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谷,位於崇信縣城西15公里處,在銅城鄉西南山區,系 “甘肅省崇信龍泉寺——五龍山省級風景名勝區”西部開發區。它東起救唐溝,與尖谷山遙遙相望;南至後河溝,與安新煤田緊緊毗連;西至繞旗山,與崇安古峽首尾相接;北至廟台塬,與老爺嶺一脈相承,東西長15里,南北寬12里,總面積三十餘平方公里。谷內風景秀美。有秀景天成的唐帽山森林公園,有險秀的五龍山旅遊勝地,有直插雲霄的人間仙山——水泉嶺,有獨具特色的世外桃源——櫻桃溝,有聞名遐邇的“天下第一古槐”——關河特大古槐,有氤氳著悲壯氣氛的徐茂公墓,以及大量與李世民、徐茂公、程咬金、尉遲敬德等唐代君臣西征薛舉、薛仁杲以安定西北,奠定大唐業基密切相關的歷史傳說和遺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王谷
- 地理位置:甘肅省崇信縣
- 占地面積:三十餘平方公里
- 著名景點:五龍山
唐高祖武德元年(1618年),征西大元帥秦王李世民破西秦霸王薛舉及其子薛仁杲於涇州折庶城。薛部殘餘沿涇河、汭水、黑水西遁,一部潰退至唐王谷,據險死守,負隅頑抗。李世民統兵追擊,於五龍山打鼓台設中軍帳,以繞旗山為前沿陣地,以徐茂公攻古峽口,以程咬金攻唐帽山,以尉遲敬德攻孫家峽,一舉克敵,盡剿余匪,從而取得了涇州大戰的最後勝利,為唐王朝鞏固西北局勢消除了後患,奠定了基礎。從此以後,崇信人民也告別了戰火紛飛的苦難歲月,過上了太平安寧的生活。至今,五龍山上仍留有統兵處、點將台、打鼓台、繞旗山、宰相坪等古戰場遺蹟。圍繞這段史實,在民間廣泛留傳著許多神奇美妙的傳說。 據傳大戰之前,李世民率部卒數人沿唐帽山以東山谷勘察地形,狹路遇寇,一時刀光劍影,廝殺甚急。賊寇有“兩斗菜籽之多”,勢力強大,而李世民部人單力薄,寡不敵眾,危在旦夕。危急關頭,前往五馬溝老君堂與敬德(即尉遲恭,字敬德,唐封上柱國,鄂國公,司徒,并州都督)共議軍情的唐軍先鋒官程咬金(又名程知節,唐封廬國公,左衛大將軍)在返回途中聞訊趕來,隻身殺入敵陣,闖到被賊兵圍得水泄不通、孤身血戰眾敵的李世民身前,翻身下馬,一手執斧劈賊,一手挾李世民上馬,趁敵稍緩,又飛身上馬,掄斧殺出一條血路,衝出重圍,救走李世民。因李世民後為唐皇,此溝遂被後人命之救唐溝。概取“世民若損,唐將不存”之意。溝中至今猶留有上馬石、下馬石兩塊奇石,據說是程咬金拚死奔到李世民身邊,奮力躍下馬背時,用力過猛,一腳踏斷了一塊山岩,墜地後又一腳踢為兩半。在挾李世民上馬時,那馬體魄高大,而李世民久戰力衰,且已負傷,躍了幾次都沒能上得馬背。戰馬似通人性,奮蹄一刨,將一塊石頭刨到李世民腳下,李世民才踏石上鞍。雖是傳說,但上馬石上一顆碩大逼真的馬蹄印,迄今猶清晰可見。救出李世民後,程咬金復領兵殺入敵陣,剿滅群寇。時有一股頑賊遁上山樑,隱入密林。程咬金身先士卒,拍馬疾追,漸近匿寇。一敵將被追得丟盔棄甲,然困獸猶鬥,用力扳動一根樹枝,欲借樹枝反彈之力“彈殺”程咬金。