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是一部由[日] 平岡武夫所編著的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
- 作者:[日] 平岡武夫、[日] 今井清
-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1年10月
- 頁數:110 頁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32511006
《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是一部由[日] 平岡武夫所編著的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是一部由[日] 平岡武夫所編著的書籍,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 內容簡介本書將包含有關唐代長安與洛陽的公私建築物的文獻資料中涉及的住宅、店鋪、旅鋪、宮殿、官衙、祠廟、佛寺、道觀、墓地,以及水...
《唐代的長安與洛陽(資料篇)》是1989年11月1日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平岡武夫今井清。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長安與洛陽的主要地理資料——《唐兩京城坊考》5卷,《唐兩京城坊考校補記》1卷、《長安志》6—10卷、《河南志》4卷,與僅藏於日本金澤文庫的日本早期抄本《兩京新志》卷三、曹元忠《兩京...
《唐代的長安與洛陽(地圖篇)》是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平岡武夫。內容介紹 長安和洛陽這兩個都城,是唐代文化畫卷在其上展開的最主要、最大的場所。因此,了解這兩個都市的宮殿、街道、道路、市場、寺廟乃至園林、住宅等等的狀態和位置,或者一個街坊中知名的居住者的情況等等,對於具體地了解...
從狹義都城的概念來看,唐朝都城共有長安與洛陽兩個城市。長安作為唐都的時間是公元618-684年、公元705-903年,共266年。洛陽作為唐國都的時間 近百年(657-755年 ,904-907年),一說共26年(684-705年,904-907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淵稱帝,定都長安。公元657年,高宗李治來到洛陽處理朝政,以洛陽為東都...
《長安與洛陽》是201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謝昆芩 。內容簡介 漢唐時代,中國文化走向成熟,形成了"天下為一,萬里同風"的盛世,產生了強大的生命活力;漢唐時代,政治清明,經濟繁榮,國力強盛,被稱為"漢唐盛世"。而盛世輝煌,則又集中體現在王朝的帝都上,漢唐帝都孕育並集中體現了恢宏闊大的"漢唐...
唐代的行政地理 《唐代的行政地理》是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日)平岡武夫/(日)市原亨吉。叢書信息 唐代研究指南 (共9冊), 這套叢書還有 《《白雲稿(外三種)》》,《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唐代的詩人》,《李白的作品》,《唐代的散文作家》 等。
唐代入太學的生員年齡有限定,“凡生,限年十四歲以上,十九歲以下”,韋應物已經超過了入學的年齡。其次,韋應物廣德中任洛陽丞, 如果乾元二年(759年)入太學,在三、四年後不會做到從七品上的洛陽丞,也不會在此期間在河陽從事。所以陶敏稱韋應物入太學時間是在天寶末期,大約在天寶十一(752年)、十二載(753...
《長安之春》以其獨特的視角、豐富的內容、優美的文筆,在日本內外產生了深遠影響,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首先,作為日本漢學史上的一部經典著作,為我們呈現了日本人視野中的唐代長安盛況。日本在這方面的研究有足立喜六《長安史跡研究》(東洋書林,1933)、平岡武夫編《唐代的長安與洛陽·索引篇》、《唐代的長安...
武則天改唐為周后,曾從關中等地向洛陽遷移人口。據《唐會要》卷84《移戶》載:“天授二年(691年)七月二十四日,徙關內雍、同、秦等七州戶數十萬,以實洛陽。”這次遷移來自7個州,而史籍僅提到雍、同、秦三州,其餘4州缺載。隋、唐兩代沒有像秦、漢那樣大規模向關中移民,但隋唐時遷入陝西的人口並不少...
天復四年(904年)正月,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毀長安城,取材沿渭河運至洛陽。四月,朱全忠奏洛陽宮室已成,唐昭宗抵達洛陽,御紫微城正殿受朝,改元天佑。同年八月,朱全忠謀殺唐昭宗,矯皇后令,太子李祝於柩前即位,是為唐哀帝。天祐四年(907年),朱溫逼唐哀帝李柷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
唐朝軍事制度 中國的中世紀“貴族”唐朝法律 土地所有制與賦稅 第3章 藩鎮與專使 地方與中央的權力博弈 黨爭 地方權力的多元化 軍事地方主義和新的政治角色 財政地方主義和新的政治角色 第4章 城市生活 長安和洛陽的布局 長安的花街柳巷 花卉熱 唐朝城市的商業化 稅收與貨幣 第5章 鄉村社會 土地占有的新形態 農業...
承告帖》、“洛陽帖”(《殘秋入洛陽帖》)、《永嘉帖》、《清鑒等帖》、《縑素帖》、《華陽帖》、《大草帖》、《春草帖》、《秋深帖》、“王粲評詩”、《長安帖》、《酒船帖》和“千文”(《斷千字文》)。其中,《春草帖》為張旭自書所作詩一首;《縑素帖》為張旭自書所作詩四首,據清代卞永譽《...
