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大德詵法師塔銘》是唐代皎然創作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大德詵法師塔銘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散文
- 作者:皎然
- 作品出處:《全唐文》
作品原文,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唐杭州靈隱山天竺寺大德詵法師塔銘
西周之叔世,本師淪跡於拘屍那城,千有餘年。教行東漢,元綱遐屬,殆如綴旒。而先經異時,至機終義。故我唐聖歷中,大方廣梵文四譯斯備,雷霆始懼於魔耳,天地再造於人心,曈曈無邊,佛日正出。其時私道之士,有燉煌公得他心,稱是文殊後身。洎四葉傳於吾師,本孫氏之子,長沙桓王十有三世孫。母也初感夢吞明珠,遂黜鮮惡葷。誕彌厥月,生有異表,中歲若成,寥兮真姿,不棲於俗,願移榮於道,忘錫羨於家。
至十五,辭親從師,依年受具。行學一集,郁為教宗;終卷伊呂立功之致,陋黃綺肆志之適,遺形理性,與山木為群。故地思貞大師屬我以《華嚴經·菩薩戒起信論》。心以靜銳,智與經冥,徹照淵元,萬法一念,宵景盈空而不見,晨曦溢目而何有?有而不可有者,吾其見真師之心哉!受經彌時,乃疑未契。其夕夢乘大艑,直截滄溟,橫山當前,峻與天極。不覺孤帆鳶戾,懷襄止濟,峰竦竦而忽焉,雲溶溶而在下。既寤,形若委衣,流汗輕醒。自此句義不思而得,一部全文,常現心境,事事無礙之旨,如貫花焉。天寶六年,於蘇州常樂寺畫盧舍那像,寂念初明,十身並現。日月何咎?惟吾師自知。大曆三年,講於常州龍興寺。才登法座,忽有異光,如曳紅縷,漸大縈於香室。久修行者,會中光睹。前後講大經十遍、《制義記》十二卷,誠感之事,此類固多,今略而不載。受業比邱大初,付以香爐談柄,知其意有歸。深於吾道者,則有尋陽正覺、會稽神秀,亦猶儒氏之有游、夏、荀、孟。雔賢議德,其造形之異乎?
至大曆十三年十一月七日,沙門惠覺夢巨塔橫仆,陷地二級。無何而吾師示疾,顧門人曰:“死生者,眾人之桎梏,至人之作用。昔尼父逍遙曳杖,發泰山之歌,蓋欲顯本知終,示動歸靜。吾非不敏,幸異夫流遁不返者乎?”言已奄然,與物而化。春秋六十一,惠命三十二。以其年某月日甲乙建塔於某處,終終之義也。噫!素旌晨出,異昔經行,眾籟啾啾以風號,細雨茫茫而天泣。世流有逝,法流何逝而常清;世土自騫,法山何騫而常存。吾知夫一貫而何言。時䢴城肅公得離性之文,代予為銘,刻石松門。辭曰(銘闕)。
作者簡介
皎然,生卒年不詳,僧人,字清晝,吳興人,俗姓斜,南朝劉宋謝靈運十世孫。其詩多山水、宗教之作,清雅淡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