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律詩絕句菁華》是2012年中國文聯出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黃莽。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唐人律詩絕句菁華
- 創作年代:2012年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者:黃莽
唐人律詩絕句菁華,內容提要,前言,評價,
唐人律詩絕句菁華
《唐人律詩絕句菁華》蔡柏如 編著,由黃莽策劃出版,圖書在版編目(CIP)數據:唐人律詩絕句菁華 / 蔡柏如編著. -- 北京 : 中國文聯出社,2012.12 (詩文中國. 第8輯)ISBN 978-7-5059-7963-5Ⅰ. ①唐… Ⅱ. ①蔡… Ⅲ. ①唐詩-選集 Ⅳ. ①I222.742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12)第292856號。
內容提要
一、本書共選編唐代(含五代)一百零三位詩人的三百五十八首律詩、絕句名篇,每首詩後有詩律、注釋和賞析短文三部分。 ?
二、本書選詩原文以《全唐詩》為底本,同時參考了其它比較流行的版本,擇善而從,不同版本的異文,一般不作說明。?
三、本書按體裁編排,依次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作家、作品依《全唐詩》原排次序。
四、本書在詩原文下用符號標出平仄,如○為平聲,●為仄聲,◎為應平可用仄聲,⊙應仄可用平聲,△為平聲韻,▲為仄聲韻。古今平仄讀音不同的字,在詩律或注釋中一般作了說明。詩原文中的入聲字下加雙橫線表示,如“東皋〖ZZ(S〗薄〖ZZ)〗暮望”。韻腳字用國語注音,如現代讀音與傳統讀音不同,酌注舊讀或略作說明。
五、本書書後附錄有《唐人律詩絕句作者小傳》、《古入聲字國語變讀表》、《“詩韻新編”、“佩文詩韻”國語韻母對應表》,請參看。
前言
唐王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國力強盛的朝代。唐初統治者平息了隋朝末所產生的社會動亂,吸取國家被分裂的教訓,努力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勵精圖治。貞觀至天寶一百多年間,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民殷國富。安史之亂,政治、經濟雖然嚴重受挫,但到中期,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南方得到開發。在思想文化領域,尊重儒家思想的同時,容許多種文化思想兼容並包,統治者比較開明,能夠廣開言路,聽取不同意見,有限度地減少了對人民言行的拘束,唐人的思想比較活躍。唐承隋制,廣設學校,開科取士,以詩歌為考試內容,打破了豪族地主對仕途的壟斷,給一些出身庶族地主的知識分子有躋身宦途的機會,也形成了作詩、愛詩、唱詩、誦詩、以詩歌相酬贈的社會風氣,詩歌的創作和流傳有廣泛的民眾基礎。唐王朝重視民族間、國際間文化和貿易的交流。開元、天寶年間,國勢的強大、經濟的繁榮達到了頂點。當時的唐王朝,在國際舞台上有廣泛的影響和崇高的地位,是一個先進的、文明的國家。“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確是唐人的驕傲。?
繁榮的經濟、多元的文化、寬鬆的思想環境、以詩歌取士的考試制度和民族國際間文化、貿易的廣泛交流,為詩歌創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唐詩成為我國古典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不但作家眾多,作品數量浩大,而且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題材廣泛,意境深邃,詩味雋永,盛況空前,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民風民俗、道德倫理,是我們民族文學的血脈,凝聚了炎黃子孫的情感,體現出我們民族的思想、性格和風尚。?
唐詩形式完備,既有古體詩,又有近體詩。唐人把從齊梁體發展變化而來的律詩,稱為近體詩或今體詩。早在西晉初期,陸機等人就已意識到字音中有高低抑揚的音樂美,南齊沈約等人,進一步明確了四聲的分辨,創作中有意識地講求聲調的諧美。魏晉以後,駢體盛行,促使詩人自覺地將四聲、對偶運用到詩歌創作中,並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初唐四傑,繼承和總結了前人的經驗。經過反覆的摸索和實踐,五言律詩漸趨成熟,但往往乏粘,到杜審言、宋之問、沈佺期,才“回忌聲病,約句準篇”,五言律詩的體式才趨於定型。特別是粘對規則的確立,在完成由永明體過渡到平仄諧協的五言律詩的過程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此,五言律詩不但音調和諧,便於操作,而且可以連類推導。五言律詩體式定型後,沈、宋等人,又將粘對規則推及到七言詩體,大約在中宗景龍(707—710)年間,七言律詩的體式也趨於定型。先於律詩的絕句,受律詩詩律精嚴、優美整齊的影響,逐漸走向格律化,進入鼎盛時期,與唐以前的絕句不同,唐人稱之為“小律詩”。?
