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人物軼事,
人物簡介
唐進新(1915—2009),江西省安遠縣欣山鎮高排村人,1915年5月出生,1931年3月參加革命,先後任安遠縣獨立團勤務兵、紅一方面軍第二師四團青年幹事,1933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
長徵結束後,歷任陝甘寧邊區第二兵站醫院二所、三所、一所護士班班長、調劑員,延安18兵站部衛生所司藥,陝甘寧邊區鹽務總局衛生所主任兼司藥,陝西省西北醫專軍醫學員,;在解放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第六軍直屬衛生所所長,一醫院第三所所長、內科主任;1949年隨部隊進新疆。
人物軼事
強渡烏江,搶占婁山關,四渡赤水河,飛奪瀘定橋……作為當年著名的紅軍先鋒團紅四團的一名戰士,他與戰友們在長征中總是衝鋒在前,吃苦在先,承擔著“開路先鋒”的重任;從部隊回到地方後,他把這種優良傳統帶了回來,無論是在領導崗位,還是離休回到老家,時時處處都保持著一名共產黨員的先鋒本色……
唐進新一輩子遭遇過好幾次生命危險,記憶最深的一次是在渡河時,當時急流將他衝出好幾米,好在排長用梭鏢將他拉了回來;還有一次是在與馬家軍的一次戰鬥中,一顆子彈從他的左腿根部穿出,“子彈稍稍打偏點,就會打掉我的‘命根子’。”唐進新幽默地說,就是不死,也不可能有現在的兒孫滿堂了。他這次受傷後與其他4名傷員住在同一病房,其他4人都犧牲了,只有他一人活著。
新中國成立後,上級組織上將唐進新安排在安遠縣任縣長。在他的任期內,安遠從沒有公路到擁有200公里二級公路;水庫建了6個,基本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安遠從1954年糧食勉強自給,到1966年他卸任時,每年可向國家上交1500萬公斤公糧。
唐進新是1966年過50歲時自己提出辭呈退下來的,成為當時全省年齡最小的退下來的幹部之一。“我沒有文化,又不懂科學,當縣長久了會影響安遠的發展。”唐進新說。
從領導崗位退下來後,組織上在縣城給唐進新安排了房子,但他不要,堅決要搬回村子裡住。
雖然子女較多的他有不少困難,但他從不向組織抗訴苦,反倒是當地政府有問題時,請他出面去調解,無論他批評誰,誰都服他這個“唐老乾”——在江西安遠,說到“唐老乾”,幾乎沒有人不知道的,“唐老乾”即唐老幹部的意思,這是當地人送給唐進新的一個尊稱,唐進新也樂於接受這個叫法。據說,唐進新在當地威望很高,如果有什麼解決不了的糾紛,只要他一出面,準保解決。
2006年,時年91歲高齡的唐進新回憶起長征的崢嶸歲月:“一想起自己都會出眼淚。”他說,當年長征出發時中央紅軍8萬多人,一路上由於飢餓、疾病及打仗,到達陝北時減員已非常大,僅湘江一仗就使紅軍減至3萬多;在過草地時,3斤青稞面要吃9天,青稞面本來就不好消化,以至到了後來沒吃的了,自己拉出來的糞便經雨水一衝洗,就揀起沒有消化的青稞面再拌著野菜煮著吃,“只見過狗吃屎,哪見過人吃屎呀?我那時就吃過喲。”唐進新感嘆到,現在生活好了,有醬油、味素什麼的,那時鹽都很少吃,有病沒藥治,餓了沒糧吃。
唐進新最先是參加安遠獨立團,後來該團編入了紅一方面軍第二師。唐進新一直在該師四團,“我們的團政委是楊成武。”唐進新說,長征路上,這個團是中央紅軍的“開路先鋒”,最不好走的路,我們先走,最不好闖的關,我們先闖,最不好對付的敵人,我們先對付,“這個角色不好當。”唐進新說,一路上他們團是走得最辛苦的部隊之一。
1935年5月,中央紅軍要渡過大渡河,必須奪取瀘定橋。像以往一樣,唐進新所在的紅四團再次打先鋒。為爭取時間,該團從安順場出發後直向瀘定橋奔襲,一晝夜趕了120公里,“以前紅軍急行軍的最高紀錄是一天80公里,那次我們團打破了這個紀錄。”唐進新說,在到達距瀘定橋55公里的一個小村莊時,天已黑了,還下起了瓢潑大雨,伸手不見五指,加上飢腸轆轆,又都是泥濘小道,他與戰友們一個個被淋了個透濕,那次急行軍,是他這輩子所有行軍中最緊張、也是最艱難的一次。
“瀘定橋是一座由13根鐵索連線兩岸的鐵索橋。”唐老回憶著,他與戰友們趕到時,橋上的木板早被敵人抽掉了,只剩下玄黑冰冷的鐵索懸在那裡,橋的那頭,又有敵人把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