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列寧批判經驗批判主義哲學思潮、闡述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重要著作。1908年 2~10月在日內瓦和倫敦寫成,1909年5月由莫斯科“環節”出版社出版。這部著作在國際上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先後被譯為20多種文字。它對中國思想界也有很大的影響,1930年,笛秋和朱鐵笙第一次將它譯成中文,由上海明日書店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書名: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 作者:列寧
  • 譯者:傅子東
  • 出版社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
  • 出版時間1932年
概念,發展歷史,著作分析,比較,批判性,

概念

1932年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了傅子東的譯本;1947年華北新華書店出版了曹葆華的譯本;1949年上海生活·讀書·新知聯行發行所出版了陳曉時的譯本。1957年,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著作編譯局重新翻譯,載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寧全集》第14卷。

發展歷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歐洲流行著主觀唯心主義的新變種“經驗批判主義”,又稱“馬赫主義”。它很快被第二國際機會主義者用來“補充”和“修正”馬克思主義。在1905年俄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失敗之後的斯托雷平時期,反動勢力在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活動都十分猖獗唯心主義和宗教也泛濫起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內的一部分人,包括屬於布爾什維克的Α.Α.波格丹諾夫、Α.В.盧那察爾斯基、巴扎羅夫(1874~1939)和屬於孟什維克的Л.С.尤什凱維奇(1873~1945)、В.Н.瓦連廷諾夫(1879~1964)等人,也加入了唯心主義的行列。他們歪曲自然科學新發現的哲學意義,吹噓馬赫主義是現代科學的哲學,妄圖馬赫主義“修正”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樣,哲學上的鬥爭就被提到了首要地位。為了捍衛無產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同時為了“消化”革命經驗和從哲學上總結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列寧寫了這一著作。

著作分析

這部著作從 4個方面對經驗批判主義做了分析批判:①前三章把經驗批判主義哲學和辯證唯物主義作了比較,說明用新的謬論、術語和詭計掩飾起來的經驗批判主義在全部認識論問題上的實質是唯心主義和不可知論。②第 4章確定了經驗批判主義在現代其他哲學學派中的地位,指出它是從I.康德開始走向D.休謨和G.巴克萊,愈來愈明顯地走向唯心主義,並和最反動的內在論學派密切結合起來。③第 5章考察了馬赫主義與新物理學的聯繫,戳穿了所謂馬赫主義是“自然科學的最新哲學”的謊言,分析了“物理學危機”的唯心主義實質。④第6章指出,俄國馬赫主義者妄圖把馬赫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結合起來完全是徒勞的,應當充分看到在經驗批判主義認識論的煩瑣哲學後面存在著哲學上的黨派鬥爭,經驗批判主義與唯物主義以及自然科學是根本對立的。本書完成了用馬克思主義批判並戰勝馬赫主義的任務。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比較

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
儘管這是一部論戰性的著作,它仍然在許多方面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明確規定,從物到感覺和思想,還是從思想和感覺到物,是兩條基本的認識路線;並且給哲學範疇“物質”下了一個經典性的定義,考察了物質和意識的辯證關係,揭示了在經驗問題上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對立。著作提出了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 3個重要結論:①物是不依賴於我們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②在現象和自在之物之間沒有任何原則的差別,差別只存在於已經認識的東西和尚未認識的東西之間;③在認識論上應該辯證地思考,即分析怎樣從不知到知,從不完全的不確切的知識到比較完全的比較確切的知識。著作闡明了辯證唯物主義的真理論,論證了真理的客觀性,論證了絕對真理相對真理的辯證關係,論證了生活、實踐的觀點是認識論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觀點。在所有這些問題上,著作都既堅持了認識論的唯物論,又貫徹了認識論的辯證法。後來列寧在《哲學筆記》中進一步發揮了這些思想。著作還明確而完整地提出了哲學的黨性原則,指出哲學是有黨性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兩個鬥爭著的哲學派別,這種鬥爭歸根到底表現著現代社會中敵對階級的傾向和思想體系。著作對19世紀末、20世紀初物理學的新發現,電子、倫琴射線、柏克勒爾射線和放射性元素鐳的發現,初步作出了哲學上的總結;批判了"物理學"唯心主義的主要論點:“物質消滅了”,想像沒有物質的運動,將科學定律和原理看作是人們主觀創造的符號。著作指出,物理學的數學化,認識的相對性原理是“物理學”唯心主義產生的認識論根源;擺脫唯心主義,並從形上學的唯物主義提高到辯證唯物主義是自然科學健康發展的方向。著作還指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不可分割的整體,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駁斥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等同”論、社會“唯能論”等歷史唯心主義理論。
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

批判性

這部著作有力地批判了馬赫主義這一現代西方哲學中影響最大的實證論思潮的典型代表,粉碎了第二國際修正主義者和俄國馬赫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進攻,為布爾什維克黨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它是代表列寧哲學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學習和研究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經典著作之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