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雲岡石窟

北魏滅亡後,平城先後屬東魏、北齊管轄。北齊廢恆州為恆安鎮。唐初貞觀十四年(公元六四O年) ,置雲中郡,治恆安鎮,在雲岡石窟又開始進行局部的雕鑿工程。這就是《金碑》中所記:「唐貞觀十四年守臣重建。」當時,還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鹹享四年(公元六七四年)終於石室」[三二]。三窟後室的三尊大像,有可能為初唐時在北

魏未完工的後室塔柱南側西面續雕的。《金碑》所記唐初以來的靈岩寺,大約就指這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雲岡石窟
  • 時代:唐代
  • 續雕:魏未完工的後室塔柱南側西面
  • 靈岩寺:大約就指這裡
三窟後室的三尊大像,正中為高約十米的倚坐佛,著通肩衣,作說法印,面相豐腴,飾通身背光。左右二脅侍菩薩立像各高六米餘,上披絡腋,帔帛繞肩,下著貼體大裙,身肢豐滿,頸部刻三道紋。寶冠正中分別飾化佛與寶瓶,表明三像應為阿彌陀佛與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從這三尊像的風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為初唐時雕造。這時的造像,面容親切,形體豐碩,更多地體現了人的精神力量。
唐初僧人多記雲岡石窟、佛龕事,其中以名僧道宣為著。《廣弘明集》卷二中,收《魏書·釋老志》道宣附註,這樣記載雲岡石窟:「今時見者傳雲,谷深三十里,東為僧寺名曰靈岩,西頭尼寺,各鑿石為龕,容千人……石崖中七里極高峻,佛龕相連,余處時有斷續,佛像數量孰測其計」。看來,唐時的雲岡石窟與今日情況相差不大。近年在三窟前室上層發現唐代蓮花瓦當等遺物,說明在靈岩寺一帶可能存在過寺院建築。《文苑英華》卷二三四收錄有宋昱《題石窟寺,即魏孝文之所置》五言律詩一首:「梵宇開金地,香龕鑿鐵圍。影中群像動,空里眾靈飛。簾牖籠朱旭,房廊鏈翠微。瑞蓮生佛步,寶樹掛天衣。邀福功雖在,興王代久非。誰知雲朔外,更觀化胡歸。」宋昱為楊國忠黨,官至中書舍人,至德元年(公元七五六年)被亂兵所殺,他到雲岡石窟應在天寶末年前.略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