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顏真卿祭侄稿及其筆法》是西泠印社出版社1994年3月1日出版的圖書,《祭侄稿》總共二百二十八字,三十三行,字數不多,但字字型現了顏真卿深厚的書法藝術造詣。用筆流暢、隨意、遒勁;用墨濃、淡、枯、潤相宜,參差有別。如第七行「惟爾挺生」的「惟」字,結構大膽;第八行的「階庭」、「每慰」用筆流暢、飄逸;第七行的「何圖逆賊」歲勁有力。
基本介紹
- 書名:唐顏真卿祭侄稿及其筆法
- ISBN:9787805171333、7805171335
- 頁數:40
- 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4年3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媒體評論,目錄,
內容簡介
《祭侄稿》(又稱《侄季明文稿)》,唐顏真卿書,是顏真卿書法作品的精華,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歷來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從第十七行開始,是通篇的高潮。不僅體現了顏真卿當時悲憤疾書的心情,在產昌法、用筆的處理上也是登峰造極。「天澤移牧」和左邊一行小楷,充分體現了他對前人書法成就的理解,對自家風格形成這程是一個最好的說明。
媒體評論
前言
《祭侄稿》(又稱《祭侄季明文稿》),唐顏真卿書,是顏真卿書法作品的精華,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歷來被譽為『天下第二行書』。
顏真卿(七○九——七八五年),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世稱『顏清臣』、『魯公』、『顏魯公』、『太師』、『顏太師』、『平原』、『顏平原』、『顏尚書』、『顏文忠公』等,出生於長安縣敦化村《今陝西省西安附近》一個世家望族。五代祖是《顏氏家訓》的作者顏之推,曾祖顏師古為唐太宗時的中書侍郎,父親顏惟貞,亦是文章書法名重一時。
顏真卿雖三歲喪父,但他勤學好問,才思敏捷,及長,於文於書均俱相當造詣。顏真卿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中進士,歷任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由郎官而節度使、尚書,進而封魯郡開國公。他一生為官清廉、剛正,不徇私情,不媚權貴。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在朝中他與權奸楊國忠、盧杞針鋒相對。在『安史之亂』中與安祿山、李希烈堅決鬥爭,頑強不屈,終被李希烈縊死,以身殉國。其政名、文名、書名『明若日月』(歐陽修),歷代傳頌,仰之彌高。
唐代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繼晉代之後的又一個高峰,名家輩出,書體紛呈,而真正作為代表的毫無疑問當是顏真卿。是顏真卿將唐代的書法推向頂峰,並使之足以與晉代比肩,也使自己成為自『書聖』王羲之以後的又一位偉大的書法家。縱觀整部中國書法藝術史,唯有王、顏兩家兀然出群,雙峰並峙,昂首雲外,目空千古,無人能望其項背。
初唐的書法,基本上沒有脫出晉人的藩籬,雖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但從總體上看還是沿襲前人書風而稍作改良而已。至中唐,顏真卿出而風氣為之大變,實為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顏魯公書雄秀獨出,一變古法,如杜子美詩,格力天縱,奄有漢、魏晉、宋以來風流,後之作者,殆難復措手。』『君子之於學,百工之於技,自三代歷漢至唐而備矣。故詩至於杜子美(甫),文至於韓退之(愈),書至於顏魯公,畫至於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之能事畢矣。』(蘇東坡)
顏真卿早年曾師從張旭,得其筆法,並著有《張長史十二筆法意》一文,述及自己受筆法之經過。顏書是一博大深厚的綜合體,它集前代書法之精華於一體,吸取晉人的神韻風采融匯初唐的秀逸風雅採得中唐的肥勁宏情,又具北朝的雄渾氣質,而成為自己正而不拘,莊而不險,法度從容,奇偉秀拔的大家氣派
歷代書家、評家均給顏書以極高的評價。晚唐呂總《續書評》稱:真卿其行書,鋒絕劍催,驚飛逸勢。北宋朱長文《續書斷列顏書為神品,贊日:其發於筆翰,則剛毅雄特,體嚴法備,如忠臣義士,正色立朝,臨大節而不可奪也。揚子雄雲,以書為心畫,於魯公信矣。兀鄭杓《衍極視顏書為含弘光大,為書統宗,其氣象足以儀表衰俗。而郝經則更推崇備至,認為顏書超越三王,是古今所有書法家無法企及的:政令我公書不工,隻字片楮尤當奇矧其超出王上,冠冕百代書家師。坡翁論書至公正,此本子公又奇至。正書篆玉藏李斯,出筆存鋒兼漢隸。古硬陵轢《瘞鶴銘》,韻勝韜抉《亭記》。《離堆》雄俊僅能亞,《畫贊》沈深還櫛比。書法至此為絕塵,頓覺褚家異端異。恢宏正大極道緊,弛鶩方窮壯麗。《書摩崖碑後》
顏書自唐以來,一直為歷代書家所仿效,得其法乳而成氣候者代不乏人。唐代的柳公權於顏真卿,加以盤結遒勁,為時所重《宣和書譜》,將唐代的楷書又推向新的高度,後人以顏柳骨稱之。其後,五代的楊凝式,宋代的四大書法家: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孟頰、鮮于樞康里子山,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的劉墉、錢灃、伊秉綬、何紹基、翁同和,直至現代、當代,幾乎可以說很少有大書法家沒有接觸過顏書,沒有受到過顏書的影響。顏書是和王同為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最深遠廣大的書體。一向有學書必學顏之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目錄
唐顏卿《祭侄槁》
唐顏卿《祭侄槁》基本筆法圖解
唐顏卿《祭侄槁》自形結構圖解
唐顏卿《祭侄槁》章法淺說
唐顏卿《祭侄槁》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