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鞏縣窯褐綠彩絞胎裴家花枕
- 始:隋
- 流行:唐至元代
- 作用:寢具
簡介,結構,歷史,
簡介
瓷枕為寢具。陶製或瓷製。始於隋,流行於唐至元代。主要用作寢具,同時也用於辟邪、行旅、按脈、及隨葬等。唐絞胎褐綠彩“裴家花枕”,系河南鞏縣窯遺物,紋飾有濃厚的民間生活氣 息。
古代喜瓷枕,謂其能清涼沁膚,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晴,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所以“富貴貧賤”,無不喜好,連皇宮中也“多用之”。它始創於隋,流行於唐、宋、元各代,而且品種多樣,形式紛繁。早在唐代就有出色的絞胎花枕和豹頭、白澤、伏熊等獸頭枕。景德鎮的宋影青各式瓷枕光潔無暇,被宋代詞人稱為“玉枕”。
古代喜瓷枕,謂其能清涼沁膚,爽身怡神,甚至有“明目益晴,至老可讀細書”的作用。所以“富貴貧賤”,無不喜好,連皇宮中也“多用之”。它始創於隋,流行於唐、宋、元各代,而且品種多樣,形式紛繁。早在唐代就有出色的絞胎花枕和豹頭、白澤、伏熊等獸頭枕。景德鎮的宋影青各式瓷枕光潔無暇,被宋代詞人稱為“玉枕”。
結構
蘇州博物館收藏的“裴家花枕”長21.5cm,寬14.1cm,前沿高7.5cm,後沿高10cm,高9.5cm,唐代作品,兩端微翹,略呈如意形,整個花枕除底部施綠釉外通體施黃釉。花枕的枕面中部鑲嵌一組直徑7cm的蓮瓣紋團花,兩側各鑲嵌一組4.25×3.8觀看蓮蕾紋團花。在三組團花紋飾的空間及枕的四壁還戳印無數細小圓圈,以示珠光綿連。枕面的外沿及枕壁的邊沿各鑲嵌二條褐色瓷泥條作
為邊緣裝飾,枕心內空,在後部中間距上沿2.3cm處有一直徑0.7cm的小孔,以防燒制時枕心內高溫引起空氣膨脹而爆裂。底部刻有“裴家花枕”銘文及雙圈邊緣輪廓線。
另外,上海博物館也收藏一件絞胎“花枕”,枕面鑲嵌有三組團花,枕底刻有“杜家花枕”四字,可見當時有專門從事生產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現了“裴”、“杜”等名家。
另外,上海博物館也收藏一件絞胎“花枕”,枕面鑲嵌有三組團花,枕底刻有“杜家花枕”四字,可見當時有專門從事生產花枕的作坊,而且出現了“裴”、“杜”等名家。
歷史
絞胎瓷創燒於唐代,是將白、褐兩種顏色的瓷土,相間糅和在一起,然後相絞、拉環,製作成型;於是瓷胎上便出現了白褐相間的紋理。由於絞糅的方式不同,紋理變化多端,或如木紋,或如鳥羽,或如行雲流水,或如朵朵鮮花,形成獨具一格的裝飾。這一複雜工藝,乃唐代瓷業的創新。宋代以後,絞胎瓷的燒造便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