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滌芬

唐滌芬又名浩溢,參加革命後易名國瓊。1921年出生於上海,原籍廣東珠海唐家灣。1938年秋奔赴延安,投身革命。同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時任政治教員的唐滌芬在沂蒙山抗日根據地反掃蕩突圍時光榮犧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滌芬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1年
  • 逝世日期:1941年
  • 出生地:上海
早期生平,抗戰鬥爭,犧牲經過,

早期生平

1921年,唐滌芬出生於上海。他自幼勤學、聰慧過人,口才很好,會講上海話、國語、廣州話。1936年自滬返穗就讀於廣東中山翠亨中山紀念中學,為第二屆(即38屆)畢業生。唐滌芬是班會主席,學校里突出的活躍分子,才華出眾、能寫善講,尤其善於交際、宣傳鼓動工作,很受同學們的擁戴。
“七・七”盧溝橋事變,工農兵學商一齊來救亡。這時正在紀念中學讀書的唐滌芬和學友楊磊(現名楊呂)、楊少白(翠亨村人),這三個只有十六七歲的年輕人,受到抗日救亡運動的推動及對中國共產黨、工農紅軍和革命聖地――延安的敬仰,萌發了“到延安去”、“去陝北抗大學習”、“到華北前線參加抗戰”的強烈願望與要求。他們輾轉努力,取得了地下黨的幫助,找到了香港華南辦事處(負責人廖承志同志),帶上由廖承志簽名的介紹信,滿懷豪情自廣州北上,先後經廣州、武漢輾轉到達西安,找到了八路軍辦事處的林伯渠。由他們安排從西安到延安的有關事宜。由於連下了幾場雨,公路不通車,又不能長時間住在西安,於是唐滌芬等人下決心步行,每天走幾十華里,翻山越嶺,腳上打起了血泡,備嘗艱辛來到陝北洛川,被抗大六大隊接納,成為第八隊的學員,時為1938年9月。

抗戰鬥爭

六大隊即原八路軍總部隨營學校,區分三個支隊,第八隊屬第二支隊。抗大是一所新型的革命的軍事學校,抗大一貫重視政治理論教育,它的主要工作都是為了轉變學員的思想、樹立新的人生觀。唐滌芬入校後,思想進步很快。大約1938年11月間,唐滌芬由八隊副政治指導員胡虹江和一區隊隊長張良成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唐滌芬在隊很活躍,他負責八隊抗日救亡室牆報組工作,牆報稿件水平很高。1939年初學校受命於黨中央到敵人後方去的要求,經過千里行軍,東遷晉東南,走上抗日最前線。在畢業前唐滌芬提前調出到校本部政治教員訓練班學習,結業後開始在校政教科任幹事,後任政治教員。
1940年抗大一分校再東遷山東,1940年底山東省戰工會決定把培訓縣、區、鄉政權幹部的任務交抗大一分校二大隊擔任。並改稱建國大隊。唐滌芬就在大隊擔任政治教員。政治教育課程設定和內容:一、馬列主義基本教育,主要講“社會發展史”、“什麼是列寧主義”和“帝國主義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前夜”。二、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內容有“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革命”、“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唐滌芬講中共黨史和聯共(布)黨史課目。
唐滌芬還在這一時期寫了一個《斯托雷平反動時代》(1907――1910)劇本配合教學任務,主要根據“聯共(布)黨史”內容而寫。斯托雷平是沙皇政府一個所謂“絞手”大臣,對當時工人運動,布爾什維克黨的活動,堅決執行反動的高壓政策和恐怖政策;隨著革命由高潮到低潮,列寧轉而採取迂迴鬥爭的手段,用事實證明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忠於人民、忠於革命,這一時期列寧發展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辯證法,論證了哲學的黨的原則,列寧還為維護革命的政黨,反對取消派、召回派和托洛茨基而進行鬥爭,發展了馬克思關於黨的學說。唐滌芬二十多歲的年紀,就能寫出這樣一個劇本,確是一個多才多藝的人才。

犧牲經過

1941年冬沂蒙“大掃蕩”,敵人集中了5萬多兵力,歷時50天,以絕對優勢的兵力採取“分進合擊”、“鐵壁合圍”、“層層縱深包圍”、及其所謂“輾轉抉剔”、“梳篦”、“拉網”等“清剿”戰術,對我中心區軍民和領導機關、學校、後勤、傷病員、兵工、被服生產單位,在縱深70公里的蒙陰、沂水、費縣、臨沂之間進行瘋狂掃蕩。
根據沂蒙抗日根據地指揮員的部署,抗大一分校和蒙山支隊在東西蒙山分散活動。在反合圍戰鬥中,抗大一分校幹部、學員士氣高昂,鬥志頑強,寧死不屈,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
在摩天嶺一帶與敵遭遇的二大隊―個連,正副連長負重傷,退下火線後身亡,政治指導員陳田心臨危不懼,挺身出來繼續指揮拼搏,多次負傷不下火線,最後也以身殉職。政治教員唐滌芬在突圍時被俘,敵人慘無人道,野蠻地當場用鐵絲把他捆綁起來,澆上煤油活活燒死。唐滌芬在熊熊烈火中,高呼“打倒日本法西斯”、“共產黨萬歲”的口號,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