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唐山博物館前身為唐山市展覽館南館。
1996年,唐山博物館改建成立。
2009年,唐山博物館改擴建。
2012年4月25日,正式對外開放。
建築布局
唐山博物館坐落在美麗的鳳凰山公園,是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教育、休閒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唐山博物館成立於1996年,在紀念唐山抗震20周年之際由原改建而成。
2009年唐山博物館進行改擴建,2012年4月25日正式對公眾開放。改擴建後的唐山博物館由原唐山市展覽館南、北、西三館合併,同時增擴兩個新館,形成了A、B、C、D、E五個單體館。建築面積24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約12000平方米,占地73畝。
其中三座舊館建於1968年,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同時還經歷過1976年唐山大地震,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地震遺址。 在使用布局上,A館展示以唐山皮影、評劇、樂亭大鼓為主要內容的《冀東三枝花》陳列;B館《唐山歷史》陳列展示唐山開始出現人類到因煤興市數萬年的發展歷程;C館《館藏藝術品》陳列展示唐山博物館接收的書法、繪畫、雕塑等捐贈作品;D館設有學術報告廳、專業圖書資料室、對外開放的餐廳;E館為臨時場館,還專門設定了青少年實踐廳。
籌建之初,唐山博物館白手起家,一切從零開始。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3000平方米展廳、庫房和各類輔房的改建裝修任務,完成了《唐山古代文明陳列》、《紀念唐山抗震二十周年書畫作品展覽》的布展工作。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前後銜接、有序進行,保證了按時開館。
在唐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級文物管理部門的指導下,業務工作開展順利,各項工作步入正軌;特別是近年來,各項工作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進行了大規模的文物徵集,舉辦了各類水平較高的展覽,開展了博物館學科和其他學科的科學研究,努力開展各種文物宣傳活動,為唐山市的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唐山博物館改擴建方案的主要設計理念是“讓城市歷史成為博物館展示和收藏的一部分”。根據這一理念,博物館原有的南、西、北三座“品”字型舊建築全部保留,同時,為了彌補既有老建築的不足,在“品”字形展館的西北角和西南角各增建一座現代時尚新館,形成新舊相間、錯落有致的5個展館。
從建築風格看,博物館老建築修舊如舊,除對頂部做出局部處理外,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原有的色調、材質與風格;而兩座新館採用層次錯落的設計,以絲網印鍍白釉玻璃做外飾,外觀輕盈靈動。厚實、莊重、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舊館與輕盈、時尚、極富現代氣息的新館交相輝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兩者的特色在對比中凸顯,散發出和諧之美。
改擴建後的唐山博物館仍位於鳳凰山公園東側,開放式設計使市民可以經由公園進入博物館區。博物館建築群和館前廣場構成了公園的一道獨特風景,鳳凰山也在博物館的映襯下更顯雋秀。新老建築的結合、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交融,使得新唐山博物館在眾多地市級博物館中獨具特色。
歷史是根,文化是魂,民俗文化更是一座城市的魅力所在。唐山博物館將在A館推出“冀東文藝三枝花”展覽,內容涵蓋“評劇”、“皮影”、“樂亭大鼓”及“唐劇”四個部分。
“評劇百年”將展示評劇從1909年到現在一百餘年的發展歷程,參觀者不僅可以看到花淑蘭、韓少雲、洪影等評劇名家穿過的戲服,還能欣賞老唱盤中的經典名家唱段。在皮影展覽部分,博物館將展出上千件皮影實物,包括明末老藝人雕刻的作品。參觀者還可以到展台上親自動手操縱皮影、學習影人雕刻技術。
“為增加展覽的故事性、趣味性,部分皮影實物會以劇目的形式展出。”王春斌介紹,2005年博物館曾舉辦過一次皮影展,當時引起了轟動,很多參觀者都表示沒想到皮影這么好看。“這次展出將做得更精美、更細緻,展覽手段也更加先進,充分運用聲光電、多媒體等技術,將展品全方位、立體式地呈現給參觀者。”
現代高科技的展陳方式也是新唐山博物館的亮點之一。以往博物館的展覽陳列方式比較單一,幾乎都是以靜態展品為主,缺少吸引力。此次布展,博物館聘請了來自北京、石家莊的三家著名展覽裝飾設計公司進行展陳設計,在突出文物展品的基礎上,採用光電、音響、電子觸控螢幕、多媒體、動漫等多種現代科技手段布展,大大增強了展覽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博物館根據不同展覽內容選擇不同的表現方式。”王春斌舉例說,“再現原始人類生活場景採用了環幕投影、明清時代遵化冶鐵場面採用了幻影成像、南堡製鹽場景採用了雕塑景觀,美術名家劉漢宗先生的一幅11米長卷《陶瓷史畫》被做成動畫進行展示,和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裡的《清明上河圖》一樣生動。”
