬畝,主要進行打井配套、舊井修復、土地平整和田間管網建設等。項目建成後,預計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400萬畝。
2.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田間工程項目。建設年限2016~2020年;在全市6縣2區建成200萬畝高產穩產田;主要建設內容:完善田間工程設施,新修或整修機耕路及田間路,完善田間林網,配套完善渠灌區排灌末級渠系,在井灌區打井並配套,鋪設地埋管。通過配套完善糧田基礎設施,提高基礎地力,改善耕地質量與生態條件,增強防災抗災能力和技術承載能力,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的高標準農田。
(二)農業產業化建設項目。
1.五得利集團(商丘)麵粉有限公司麵粉加工二期工程項目。建設年限2017~2019年,建設日加工小麥2000噸的通用麵粉生產線和日加工小麥1000噸的專用粉生產線,新增麵粉加工能力73萬噸。
2.
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牧原生豬養殖項目。建設年限2016~2019年,建設22個現代化生態養殖場、1個無害化處理廠、1個有機肥加工廠、一個飼料加工廠,新增生豬養殖150萬頭。
3.
永生堂飲品有限公司生態園區建設項目。建設年限2017~2018年,建設生態葡萄栽培園。
4.商丘雙龍麵粉有限公司中低溫冷庫冷鏈物流項目。建設年限2016~2018年,建設中低溫冷庫10000平方米及配送中心,倉儲共6000平方米,新增5萬噸中低溫冷庫冷鏈物流能力。
5.河南高老莊食品有限公司生豬養殖合作社項目。建設年限2017~2019年,建設30個萬頭生豬養殖合作社,新增30萬頭生豬養殖。
6.
河南名宇食品有限公司肉類速凍食品深加工項目。建設年限2017~2018年,新建深加工設備1套、冷藏庫1個,新增年產6000噸肉類速凍食品深加工能力。
(三)都市生態農業建設項目。
1.黃河谷地瑞豐產業園項目。建設年限2016~2020年,建設內容包括休閒觀光區、工廠化花卉生產區、果樹採摘區、光伏發電食用菌區、觀賞動物生態養殖區和苗圃種植區等六大功能區。
2.天地人生態養殖基地生態園建設項目。建設年限2016~2020年,建設內容包括生態養殖區、觀光旅遊區、生態餐飲區、休閒娛樂區、垂釣區等5大功能區。
3.商丘市通源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項目。建設年限2016~2020年,園區將引入
中國農業科學院、河南省農科院等多家科研單位,引進優良品種和先進技術,進行新品種、新技術推廣示範,建設設施農業示範園、優質水果採摘園,建成集現代農業科技推廣、示範、觀光、休閒、娛樂為一體的都市農業示範園區。
4.歸德紫藤農業生態園建設項目。建設年限2016~2019年,建設集苗木生產、生態觀光、休閒垂釣、餐飲娛樂、果蔬採摘、鄉村旅遊、科普教育等為一體的都市生態農業園。
5.睢陽區鑫廣家庭農場後續建設項目。現已經建成1000畝葡萄園,容納300人的餐廳。二期建設年限2016~2020年,建設農耕文化體驗館,特色兒童樂園,水生科普館等。
6.民權縣小喬集團萬畝都市生態農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已經建成日光溫室3000平方米,
塑膠大棚6300平方米,實施面積500畝。二期建設年限2016~2020年,基地建設以種植優質紅梨、蘋果、葡萄、桃樹、南瓜、紅蘿蔔、西瓜、西紅柿等水果、蔬菜為主,形成現代農業高科技示範園,產品主要用於果汁、果蔬汁、果醋等加工,形成高效農業產業化。同時建成世界名果觀賞園、新品種展示園、生態休閒觀光園、水上樂園、銀髮老年俱樂部、中國小農業生態教育體驗中心等多元化自然生態農業、休閒觀光勝地。
7.商丘市應天農業生態觀光園建設項目。已建成500畝百果採摘觀光園,二期建設年限2016~2020年,建設果蔬採摘區、生態養殖區、生態餐飲區、農耕文化觀賞區、水產生態垂釣區、婚慶文化區等。
(四)農業信息化建設項目。
1.商丘市智慧農業綜合管理平台建設項目。充分利用新的移動網際網路技術、雲計算、大數據等,打造商丘農業新型信息化服務平台。建設年限2016~2020年。
2.設施
農業物聯網示範基地建設項目。項目安排在全市10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和10個大田作物高產創建示範方,該項目依託部署在生產現場的各種感測器(溫度、土壤水分、二氧化碳、視頻圖像)和無線通訊網路,實現智慧型感知、智慧型決策、智慧型分析、專家指導,為農業生產提供精準化種植、可視化管理的套用系統。建設年限2016~2020年。
3.農產品電子商務和可追溯系統平台建設項目。該項目以基地種植、標準化生產為起點,以農產品展銷交易中心為視窗,以社區終端配送為重點,通過全程的冷鏈物流、電子商務和安全溯源打造全產業鏈農產品流通體系。一期實現自營電商平台日常運行,並完成與第三方物流和支付系統的系統集成。二期實現
O2O模式,線下自營店與線上電商平台資源整合。用戶可線上消費,線下體驗,同時支持線下自營店消費積分線上使用。建設年限2016~2020年。
4.信息益農社建設項目。依託現有的農資經營部、超市等資源優勢,在全市每個行政村建設一個信息益農社,每個益農社配備計算機、印表機、三農”熱線坐席、電視觸控螢幕、刷卡機等設備。建設年限2016~2020年。
(五)農產品物流園區建設項目。
1.商丘市農產品電子商務創業中心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地點: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豫東綜合物流產業集聚區;建設單位:商丘才華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年限:2016~2020年。
2.寧陵縣特色農產品物流園建設項目。項目建設地點:寧陵縣城關回族鎮寧陽路南側;建設單位:河南省德爾鑫物流產業園有限責任公司;建設年限:2016~2020年。
3.豫東農產品物流電商中心建設項目。建設地點:睢陽區平原路高速路口南500米;建設單位:中誠國聯農業科技(商丘)有限公司;建設年限:2016~2020年。
4.梁園區水池鋪鄉特色蔬菜物流園建設項目。建設地點:梁園區水池鋪鄉東部;建設單位:商丘市綠源蔬菜冷藏有限公司;建設年限:2016~2020年。
5.民權縣農產品物流園建設項目。建設地點:民權縣花園鄉劉莊村;建設單位:永生堂飲品有限公司;建設年限:2016~2020年。
(六)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項目。
1.睢陽區鑫山種豬養殖生態循環農業示範項目。項目建設地點:睢陽區包公廟鄉趙樓村;建設內容:氮磷淨化、養殖廢棄物處理、秸稈綜合利用等;建設年限:2016~2020年。
2.化肥、農藥、農膜控源回收治理項目。在全市範圍內,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增施有機肥,推廣高效肥和化肥深施、種肥同播等技術;實施平緩型農田氮磷淨化,實施農藥減量控害,推進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推廣高效低毒農藥和高效植保機械。在農膜覆蓋量大、農藥殘留問題突出的地方,加快推廣使用加厚地膜和可降解農膜,集成示範推廣農田殘膜撿拾、回收相關技術,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再利用加工廠,在農藥使用量大的農產品優勢區,建設一批農藥包裝廢棄物資源回收筒和
無害化處理站。建設年限2016~2020年。
六、實現“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
以政府投資為引導,拓寬農業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在保持存量補貼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實效性。推進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土地財產權屬,穩步引導農村土地市場化、集約化、資本化運作,建立規範有序的農業產權交易市場。在繼續支持農業生產環節的同時,加大對產前的種子供應、市場信息服務,產後的農產品加工、包裝、儲運、銷售等環節的支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方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鼓勵和引導大中型企業投資農業。
