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古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城東北角,東臨水磨河,西、南緊連縣城居民區,北靠奇台縣菜園子村。
城址是始建於唐代早期的北庭都護府下的蒲類縣城遺址。根據碳十四測年的數據與考古發掘地層的出土文物來判斷,該城址包括了唐代、高昌回鶻、西遼和蒙元時期4個不同年代的地層堆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朝墩古城遺址
- 地理位置: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城東北角
- 所處時代:唐代
- 保護級別:新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遺址範圍:東西寬約341米,南北長約465米
發現歷程,地理位置,城址結構,文獻記載,考古發現,
發現歷程
1944年日本飛機轟炸西安,揚言西進。當時的奇台縣政府以唐朝墩目標太大害怕日本飛機轟炸為由,組織人員強行挖降多米,將本來比較完整的城牆和土墩挖得殘缺不全。從此,唐朝墩便被徹底遺忘。
1962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將唐朝墩古城列為新疆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3年5月3日,唐朝墩古城被公布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22年11月,從新疆奇台縣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獲悉,2022年新疆奇台縣境內唐朝墩古城遺址野外考古發掘工作已全部結束,接下來,考古研究工作人員將全面轉入已發掘文物的室內整理、研究工作。
地理位置
唐朝墩古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奇台縣城東北角,東臨水磨河,西、南緊連縣城居民區,北靠奇台縣菜園子村。
城址結構
遺址平面基本呈長方形,東西寬約341米,南北長約465米,正是唐代一個坊的尺度。光緒年間整修奇台縣城,縣城西牆從城址西南斜穿而過,使現今城址西南區域呈不規則形狀。
文獻記載
光緒三十四年編制的《奇台地方志》有一些片斷記載:“太宗貞觀十四年,侯君集討平南昌,於此置浦類縣,即今古城地。”又說古城北有一座廢城,相傳系唐朝所築。古城名即取其義。東、南兩方有門,北有土墩,高3丈許,甚堅固。光緒二十一年改建縣制,毀西南各其半。
《奇台縣鄉土志》記載,這個古城始建於唐朝貞觀十四年(640年),設縣於唐長安三年(702年)。所設的縣正是蒲類縣,而縣城就是唐朝墩。
《舊唐書·地理志》中列舉金滿、蒲類、輪台三縣為北庭都護府之領縣說:以上三縣貞觀十四年與庭州同置。
據史料記載,蒲類縣城是唐北庭都護府東路的咽喉要塞,也是長安通往碎葉城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國際通道的必經之地。由此向北可達阿爾泰地區,向東可直抵蒙古境內,向南翻越天山與交河、高昌故城相通,鉗制著準噶爾東部的大部疆土。這裡不僅是兵家的必爭之地,同時也是絲綢之路物資運輸的重鎮。
考古發現
2018年7月8日,考古發掘工作開始,至9月27日田野工作基本結束,共布探方24個,探溝2條,清理灰坑190餘個,房址5處、水井4口、墓葬2座,出土遺物種類豐富,包括陶器、銅器、鐵器、骨器、玉器等,其中較有代表性的小件百餘件。特別是在早期灰坑出土了成串的開元通寶和大量較典型的陶器標本,為判斷城址的營建年代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2018年度的發掘中,聯合考古隊還在遺址東北部發現了國內首例浴場遺址。這處占地約300平方米的遺蹟與羅馬式浴場的建築風格極為相似。浴場整體規模約300平方米,有較清晰的火道、煙道、支撐柱、灶址、水井、排水溝等結構。浴場整體結構由中心部位的磚砌主體建築、東側相接的土坯建築和北側中心的灶址及左右兩端的水井等相關遺蹟構成。磚砌主體建築位於浴場中心,平面近方形,南北長約12米、東西寬11.5米,現存高度0.5至1.1米。浴場內部以磚牆分隔,按方位可劃分為9個區域:中心區域為八邊形,其餘8個區域兩兩對稱,平面均近方形。外圍牆體四壁向上共開5個出煙口,其中西壁中部和北側各1個,其餘3壁各1個。
唐朝墩浴場遺址按功能可分為門廳區、工作區和洗浴區3個區域。東側土坯建築為浴場的門廳區,南北兩間房址可能均存在出入浴場的通道。北側水井、灶址所在的區域為浴場的工作區,灶址提供沐浴所需的熱水,燃燒產生的煙火通過地熱系統維繫浴場上層空間的溫度。位於西北部的水井建於高台,為浴場提供水源;位於東北部的水井開口位置較低,應為浴場的排滲水井。
考古隊在浴場煙道、灶址、水井等多個位置採集了碳十四測年樣本,校正後的碳十四測年結果最早為公元890至公元982年,最晚為公元1247至公元1287年。唐朝墩浴場遺址最初營建於高昌回鶻時期,至蒙元時期曾被改建沿用。高昌回鶻時期,摩尼教和佛教盛行,而洗浴往往與宗教活動息息相關。中原地區佛寺中也常建有浴室並面向民眾開放。因此,唐朝墩浴場遺址也可能與宗教活動存在一定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