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宋茶具
- 外文名:Tea-things of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 地點:江西吉安
- 朝代:中唐時期
- 類屬:喝茶的茶具
工藝,點茶法,宋代茶具,宋代飲茶習俗,其它,
工藝
唐、宋時的茶多製成茶餅,飲用前先碾末,再予烹點。烹點的方法有兩種,所用的茶具亦小有區別。一種是《茶經》說的煎茶法,是在風爐上的茶中煮水,水沸之後,量出茶末從中心投下,隨即用竹攪動,俟沫餑漲滿面,便酌入碗中飲用;另一種是蘇在《十六湯品》中所說的點茶法。此法將茶末下在碗中,並在茶瓶中煮水,水沸後,持瓶向碗中點注,同時用茶筅或茶匙在碗內環回擊拂,只要茶已發立,粥面光鮮,稀稠得中,遂可就碗飲用。所以煎茶法不用茶瓶,點茶法不用茶,大體說來,唐代後期煎茶法已逐步為點茶法所取代,因而唐代遺物中成套的風爐和茶很少。已知最早之例傳為河北唐縣出土的五代邢窯燒制的一套白瓷茶具。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復原模型瓷茶為圓底鑊形,風爐為圓筒形,有三足。唐代茶瓶實例為西安太和三年 (829)王明哲墓出土的一件,底部墨書“老家茶社瓶,七月一日買。壹。”此器腹部圓鼓,盤口,肩上出短流,施墨綠色釉。這種形制的容器在唐代遺物中不乏其例,卻不能都定為茶瓶,因為其中有不少是酒注。
點茶法
除茶、茶瓶外,其他茶具在煎茶、點茶法中可以通用。因為茶宜“乘熱連飲”(《茶經》),茶碗很燙,所以要在碗下加托。西安大曆元年 (766)曹惠琳墓已出白瓷盞托。1957年陝西西安和平門外出土了 7件銀質鎏金茶托,鑄造的時間為大中十四年 (860),刻銘中自名為“渾金塗茶拓子”。這些茶托上的托圈較低。晚唐時茶托上的托圈已增高,有的象是在托盤上加了一隻小碗湖南長沙銅官窯、浙江寧波和湖北黃石的唐墓中均曾出土這類茶托。托上所承之茶碗,為圈足、玉璧足或圓餅狀實足的各種弧壁或直壁之碗。長沙石渚窯出土的青釉圓口弧壁碗,有的自名為“茶”。陝西扶風法門寺唐塔地宮出土的玻璃托子和碗,《物財》中記為“璃茶、托子”,其茶碗撇口、直壁,與宋代所稱子的形制相同。法門寺塔地宮中還出土了銀茶碾和銀茶羅,其茶羅為絕無僅有之例。茶碾和茶羅均為粉篩茶末的用具。此外,唐代也用茶臼研末。茶臼為瓷質,碗狀,內壁無釉,刻剔出粗糙的網紋和鱗紋。在河北內丘唐代邢窯窯址中曾經出土。
宋代茶具
中除增加了磨末用的茶磨外,其種類較之唐代變化不大,但在造型和工藝上卻有較大發展。宋代飲茶多用點茶法,茶瓶的流加長,口部圓峻,器身與器頸增高,把手的曲線也變得很柔和,茶托的式樣更多。托圈一般均較高,有斂口的,也有侈口的,而且許多托圈內中空透底。出土物中除瓷、銀製品外,還有金茶托和漆茶托。如內蒙古臨河高油房西夏窖藏出土有金茶托,江蘇常州北環新村宋墓中出土有銀硃漆茶托。宋吳自牧的《夢粱錄》說杭州的茶店用“瓷盞、漆托供賣”。漆托隔熱性好,繪畫中的飲茶者多用漆托,唯不易保存,故出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