(二)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
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快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步伐,增強農業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疫情疫病防治及農業信息化建設。探索與科學院所、高等院校建立長期培訓基地,抓好職業農民培訓工作,指導農民就業創業服務。建立健全金融支農服務工作,引導各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的信貸投入。加快發展“三農”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開拓農村市場,推進農村流通現代化,深入實施“網際網路+”現代農業行動計畫,大力開展農業電子商務,實施農業物聯網工程,大力提升農業信息化水平。
(三)全面深化農村改革。
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健全
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積極推進農業生產要素和資源向從事專業化、規模化生產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集中。結合農業生產特點,探索建立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的農業生產關係組織形式。深化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和分配機制的有效形式,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改革。
(四)深入推進依法治農。
加強農業執法體系和隊伍建設,加大對農業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完善執法監督制度,促進公正執法和嚴格執法。繼續抓好農業法制宣傳教育,努力實現由提高農業系統幹部職工的法律意識向提高法律素質的轉變,實現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轉變,全面推進農業系統各項事業的依法治理,使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
(五)加大工作落實力度。
抓住對農業發展有利的每一個政策性機遇,加大農業抵禦自然、市場風險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建立農業的自我保護體系。整合農業資源,減少和避免各項重複建設,集中資金加快農業項目建設。編制各類發展規劃,以規劃引導發展,以量化指標考核發展,明確責任,把各項措施落實到位。加大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政策宣傳力度,積極調動廣大幹部和農民投身“三農”建設。分年度擬定發展計畫,分階段選擇重點,大力推進“三農”各項工作開展,確保“十三五”農業發展規劃的實施,實現商丘農業和農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
印發的通知
(2016~2020年)的通知
商政辦〔2017〕100號
各縣(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市人民政府各部門:
《商丘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2017年6月22日
解讀
“十三五”時期(2016-2020年),是我市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的攻堅時期,也是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時期。科學編制和實施好“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對於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保持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市政府出台了《商丘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開展全市“十三五”專項規划行業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商政辦〔2015〕38號)。2016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國發〔2016〕58號),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了《
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發改農經〔2016〕2257號)。為切實推進我市現代農業發展,市農業局根據我市農業發展實際,著手編制了《商丘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並經市政府第96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將《商丘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有關要點解讀如下:
一、什麼是現代農業
答:現代農業是指套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在按農業生產力的性質和狀況劃分的農業發展史上,是最新發展階段的農業。
二、為什麼要發展現代農業
答: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既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建設
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
第一,發展現代農業是推動經濟發展、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支持;第二,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第三,發展現代農業是應對農村經濟社會發展轉型的必由之路;第四,發展現代農業是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迫切要求。
三、現代農業發展規劃遵循的原則是什麼
答:一是堅持產業發展,突出特色優勢;二是堅持科技進步,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三是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增加農民收入;四是堅持改革創新,增強發展活力;五是堅持“三生”協調,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主要目標是什麼
答:到202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750億元,一產增加值45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3670元;糧食總產量達到600萬噸,蔬菜產量達到900萬噸,油料產量達到45萬噸,瓜果產量保持在150萬噸,種植業集約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到277家以上;農產品加工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由現在1.8∶1提高到2.2∶1;農業信息化覆蓋率達80%;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5%;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8%;旱澇保收農田面積比重達80%;土地流轉率達到40%以上;農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65%以上。
