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法簡介
技術動作
作為一種傳統拳術,唐拳動作具有雄健有力,舒展大方,柔化剛發,勢成連環,動靜分明,合於內外,直攻巧取,虛實相生,身定步穩,節奏鮮明的特點,屬傳統拳類、內外兼修。
唐拳以拳為本,其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臂功、樁功、平衡、跳躍、旋轉、跌扑、滾翻、沖推、彈踢。基本拳法為四擊、八法、十二型。四擊為踢、打、摔、拿。八法為手、眼、身、步、精、氣、力、功。十二型為貓竄、犬閃、兔滾、鷹翻、虎撲食、馬奔槽、蛇吐芯、猴獻桃、雞啄食、鶴擊群、蟒翻身、龍探爪。唐拳講求實戰擊法,為一擒拿,二封閉,三閃避,四散打。以上四法,分上、中、下三盤。上用摟、打、騰、封、撕、鎖、纏、抓,下用踢、彈、掃、掛、端、跺、提,中用推、挑、托、扣、閃、展、刁、拿。
唐拳在步型上有馬、弓、虛、仆、歇等,要求站如釘立,穩重如山。步法上有提落、進撤、閃展、雞蹲、獨立、蓋步、偷步、擊步等,要點有走、轉、起、落、跳、站六個字,即走如龍行、轉如輕風,起如急浪,跳如騰雲,落如春燕,站式如虎。腿法上有單蹬腿、連環跳、分心點、側身踩、單擺蓮、二起腳、頂心膝等。要求力發於腰,快如閃電。手法上有推、托、領、帶、搬、扣、將、點、擒、拿等十字法。遇敵遠者手打足踢,近者膝頂肘擊,貼身搬扣擒拿。身法上有掉、卷、鷹、翻、遁、化六法,要求“若學猴行,鷹卷虎坐”,達到隨心所欲,形影難測。以上法則總的以陰陽為綱,貫穿於中,計為二十四字真訣,合於內外,動靜,虛實,剛柔,開合之中,達到形神合一。
實戰特點
入門先宜站樁,以穩固下盤,增強腿部力量,內養精、氣、神。其樁法定式為雙掌交叉側立馬步樁,隨著功夫加深,身著沙衣練習:轉式為刁手沖拳反肘,可雙手握鐵球練習。其次可練鷹爪力、鐵臂功,沙包功等硬功。以壯手、身、腰、步,同時,套路中可拆出八八六十四手,單獨進行操練,一招一式,指上打下,引上打下,柔化剛發,勢成連環,於功法上著意追求,久練不輟,是為絕手。歲猝然遇敵,而自能承接應對。
唐拳總的要求是外練身法、手、眼、步,要求手與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乃練精神、氣、力、功。要求以意領氣,以氣催力,特彆強調呼吸之法,要求“氣貫丹田,丹田發四團,四團發五行”以達到“精能化氣,氣能化神,神能當骨,骨能當肉”,演練時,“心是用兵之元帥,眼是開路之先行,腳是能行之戰馬,手是能打之將軍,身是領路之兵丁。渾身相合,如同征之大陣。”
唐拳既是防身自衛之絕技,又是強身健體之良法。但是,如同其他拳術一樣,若練習不得其法,則不但無益,反而傷其身體。因此,要求飯後酒後不練,練習時不宜坐臥,要清心寡欲,愛惜精神;行拳時靜心一致,初練習時宜按身法、手、眼、步規則而行,不可任意造作。