程咬金縱馬疾奔,已至樹下,見此情形,俯身貼馬,躲過了迎面飛來的樹枝,但軍帽卻被樹枝掛走。他只顧殺敵,未及取下帽子。戰後,程咬金認定此樹此山自有靈氣,以帽贈之,不復摘取,並說將來死後要葬在這座秀絕人寰的青山里,做這裡的“山神爺”,繼續守護這片山林。當地人為了紀念程咬金的赫赫戰功,同時也藉以懲誡賊寇,遂將那棵樹命名掛帽樹,將此山命之唐帽山(亦有稱掛帽山者)。程咬金死後,人們在距掛帽樹以南百餘米處山坡上建築了程咬金衣冠墓,尊之為“總督天下山神爺”,緊依掛帽樹建起了山神廟,廟前樹立了“威鎮唐帽林谷”大石碑,屆時祭拜祈禱,千餘年來香火不斷,世代盛延。掛帽樹雖風吹雨打千餘年,歷經枯榮,如今依然枝繁葉茂,巍然挺立,樹態軒昂,威儀大方,枝桿雄健,宛若神鵰。當地人皆敬為神樹,不敢稍侵。山神廟和石碑幾經重建重刻,依託古貌,別有新韻。緊傍山神廟,縣政府建有三層六角形唐帽山森林防火瞭望塔,拱斗映彩,飛檐掛雲,遙望林海,威鎮群岳,別是一番勝景,當伴“總督天下山神爺”共守青岳,賜福萬眾。 程咬金救出李世民,殺退眾賊寇,回到營中,想起李世民遇險的經過,又是一身冷汗。他越想越氣惱,直責自己疏乎大意。轉念一想,又遷怒於那太上老君,“你這么大的一個神仙,我主有難,而我就在你的廟堂里,咋的就不給老子打聲照應?”“哼!你雖然仙位極高,但不關心下界的事情,這就是在其位而不盡其責,居其職而不恭其事,這樣一個碌碌無為推日下山的庸官兒,要你何用?”想到這裡,竟怒髮衝冠,一時性起,跳上馬背直奔五馬溝,到老君廟前,舉斧便劈,一斧便將那老君塑像劈為兩半,塌下地來。敬德聞訊急來阻攔,為時已晚。待程咬金將李世民遇險的前後經過一番細說,那敬德更是又驚又氣,變成一團紫黑,高聲叫道:“劈的好!劈的好!既然你大佬兒不理民事,還呆在這裡做甚?我們這裡不需要你,你還是走得遠遠兒的,免的惹了爺兒們動怒,又砍你的肉頭。”老君廟倒了,太上老君神主走了,據說從此以後,他愧於自己失職,再也不踏入唐王谷一步,也不再過問這裡的大小事情,一切神職仙責,統由“總督天下山神爺”全面負責。這就是程咬金斧劈老君堂的傳說。當地居民代代相傳,皆引以為自豪。這當然是傳說,但足以表明程咬金在當地民眾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又充分地表露了人民民眾渴求正直剛勇、為民盡命的賢官良臣,反對無所事事、誤民水火的昏官庸僚的樸實心聲。 那李世民雖在救唐溝遭遇了一番驚險,但威儀不稍變,剿滅敵寇的決心更加堅定。他沉著自如地指揮程咬金等將領清除了唐帽山的賊寇,又馬不停蹄,率大軍向水泉嶺、五龍山進發。大軍行至水泉嶺山巔時,已是人困馬乏。時炎陽高照,飛塵滿天,疲憊至極的將士們口乾舌燥,卻尋不到一處水源。李世民勒馬四顧,仰天爽語:“請上蒼賜我一泉清水,以解軍士之渴。”言訖,坐騎奮蹄一刨,就地刨出一汪清泉,清水四溢,源源不斷,其質純淨,其味甘洌,眾將士飲之而爽,大軍方得繼續前行。後來,當地人便將這眼清泉取名為馬刨泉,又有人稱它為御馬泉,此山遂被命名為水泉嶺。更為奇異的是,這泉千百年來流溢不歇,雖澇不盈,雖旱不虧,積塵不污,滌垢不腥,四季清澈,甜綿甘美。