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的重點任務有哪些
答:一是實施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建設工程,穩定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2020年新建高標準糧田660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穩定在600萬噸。二是實施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培育工程,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2020年全市培育農業產業化集群45個以上,力爭形成100億元以上集群達到2個,50億元至100億元集群達到3個,30億元至50億元集群達到5個,10億元至30億元集群達到15個。三是實施都市生態農業發展工程,發展農業新業態。到2020年,建成沿明清黃河故道有機農業示範帶,全市建設15個都市生態農業示範園,引領全市都市生態農業健康發展。四是加快構建現代農業市場體系。培育創建一批省級重點農產品批發市場和全國性、區域性骨幹批發市場,使之成為帶動全市、輻射周邊的農產品集散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倉儲物流配送中心。五是發展完善農產品品牌戰略。遵循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原則,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制定全市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六是發展“網際網路+農業”信息化,打通農業“最後一公里”。2020年實現市內所有益農信息社的全面覆蓋,推進農業電子商務信息化建設,開展“網際網路+農業”行動計畫,改造提升傳統農業發展模式,促進全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特色優勢農產品網路行銷的發展。七是全面強化農產品安全監管體系。加強產地環境質量安全監測和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實施質量安全追溯,杜絕問題農產品流入市場。八是顯著提升科技支撐體系。加快農業科技創新,重點支持生物技術、良種培育、豐產栽培等領域科技創新,大力開展小麥、玉米、花生新品種等優質、高產、高效良種培育。九是加快農業融資體系建設。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創新農業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自主自願和協同推進的原則,不斷完善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支持發展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擴大小麥、玉米兩大糧食品種保險覆蓋面。同時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完善財政金融支持政策。
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包括那些
答:根據農業經營主體的類型劃分,新型經營主體可以分為種養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其他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
七、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答:最佳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髮展動力。
八、什麼是都市生態農業
答:都市生態農業是指城市周邊間隙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託城市的科技、人才、資金、市場優勢,進行集約化農業生產,為國內外市場提供名、特、優、新農副產品和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並具有休閒娛樂、旅遊觀光、教育和創新功能的現代農業。
九、如何構建現代農業市場體系
答:一要統籌發展要素市場和商品市場;二要健全完善輻射全國、聯接城鄉的流通骨幹網路;三要加快發展農產品現代物流產業;四要完善提升農產品市場信息網路;五要大力加強農產品市場調控和監管。
十、如何保障現代農業規劃的順利實施
答:一是加強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以政府投資為引導,拓寬農業投入渠道,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投入農業農村,努力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在保持存量補貼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精準性和實效性。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多方籌集農業發展資金,鼓勵和引導大中型企業投資農業。二是提高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三是大力推進依法治農。加強農業綜合執法體系和隊伍建設,加大對農業執法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執法人員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實現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轉變,全面推進農業系統各項事業的依法治理,使農業各項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軌道。四是深化農村制度改革。在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基礎上,按照依法、自願、有償的原則,健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深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產權制度改革,完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體制和分配機制的有效形式,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改革。五是加大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提高質量效益和市場競爭力為中心,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著眼破解農業大而不強、多而不優的突出問題,適應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的要求,加快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和效率,堅持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兩手發力,用改革的辦法、市場的手段,推進轉方式調結構。六是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與新型城鎮化結合,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延伸農業產業鏈條,拓展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建立多種利益聯結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