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草紋

唐草紋

唐草紋是一種花紋。日、韓兩國俗稱卷草紋,它是“S”形波狀曲線排列的一種花紋,多數刻畫的是一種青草,因盛行於唐代故名唐草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草紋
  • 外文名:Tang dynasty flower design
  • 定義:中國傳統圖案之一
  • 取自: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
  • 圖案:二方連續圖案
內容簡介,歷史發展,產品套用,

內容簡介

唐草紋Tangcaowen
君友會王愛君文集《唐草紋》篇釋義:唐草紋,為裝飾紋之一。日、韓兩國俗稱卷草紋。在中國則俗稱為蕃蓮紋或西蕃蓮。卷草紋最早出現於近東之敘利亞,為對於中亞地區普遍生長之一種蔓藤植物之描繪。其枝葉盤曲,莖上有小花十分優雅柔美。公元七世紀頃,卷草紋隨著回教之興起,傳布於亞、歐、非三洲。而成為回教寺院中,最重要之裝飾花紋。其後向東的一支,在北印度與印度的蓮花紋結合,而成一種以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為主要構圖方式的裝飾花紋。西方美術史稱之謂印度蓮花。南北朝時代,此種蓮花捲草紋飾,隨佛法經南、北絲路及海路傳入我國。因其來自外邦,稱為蕃蓮紋。後來與我國固有之四季花紋飾相融合,而大盛於唐代。唐代日人西來中國,東歸之後,以此種花紋乃習自於唐代,因名之為唐草紋。至於西蕃蓮,原名Passigora Caerulea,常綠纏繞植物,葉深裂如掌。夏日開花,瓣輪生,蕊可轉動,故又名轉心蓮。

歷史發展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於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樸實,節奏感強,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段預告葉、雙片段預告葉或三片段預告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複華麗,層次豐富;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世卷草紋的范模(見圖[唐代壁畫中的唐草紋圖案])。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

產品套用

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家具、陶瓷等裝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