唐拳講:四擊、八法、十二型。四擊為踢、打、摔、拿。八法為手、眼、身、步、精、氣、力、功。十二型為貓竄、犬閃、兔滾、鷹翻、虎撲食、馬奔槽、蛇吐芯、猴獻桃、雞啄食、鶴擊群、蟒翻身;龍探爪。要求拳似流星眼似電;腰似蛇行步賽鑽,精神充沛氣宜沉,力要順達功要純。拳歌云:“練功先站樁,大頂增力量;打拳不溜腿,到老冒失鬼;練拳不活腰,終究藝不高;死力不足貴,活力最為高”。打要準,定要穩,發要匆,變要快,閃要巧,要講勇、猛、穩、準、奸、毒、狠、急、快、變、利、巧。
傳承發展
唐拳,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由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所創。
李玄霸,生性好武,身雄力猛,武藝精強,在隋朝是第一條好漢,為其父兄滅隋建唐立下汗馬功勞,故將李玄霸使用的拳法以國號“唐”命名“唐拳”。
唐太宗李世民為李淵次子,自幼習武,善騎射,尚武略,是一代文武皇帝,他對此拳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後流傳於世,李世民成為名副其實的唐拳始祖。後人有歌訣曰:
高祖建邦滅隋煬,玄霸力猛第一強。上打昏君淫無道,下打奸臣國無靠。
創出神拳定天下,皇王登基乾坤大。太宗智勇乃雙全,玄武世民怎安然。
貞觀之治人擁戴,尚武崇德今猶在。回顧父兄爭殺前,家傳絕藝名“唐拳”
明末清初,此拳流傳較廣。在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唐拳傳入滄州境內,此前之師徒傳承失據尚無考證。唐拳入滄境,時有一直隸(今河北)大名府武士李天祥,自稱為“闖王”李自成的後代(曾孫),因被官府追查而行走在外,後落腳於滄州南皮縣城北桃園(源)村,易名“木勝”。因李天祥身懷唐拳之絕技,武藝高強,在富戶侯府即以武顯身,被聘為護院武師,李天祥在桃園村隱姓傳藝10載,只因有二官差前來追拿,為避免連累侯府全家,待說明真相後,遂在晚上讓侯府主人假意交出自己,與官差交手過招,亦上房而走,自那以後再無音訊。李天祥在桃園的10年間授徒很多,至今二百多年來,由他傳授的唐拳已遍及全國諸省(河北、山東、吉林、遼寧、黑龍江、北京、天津、上海、山西、河南、江蘇、江西、四川、安徽、湖南、湖北等)。唐拳至今在河北滄州的流傳中已至十代,習練者達一百六十多個村鎮,三四千人,主要集中在南皮縣鄉村。南皮縣唐拳尊李天祥為一世傳人。
唐拳在滄境起初的傳承可分為三大支:分別以劉芳、韓雲飛、孫勝三位師兄弟為首。他們均是李天祥之高徒,也為唐拳二代傳人。
第一支:劉芳(1735-1815),字福安,南皮縣大樹金人,先隨師李天祥在桃園習藝、護院,後定居城關鎮翟官屯村。他武藝超群,夜間出入院牆如履平地,從不走門,能“登萍渡水”,時有“南數馬湘(清·乾隆末年生於東光縣莊莊村,精沙教拳法),北有劉芳”之稱。劉芳授徒很廣,在南皮、泊頭市、交河、滄縣等二十多個城鎮皆有傳人。其弟子劉三、李四、吳炳順、王春雲、武庠生—鐵臂周長春;徒孫李鳳、李祥等名揚鄉里;人言李祥,練功睡板凳,頭枕一個,腳搭一個,身上壓一石磨,再上去人在石磨上練大槍,板凳深陷地下,而李祥身體筆直,毫釐不塌;李鳳、李祥以保鏢為業,河北、河南、山東各處皆知其名。