由於國家對外交流密切,許多宗教從西方傳入長安,唐朝統治者對外來文化兼容並包,所以當時唐朝同時存在著多種宗教,宗教活動極盛,如佛教、道教、摩尼教等。其中,佛教文化是影響唐長安城規劃設計的重要因素之一。佛教在西漢時期就已經傳入中國境內, 漢明帝在洛陽城建造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佛寺建築——白馬寺。朝覲文化 ...
《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京師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同時,也有部分政府網站寫有王昌齡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而《新唐書 文苑傳》稱其為江寧人,或為誤會。殷璠《河嶽英靈集》又稱"太原王昌齡"。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長安、洛陽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長安、洛陽,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長安,...
《行路難三首》是唐代大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這三首詩抒寫了詩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的感慨,反映了詩人在思想上既不願與權貴同流合污又不願獨善一身的矛盾。正是這種無法解決的矛盾所激起的感情波濤使這組詩氣象非凡。詩中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躍式的思維,以及高昂的氣勢,又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而成為...
盧照鄰(生卒年不詳,具體可參看人物爭議目錄),字升之,自號幽憂子,幽州范陽(今河北涿州)人。唐代文學家、詩人。盧照鄰十餘歲即博學善文,二十歲時為鄧王府典簽,總攬書記,頗受愛重。龍朔中期,調益州新都尉。秩滿,留連蜀中,放曠詩酒,與王勃酬唱。後離蜀入洛陽,鹹亨三年(672年),感染風疾。後入...
之後,他跟隨郭子儀收復兩京(長安、洛陽),與安慶緒的叛軍在新鄉浴血奮戰。改任檢校太僕卿,被提拔為武鋒軍使。又跟隨僕固懷恩平定史朝義,大小數十戰,軍功最盛。戰後,渾瑊被授予開府儀同三司、太常卿之銜,實封食邑兩百戶。連破吐蕃 廣德元年(763年),朔方節度使僕固懷恩因為不滿朝廷的某些舉措,竟然與回紇...
張齊賢是宋真宗時中書門下平章(即宰相),他在《洛陽縉紳舊聞記》中寫道:杜荀鶴把自己寫的頌揚詩托人轉投給他,表達了想見他一面的想法。相關的官員把這事轉達給他,朱溫好像沒有聽到一樣,就這樣杜荀鶴在大梁住了幾個月,進退兩難。原來,只要有人求見朱溫,如果已經通報過姓名,而沒有見過的,要是有一天朱溫...
除了武則天的武周時期與唐哀宗被朱溫控制的傀儡時期以外,李唐政權幾乎始終以長安為帝都所在,一般稱“京師”。同時,自唐高宗顯慶二年(657)以後,又改洛陽宮為東都。高宗在《建東都詔》中說:“二京之盛,其來自昔。”後世記錄唐代史事時,也使用“兩京”指代長安與洛陽,例如《新唐書·僕固懷恩傳》說僕固懷恩...
名揚中外的唐代京師長安,以及東都洛陽,實際上都是在隋代建造的,創建這兩座歷史名城的第一功臣都是傑出的建築學家宇文愷。西魏恭帝二年(555年),宇文愷生於成都,其父宇文貴時任益州刺史,接替尉遲迥鎮守蜀地。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中的宇文愷,二歲時就被贈爵雙泉縣伯,六歲時襲祖爵安平郡公,但身在將門的...
翌年王鐸收復長安,高駢聽說後十分悔恨。光啟二年(886年),靜難節度使朱玫扶植襄王李熅,加高駢兼中書令、諸道兵馬都統、江淮鹽鐵轉運等使,高駢本來就抱怨唐僖宗,便接受“偽命”,上箋勸進,不斷遣使供奉於李熅。自取滅亡 黃巢攻入長安以後,不僅唐朝統治秩序崩潰,高駢自己的部下也離心離德,雷滿、張瑰等相繼叛逃...
隋朝定都大興城, 煬帝時遷都洛陽, 稱洛陽為東京, 又稱東都, 以舊都為西京。所以, 有了這樣歷代設定陪都的歷史傳統, 到了唐代, 統治者也設定了陪都。尤其是兩京制的建置, 深受西周和隋代的影響, 同樣以長安地區為首都, 洛陽地區為陪都。另外, 關於唐代的五京制, 前文提到三國時期的曹魏就有五都的...
《天馬歌》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雜言詩。安旗先生考察李白乾元二年(759年)流放夜郎中途遇赦的行蹤和心情,認為“初夏,還至江夏,以為天地再新,復有用世之意”,遂作此詩。此詩以天馬自況。先寫其早年精力彌滿得意飛揚之狀,次寫其年齒衰老遭人遺棄苦況,重點尤在後者。末二句求人汲引,已不復當年氣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