沿水泉嶺四周,居民皆多瘸瘤病異,獨飲此水者男俊美,女秀麗,幼聰穎,老矍鑠。當地人皆感恩於此“神泉”,長懷李世民之賢德,因之而純樸傳家,不稍邪佞。 與這場戰爭相關,民間還流傳著“唐王赦刺”、“御馬監牧”、“茂公落馬”等傳說。相傳戰爭間隙,李世民前往廟台子拜祭風伯雨司,途中衣袍被路邊棗刺掛住。李世民扯起衣服,發現竟被棗刺掛破一個小洞,遂自言自語:“這棗子,生的啥子刺嘛,還彎哩鉤哩,老百姓天天要和你打交道,多不方便,如果不長這鉤鉤兒就好了。”言罷,那棗刺如悔其罪,刺鉤自縮。至今,廟台子一帶的棗刺獨不帶鉤,當地人都說是它在按聖意生長,以求不礙於民。在廟台子東南方約三公里處,汭河以南,有一處山谷,名曰五馬溝(或稱御馬溝),據載早年水草豐盛,系一大牧場,李世民西征期間,曾以所喜六駿中之五匹御牧於此,或雲在此牧場萬馬群中精選良驥五乘,後為其所喜六駿之五,溝名即此而來。又傳,大戰勝利在即,徐茂公(又名李世勣,盛唐宰相)在五龍山一帶力敵強寇,身負重傷,凱旋行至廟台子桑塬,竟暈厥落馬,險乎殞命。茂公逝後,朝廷為紀念其功德,按其遺囑,在廟台子敕建徐茂公衣冠墓,並植青槐一棵以識之。當地人遂名此槐為唐槐,敬若神靈,為徐茂公建造“總督天下十三省城隍廟”,每年在其落馬之日聚眾祭祀。千餘年來,徐茂公墓時刻受到當地民眾的珍愛保護。 據民間神話傳說,五龍山乃得道高仙鐵板道人修煉成仙之處,李世民西征時,曾率徐茂公、程咬金、尉遲敬德等文臣武將問計於鐵板仙。大仙立於石崖之上,對大唐君臣講經解道,至今猶留有仙人足印,長約二尺半,寬足一尺八,甚為逼真。緊銜五龍山南麓之斷萬山古峽口,史載乃“神禹疏鑿故跡也。兩岸峻峭……昔為西戎咽喉要地,唐人屯兵塞險,有勒石遺蹟”。稍東,則為河馬潭,水流急湍,浪掎巉岩,噴雪涌珠,嗚咽東折。據傳,徐茂公曾向鐵板大仙借得三支神箭,並蘸上自己的鮮血,怒射妖石以疏通河運,造福於民。河馬潭便是那神箭射出來的。圍繞五龍山一名的由來,民間也廣泛流傳著三種神奇的傳說。一說是李世民率軍與賊寇鏖戰當中,五位英勇的衛士為護衛李世民而血戰捐軀。戰後,李世民深感其功,就地盛葬,並稽首拜祭,親致悼語云“功比山高,墳何微渺”。言猶未盡,那五座黃土墳丘竟兀自生長起來,上抵青雲,連綿不斷,草木森森,巉岩峻峭。遠視之,形如五龍奔騰之勢,故後人皆稱此山為五龍山。又說是大戰緊危之際,玉皇大帝見唐軍力單,遂遣五條天龍下界助戰,大獲全勝。戰後,五龍恐賊兵再起,便化身為山,留守此地,永保全寧。它們化成的五座山,便是當今之五龍山。至今,山上仍建有藥王洞,塑有藥王孫思邈右手高舉銀針,為一負傷天龍療傷的雕像。還有一種傳說,卻言東海龍王派心腹大將烏龍到銅城一帶橫徵暴斂,強奪五穀。當地民眾忍受不了這無窮無盡的強取豪奪,奮起反擊,眾炮怒發,將那傾雹瀉雨的烏龍從雲端擊落。烏龍摔到唐帽山以西之古峽口,一時竟化作一座蜿蜒挺拔的青山,人們即名之烏龍山,以志勝利。這樣,五龍山又多了一種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