改擴建後,新唐山博物館的展陳面積達到1.2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達到2.4萬餘平方米。博物館的功能將更加完善,集收藏、研究、宣傳、展示、教育及休閒娛樂於一體,成為公眾共享的文化樂園。
博物館B館開闢了文博互動樂園,參觀者可在此感受電子考古、文物拼圖的樂趣;D館(新建館)建有多功能報告廳,今後將舉辦專家講座、小型音樂會等文化交流活動;E館的青少年活動中心將面向青少年開展手工製作、科學小實驗等一系列學習實踐活動,寓教於樂;E館的臨時展廳將舉辦多種臨時展覽,不斷給市民以新鮮的藝術感受,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博物館還將面向社會開展徵集博物館之友、義務講解員等活動,增加市民與博物館的交流與互動。
館藏文物
唐山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萬餘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400餘件。“很多人了解唐山都是從近代工業開始,其實唐山的歷史文明可以追溯到距今4.2萬年以前。”唐山博物館館長助理王春斌介紹,市民可通過博物館B館(新建館)的“唐山歷史文化陳列”,感受這座城市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
“唐山歷史文化陳列”系統地展示了從史前文明到新中國成立的唐山歷史文化沿革。為了讓參觀者更直觀地觸摸歷史,博物館將展出1600餘件文物、照片、資料,其中有相當數量屬於國內、省內少有的珍品。如遷安爪村遺址出土的舊石器時代石器、骨器及動物化石,玉田孟家泉遺址出土的距今約1.7萬年的人骨化石,大城山遺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銅器、玉器等。其中,大城山出土的帶孔紅銅牌飾是我國發現距今最早的金屬製品之一,屬國家一級文物,在我國考古研究領域具有極高價值。1999年發掘的灤縣東法寶村後遷義遺址,出土了商周時代的陶器、青銅器、金器等珍貴文物200餘件,將首次對公眾展出。在文物徵集方面,注重涵蓋面,注重特色,注重精品。除接收市文物管理處調撥的全部藏品外,還通過各種渠道徵集、發掘出土和接受捐贈大批文物,有效地填補了館藏文物的空白,亦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寶貴的財富。現有文物藏品和出土文物標本3600件,其中三級以上文物400件,有相當數量屬於在國內、省內是少有的珍品。如玉田孟家泉遺址出土距今2萬年的人骨化石以及當時人類製造和使用過的石器,遷安爪村舊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石具及人類用於縫製衣服的
骨針、
骨錐,遷西西寨等處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陶器,唐山早期瓷器、
唐山皮影和一些近現代文物都有重要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文物保管方面,努力完善庫管條件,利用現有條件達到最佳效果,重視並加強對藏品的科學管理,組織館內培訓,建立了定期稽核制度,對各類文物都建立了比較科學的藏品檔案,不斷以科學化、規範化為目標向文物的電腦化管理邁進。
專業人員數量逐步增多,業務素質有了很大程度地提高。全館現有員工20多人,大中專以上學歷和專業人員占總人數90%以上。專業人員在科學研究方面有了長足進步,每年在全國、省級報刊上發表專業性研究文章十餘篇;另在“長城文化”、“精品陳列”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對唐山境內長城考察的多篇文章已在《文物春秋》1998年第二期上專刊發表。博物館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講解員隊伍,平時就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館內除進行培訓、組織講解員比賽外,積極參加省市級講解員大賽,觀摩全國性的比賽,同時組織人員進行館際交流,請有一定知名度的獲獎人員到館內傳、幫、帶,使講解水平上升到一個新水平。為確保文物藏品安全,自建館起,市政府就撥專款安裝了防盜設備,加大了安全保衛工作的科學含量。與此同時,博物館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安全防範制度並採取了相應的防範措施,落實了崗位責任制,保證了建館以來安全無事故。
唐山博物館自建館伊始,就注重以藏品為基礎的陳列展覽工作和社會教育工作,在認真研究、反覆推敲、廣泛徵求各方面意見的積極參與投入各種民眾性活動,目的在於藉助社會,廣泛宣傳文物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宣傳博物館,發揮業務優勢和文化潛力,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自覺地保護祖國的文化遺產,讓人們以新的視角,認識和了解博物館工作,使博物館工作不只停留在自身職責範圍內,更多地對社會性文化經濟活動進行參與,更好地為社會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