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家大橋
- 別名:大橋口
地名來歷,歷史沿革,
地名來歷
唐家大橋遠近鄰舍皆知,在1941年初共產黨建立地方政權,此橋所在村定名唐橋村,及後來創建唐橋國小校,到五十年代合作化時改為唐橋大隊。由於唐姓望族,《洗泥溝支譜》中記載:“人口增殖,唐姓聚居的村落,也就以橋名之為唐大橋了,直至現在軍事圖、水利圖上都是這樣標名的(第7頁)”,《鹽城唐氏宗譜》,卷一(047)中記載:“由蘇遷鹽移居洗泥溝戛糧河,今高作卞舍,唐家大橋及阜寧公興等處。”
歷史沿革
唐家大橋原來是純木質結構,三孔大橋。約5尺寬,兩邊有木質欄桿。欄桿下部各有一根鐵鏈子,鐵鏈子很粗。唐家大橋,所謂大,歷史以來,民間人們在生活實踐中,通俗而自然的一般將物品、房屋或橋等之類分為大、中、小。比如橋,一節跳通常叫小橋,而兩節跳以上就稱為大橋,唐家大橋三節跳,自然是大橋一類了。
唐家大橋座落在洗泥溝折北約150米處,橋身東西走向,四通八達。橋東頭向北方向是可通往朦朧寶塔之路,向東可通往季墩、高作方向,經過唐家大橋莊西頭折南是向官渡方向之路,往南順河岸邊往前約200米處過小橋,是向斜港、趙墩、建陽方向之路。
唐家大橋到底是什麼年代建造的,《鹽城唐洗泥溝支譜》中記載:“我們五世祖仰泉公,從唐家灣遷至戛糧河東岸洗泥溝口……,到了七世祖‘甫’輩昆仲,為了往來耕作方便,就在宅東洗泥溝折北處架了一道大橋。”
唐家大橋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戰亂期間,為防止日本鬼子的汽油船,在大橋的南側水中打下不少木樁。在解放戰爭中,民主政府進行“反掃蕩”,有一次全高作區統一行動,為防止國民黨軍通過,將主要通道的橋面板拆掉,唐家大橋的中節也拆了,為阻斷敵人掃蕩作了貢獻。
1956年合作化高潮中,政府逐漸對民眾生活中公益性服務強化,將大橋遷移到向東約400米處,系原唐光濤和姚世美兩家大田搭界的大路的北端洗泥溝上,橋變之南北走向,此橋每節以兩塊水泥板鋪就,建成了全水泥板結構,仍是三節長,新橋建成,更便於民眾進出交通的往來。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交通的發展,人的流量增大,各種車輛增多了,機械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水泥板橋的承載力小,又落伍了。2005年前後,在大力發展鄉村公路中又是一個機遇。距原水泥板大橋向西約200米處,建設了兩車道的水泥路面的公路,唐大橋再次發生了巨變,又改建成水泥整板基礎的平橋,在橋的欄桿中央刻著“唐家橋”三個大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