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橋

百子橋

都勻百子橋,又稱唐家橋,橫跨於劍江之上,系“橋城”都勻的龍頭橋。橋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為七孔石拱橋。

百子橋,“典出《詩經》(大雅·思齊)大妙嗣徽音,則百斯男”,乃“文王百子”之由,百子橋長140米,寬8米,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邑人唐文升獨力修建,時都勻知府孫廷相為橋落成題”功半洛陽”匾額以贈,至民國初年貴州省長任可澄至勻,題“唐家橋”三字刻於橋頭。1986年改建為遊覽風景橋,橋上建有古典樓廳、六角琉璃亭、石獅以及龍、鳳、八仙等精美圖案,古今建造融為一體,整座橋雄渾古樸,精美典雅,為都勻眾橋之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百子橋
  • 外文名:One hundred children bridge
  • 橋長:140米
  • :8米
  • :11.5米
基本簡介,歷史沿革,建成,現狀,歷史價值,城市簡介,交通路線,

基本簡介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勻市之所以有“橋城”之稱,得益於劍江之水。劍江系沅江主源清水江的上源稱謂。流域面積含都勻、丹寨、凱里、麻江、福泉、施秉、黃平、鎮遠、三穗、黎平、榕江、天柱、錦屏、雷山、台江、劍河等16個縣市的清水江,發源於都勻市苗嶺山脈斗篷山北麓之中寨,東北流至谷江,轉而東南到都勻。都勻段稱劍江。劍江由北向南,穿城而過,並納若干小溪,河網密度頗大。素有建橋良俗的布依族、苗族民眾,在劍江及其支流之上修建各種形制的橋樑,其中佼佼者,首推百子橋。
百子橋

歷史沿革

建成

百子橋位於城中劍江河上。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都勻城郊水竹園布依族賢士唐文升傾盡家產獨資修建,於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建成。石橋共七孔,長140米,寬8米,高11.5米。橋上建立樓廊,聳翠亭建於兩頭,石欄畫棟,極富民族風格,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子橋為郡人唐文升捐資創建於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當年唐氏已過半百,膝下無子,欲架橋以求繼嗣。唐家祖上耕讀為本,但卻認為“積田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種;積書以遺子孫,子孫未必能讀;積德以遺子孫,子孫長享太平之福”。唐文升秉持“家訓”,獨資建橋,歷時五載,於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落成。時任都勻知府孫廷相題贈“功半洛陽”匾嘉其善舉。其後,唐文升的後代在橋上添建“聳翠亭”。著名清代史學家、貴州學政洪亮吉曾登亭四眺,並作《登劍江聳翠亭望西北諸山》詩:“沿流都有鷺鷥飛,空翠時時沁客衣。忽訝危崖突人影,似驚鳴鏑啟山扇。回潭西去綠氵雲氵雲,一角樓台上夕曛。傾耳卻聞空際響,入山雲斗出山雲。”
百子橋

現狀

民國初年貴州省長任可澄至勻,題“唐家橋”三字刻於橋頭。1986年改建為遊覽風景橋,橋上建有古典樓廳、六角琉璃亭、石獅以及龍、鳳、八仙等精美圖案,古今建造融為一體,整座橋雄渾古樸,精美典雅,為都勻眾橋之冠。
解放後,仍作公路橋用,並於橋面兩側增建人行道和鐵護欄。20世紀80年代,另建公路橋行車,百子橋退位,遂於橋上修建歇山頂橋屋,兩端修建六角攢尖頂橋亭,橋頭安置石獅,廣種竹木,使百子橋的社會功能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初唐文升修建百子橋,為的是積德求子。其後裔世代維修百子橋,出於“纘緒宗功”。而如今的百子橋,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成了都勻人民休息娛樂的文化活動場所,同時還是買賣民族民間工藝品的特殊商場。

歷史價值

歷經滄桑的都勻百子橋,由於具有重要歷史價值,於1983年被都勻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識之士建議,利用橋上建築,舉辦橋樑展覽,濃縮展出市內各種新老橋樑的照片、模型、圖紙等相關資料,在“橋城”都勻的龍頭橋上籌建別具一格的橋樑博物館,為貴州南線旅遊增加一個亮麗的景點。

城市簡介

都勻環境優美,城市建設成績突出,先後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衛生城市、全國廣播電視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全國園林綠化先進市、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全國食品衛生示範先進市及貴州省經濟強市、貴州省園林城市、貴州省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
都勻城位於“九溪歸一”的劍江河畔,眾多河流匯入沅江源頭劍江穿城而過。碧玉般的劍江水,沿江兩岸鶯語流花,青山聳翠,是一個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態環境。
都勻有“高原橋城”之美譽。市區,各種不同建築風格的橋樑近100座,橫跨在涵抱全城的劍江河上。民族風格濃郁的百子古橋、全國大中型橋樑中斜度最大的劍江斜橋、玉砌雕欄的銀獅橋、凌空飛架的彩虹橋、清雅雋秀的月亮橋……一座座風格獨具的橋樑,融古典情調與現代風格、宏宏大觀與纖纖絹秀於一體,都勻因之被譽為“橋樑博物館”。

交通路線

貴陽-貴新高速-斗篷山路-都勻-百子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