第二支:韓雲飛,生於清·乾隆九年(生於1744年),人稱“雲里飛”。南皮縣祁家窪人,輕功精湛,腳法靈活。他授徒很多,韓玉林能承家傳,其徒祁邦豐、祁樹德、其徒孫祁樹興、祁樹章名揚鄉里及東北省市。祁樹興擅使雙鉤,伸手非凡,擢原齊齊哈爾市卜奎府教頭,兼任“雙勝鏢局”總管。曾以雙鉤技藝,力挫原任教頭—“雙戟方振甲”,遂“雙鉤祁樹興”、“花鉤祁”之名不逕而走。祁樹章,輕功極佳,曾因打報不平傷一富戶性命,後在牢中天窗脫身,人稱“鑽天鼠祁樹章”。
第三支:孫勝:字全城,生於清·乾隆七年(生於1742年),山東省臨清州人,隨師李天祥在桃園習唐拳十載,技藝精絕,過步行門,身靈步活,伸手不見手,打人敵難走,故有“聖手孫勝”之稱,頗得李師之真傳,曾隻身以單刀匹馬,獨嚇四五十匪徒,一刀將匪首兵器削斷,刀背反劈使其倒地,遂折服,且招待備至,並囑以百里之內,不容任何人阻攔。孫勝後多居住在南皮縣的梁莊村傳授唐拳,在當地最著名的徒弟有:梁莊的康文立等。孫勝弟子較多,分布極廣,遍布全國各地—在河北、山東、吉林、上海、湖北等省市都有他的傳人。
唐拳三代—康文立技藝精絕,拳械、軟硬功夫俱佳,以大槍為最,是時顯赫一方,人稱“藝滿滄南大槍王”;曾以巧妙的戰術和技法點撥弟子金某,用唐拳門之“大纏絲”折服一前來試藝、人稱“鐵羅漢”的僧人,成為武林之佳話。其弟子:賽飛燕—康永祿(康文立之侄)、百里無敵手—田克明、白手奪槍—郝丁輔、人稱“姜四大刀”清末在山東臨清州參加了義和團與馬永貞同是義和團首領的姜貴等人,當時稱百里內外首屈一指,高手雲集。後人亦有歌訣曰:
唐宋元明清五朝,時隔久遠千年遙。乾隆繼位二十五,天祥武士闖王祖。
避官隱身到滄境,南皮桃源藏名姓。自報直隸大名來,木勝即是其甫台。
深夜習武藝驚人,開門授徒練功勤。唐拳一百單八手,閃賺騰挪隨身走。
四正四隅皆稱頌,樹大風起官差動。遂與侯府主人明,吾之先輩李自成。
我非木勝字天祥,夜有爪牙登門庭。介時只管把我送,勿累上下百餘眾。
即與官差院中打,躥蹦跳躍誰拿他。自此之後無處覓,行走天下真俠義。
南皮唐拳一世祖,親授十載百餘口。唯有三人技藝高,傳其衣缽人難招。
劉芳登萍能渡水,韓氏雲飛入九霄。聖手孫勝人莫進,得意弟子妙法操。
清·光緒年間唐拳勃興,南皮縣就有五十多個拳社習唐拳,高手輩出,極一時之盛。較為有名的拳師有:康永祿、田克明、郝丁輔、姜貴、孫芳慶、李鳳、李祥、吳炳順、韓振邦、劉大忠、劉慶山、王清平、王德正、劉殿成、劉殿清、祁樹興、祁樹章、祁樹慶、楊立臣、何召喜、孟豐林、張提元等名師均為唐拳門中之佼佼者。
民國初年唐拳更盛,南皮習唐拳者達兩千餘眾。耿金昌、姜玉均、王玉枝、單青林、李德海、馬振凱、高大楞、陳長松、孫四滿、吳金升、王清池、王清合、王春山、王清安、王清普、楊寶慶、楊魁林、祁樹生、王洪濱、祁樹長、康桂彥、康桂柱、康桂營、田林池、田秀池、田英堂、曲中順、郝樹梅、郝邦輔、陳玉春、單哲營、李樹森、商如明、孫中興、楊道生、及滄縣葉炳仁;山東吳虎臣、高廷秀、李宗岳、李宗德、張益三、王連成、吳鳳鳴、潘恆慧、潘恆芬等俠肝義膽,技藝深厚,民族氣節高尚,成為唐拳門的傑出人物。
