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新國先生《武陵藏珍》載有一件唐代青釉忍冬紋罐(見圖)。該罐高22.5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10厘米。卷唇、溜肩、長圓腹,大餅底。內部通體施醬色釉,外部施醬釉不及底。肩至腹部刻劃忍冬紋,枝葉蔓卷,相纏成帶狀。唐代青釉忍冬紋罐,最大的特色在於肩至腹部刻劃忍冬紋。據考證,忍冬紋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青釉器上。隋、唐兩代盛行。一般與蓮瓣紋組合,成為佛教藝術題材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青釉忍冬紋罐
- 高:22.5厘米
- 口徑:9.4厘米
- 底徑:10厘米
- 時代:唐王朝
概述,器形及特點,
概述
唐王朝(618~907)歷時290年,其間大多時間相對“國泰民安”,歷史上有名的“貞觀之治”更為後人所稱道。社會環境的安定和經濟的繁榮,對瓷業的發展起到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在兩晉南北朝及隋代瓷業的良好基礎上,唐代瓷業可謂“更上一層樓”。當時北方的白瓷與南方的青瓷爭奇鬥豔,“南青北白”就是陶瓷史上對此時瓷業發展特點的高度概括。
唐代青釉忍冬紋罐系南方青瓷系瓷器的一種。瓷表施青綠色或青黃色釉,是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成熟瓷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能夠燒制。浙江上虞、慈谿、寧波和永嘉等地都已發現東漢時期燒制青瓷的窯址。改革開放以來,常德是發現青瓷最多的地區之一。但是,由於青瓷是由原始青瓷發展而來,因而難免帶些原始性。到隋代,青瓷占主流地位,湖南湘陰窯很著名。裝飾手法主要有劃花和印花兩種。唐代,青瓷仍居重要地位。湖南有岳州窯和長沙窯。但唐代前期,仍無優質青瓷發現,聞名於世的青瓷當為唐中期以後所產。
唐代青釉忍冬紋罐系南方青瓷系瓷器的一種。瓷表施青綠色或青黃色釉,是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高溫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成熟瓷器。我國東漢時期就已經能夠燒制。浙江上虞、慈谿、寧波和永嘉等地都已發現東漢時期燒制青瓷的窯址。改革開放以來,常德是發現青瓷最多的地區之一。但是,由於青瓷是由原始青瓷發展而來,因而難免帶些原始性。到隋代,青瓷占主流地位,湖南湘陰窯很著名。裝飾手法主要有劃花和印花兩種。唐代,青瓷仍居重要地位。湖南有岳州窯和長沙窯。但唐代前期,仍無優質青瓷發現,聞名於世的青瓷當為唐中期以後所產。
器形及特點
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周新國先生的《武陵藏珍》中載有一件唐代青釉忍冬紋罐(見圖)。該罐高22.5厘米,口徑9.4厘米,底徑10厘米。卷唇、溜肩、長圓腹,大餅底。內部通體施醬色釉,外部施醬釉不及底。肩至腹部刻劃忍冬紋,枝葉蔓卷,相纏成帶狀。此罐於上世紀80年代出自臨澧縣。據《臨澧風物大觀》記載,該縣博物館也收藏有一件類似的產品。據考查,除臨澧外,其它窯址均無發現,考古資料也無記載。此罐極其精美。因為唐中期後,瓷土經過多次粉碎和淘洗並揉練,所以其瓷胎就顯得細膩緻密,不見分層現象,氣孔也少,呈灰、淡灰或淡紫色。器形製作十分規整。釉料處理和施釉技術有很大提高,使器物釉層均勻,開細碎紋和剝釉的現象極少見。釉色滋潤而不透明,隱露精光,如冰似玉。
此唐代青釉忍冬紋罐,最大的特色在於肩至腹部刻劃忍冬紋。據考證,忍冬紋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青釉器上。隋、唐兩代盛行。一般與蓮瓣紋組合,成為佛教藝術題材之一。後人將忍冬紋歸於卷草紋範疇。這裡需特別提及的是,在中國卷草紋一般被認為是由忍冬紋演變而來的。忍冬即是金銀花。唐代卷草紋已被運用於各類瓷器裝飾之中。唐代卷草紋並非特指忍冬,卷草紋和纏枝紋並沒有明確的區別。唐代以後,瓷器上的卷草紋與纏枝紋形式才完全區分。將卷草紋顧名思義地界定為沒有花朵的形式,而有花朵的則被歸入纏枝紋範圍內。可以說,忍冬紋開闢了卷草紋和纏枝紋的先河。宋代是卷草紋大放異彩的時代,幾乎所有對瓷器進行彩繪或刻劃裝飾的窯口都大量使用卷草紋。宋以後,卷草紋仍然是元代瓷器特別是青花中極廣泛使用的紋飾。不過,其地位已明顯下降,通體裝飾已基本消失,而成為最常見的邊飾或附屬紋飾。明清以後,卷草紋雖仍使用,但已被大量的纏枝花紋所取代。
此唐代青釉忍冬紋罐,最大的特色在於肩至腹部刻劃忍冬紋。據考證,忍冬紋始見於南北朝時期的青釉器上。隋、唐兩代盛行。一般與蓮瓣紋組合,成為佛教藝術題材之一。後人將忍冬紋歸於卷草紋範疇。這裡需特別提及的是,在中國卷草紋一般被認為是由忍冬紋演變而來的。忍冬即是金銀花。唐代卷草紋已被運用於各類瓷器裝飾之中。唐代卷草紋並非特指忍冬,卷草紋和纏枝紋並沒有明確的區別。唐代以後,瓷器上的卷草紋與纏枝紋形式才完全區分。將卷草紋顧名思義地界定為沒有花朵的形式,而有花朵的則被歸入纏枝紋範圍內。可以說,忍冬紋開闢了卷草紋和纏枝紋的先河。宋代是卷草紋大放異彩的時代,幾乎所有對瓷器進行彩繪或刻劃裝飾的窯口都大量使用卷草紋。宋以後,卷草紋仍然是元代瓷器特別是青花中極廣泛使用的紋飾。不過,其地位已明顯下降,通體裝飾已基本消失,而成為最常見的邊飾或附屬紋飾。明清以後,卷草紋雖仍使用,但已被大量的纏枝花紋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