時至建國以後,唐拳發展達鼎盛時期,至此南皮唐拳已傳至十代,習者三四千人。陳連貴、王玉福、吳文山、吳元學、吳元書、馬喜波、王金山、姜國正、代奎元、孫中會、耿金提、郝燕榮、郝漢輔、張彥洪、張彥玉、康炳振、康炳炬、梁瑞苓、祁功厚、祁功環、田增瑞、田月池、田忠柱、尚寶練、周洞波、史立訓、張中純、張玉江、張家齊、馮維邦、張松廷、張法勝、張家禎、安禎達、安禎祥、安中強、安玉棟、姜華東、姜華西、姜華南、姜華北、姜華梅、姜華芳、信和平、商秀雲、張春霞、張執平、張執允、劉愛國、劉福平、史振山、郝沛、郝彥洪、郝彥青、張全祿、吳長俠、張立峰、高玉來、孫玉龍、高臣良、馮汝一、安洪海、安金剛、趙金彪、張炳祥、曹立剛、胡 靖、苑中峰、張耀雲、郝 剛、劉長升、田樹民、周勝文、陳 健、孟 輝、孟令德、田瑞成、王雙立、王濤、祁業峰、侯東波、杜曉寒、郭慶山、韓威、馮少帥、馬蘭、孫新麗、劉景然、石玉子、李夢龍、薛紅永、李博、楊貴彭、胡勝、高恆、孫戰、劉興、李銳、王東旭等唐拳名師和佼佼者,一心撲在武術事業上,不辭辛苦,為唐拳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張耀雲,男,漢族,生於1980年1月,唐拳七代嫡傳,唐拳武術文化研究總會秘書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本科學歷,原籍河北滄州南皮縣鳳翔村,工作於泊頭職業學院。中國武術(金虎)六段;中國滄州國際武術節冠軍;滄州師範學院武術系客座教授;國家一級裁判;授徒千餘人。1997年至今,張耀雲就讀、留校任教於泊頭職業學院,並擔任學院武術隊總教練,期間將唐拳技藝傳於泊頭職業學院就讀的歷屆各縣各市區(邯鄲、邢台、張家口、秦皇島、承德、衡水)學生—收為弟子,及泊頭周邊街市人群。僅就2011年6月為了回響“武術進校園活動”,指導泊頭職業學院附屬中學——師芳的800名學生練習唐拳,並被滄州市教育局授予“優秀編導獎”的稱號。唐拳在泊頭已傳播開來。
唐拳之刀、槍、劍、棍、拳,以拳為本。其基本功包括腿功、腰功、臂功、樁功、平衡、跳一寸強,一寸短,一寸巧。長器械以長見優,短器械以巧取勝,重器械以力得實惠,短器械以巧破千斤。
唐拳內容豐富,計有一百單八手,以十二趟唐拳的祖拳和定唐刀為本,尚有十二路彈腿,單遛腿架,雙遛腿架(架子拳),青龍拳,五虎拳,筱勢拳,抹眉拳,飛虎拳,關東拳(八勢架),炮捶拳,雜拳、群英拳,唐捶拳,三十六捶,套捶拳、埋伏拳等,能單練也可對練,且每趟拳均有拆手套用。亦有六合單刀、雁翎單刀、通背花刀、五虎斷門刀、梅花雙刀、雙劍、三才(合)劍、八仙劍(純陽劍)、鐘馗劍、青萍劍、乾坤提袍劍、護手雙鉤、梅花槍、六合槍、梨花槍、連環梅槍、左把槍、盤龍槍、水滸雙槍、雙頭蛇、六合大槍、鳳翅钂、行者棒、風雲棍、林沖棍、梢子棍、三節棍、手梢子、拐子、七星鞭、春秋大刀、雙手帶、風火輪、玄霸雙錘、叔寶雙鐧、雙鉞、月牙鏟、九節鞭、刀里加鞭、流星、繩鏢等。對打器械有:空手奪刀、白手奪槍、對劈刀、單刀進槍、單刀拐子槍、雙拐對棍、對刺劍、大刀進槍、戰花槍、雙槍進花槍、雙鐧進槍、雙鞭進槍、雙鉤進槍、雙頭蛇對扎、雙手帶進槍、雙鉞進槍、匕首進槍、手梢子進槍、梢子棍進槍、三節棍進槍、對打棍、對打三節棍等對練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