唐代的律詩、絕句,是詩歌格律臻於完美的標誌,它繼承了魏晉南北朝歌行、樂府的優良傳統,把音節的諧美,文字的精煉推及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聲律風骨兼備”,是我國古代最精美的一種詩體,是唐詩這座高峰上的燦爛明珠,其數量之多、作者之眾、流傳之廣、成就之高,都是空前的。《全唐詩》蒐集的四萬八千九百多首詩中,律詩、絕句就近一半。它短小精悍,音調諧和,是我們民族文學的瑰寶,是我們漢語精美的表現,是陶冶情操、啟發智慧、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的精神食糧。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經典唐詩傳播到廣大民眾中去,對構建和諧社會、提高人民素質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唐詩選本,從古至今,鱗次櫛比,但專選律詩、絕句的不多,而且,或限於時代的烙印和編選的目的,或忽略格律知識的說明和注釋過於簡略,相當部分已不適合當今讀者閱讀了。本書以現代的觀點,全新的方法,從數量浩大的《全唐詩》中,精選出一百零三位詩人的三百五十八首古今傳頌的名篇,奉獻給讀者,期望能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除專選律詩、絕句外,本書還有以下一些特點。?
其一,選詩精當、面廣、適度。本書收錄的三百五十八首詩,自然不能包括唐人律詩、絕句的全部精華,但都早已家傳戶誦、膾炙人口,現在仍然是引人入勝的佳作精品,完全適合當代人閱讀、欣賞。選錄打破了“詩必盛唐”的偏見,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精品詩,各不偏廢,也注意了作品的藝術風格和表現手法上的特色,儘量兼顧到各種不同主題、風格、表現手法、流派的作品。題材廣泛,諸如詠物、寄贈、登覽、送別、邊塞、行旅、詠史、愛情、山水、閨思、宮怨、民俗等等,無所不包,既有赫赫有名的大詩人的傑作,也有默默無聞的普通詩人的珍品。其中,王維、王昌齡、孟浩然、李白、杜甫、劉禹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詩人的作品收錄最多,既有廣泛性,又突出了重點。特別是李商隱,收錄的七律、七絕超過了“詩聖”杜甫。杜甫、李商隱都是唐代的偉大詩人。李商隱的詩作主要是七律、七絕。他善學少陵,深得神骨,繼承並拓展了杜甫錘鍊謹嚴,沉鬱頓挫的風格,又有深情綿邈、綺麗精工的特色,譽為晚唐“七律聖手”,對後世影響很深,是繼杜甫以後的第二座七言律詩豐碑。七絕在晚唐,呈現繁盛局面,優秀作品甚多,像杜牧、李商隱這樣的“七絕高手”,其作品與王昌齡、李白、李益、劉禹錫相媲美。?
唐人律詩絕句的風格是多樣的,藝術成就是卓著的,如王維的幽靜、李白的雄放,杜甫的沉鬱,白居易的通俗,杜牧的健拔,李商隱的瑰麗等等,這些藝術風格殊異、表現手法上各具特色的作品,猶如秋夜的繁星,顆顆耀眼;又似春日的鮮花,朵朵盛開,絢麗多姿,各顯其妙。同一詩人,選錄了不同內容、不同風格的代表作,如王維,除選錄了他的山水田園詩外,也選錄他的邊塞詩、酬贈詩,甚至應制詩;有早年昂揚豪邁的詩,也有晚期清幽恬淡的詩。又如杜甫,主要選錄了他沉鬱頓挫的詩篇,此外,淺近通俗、拗峭健拔風格的詩也有入錄。同一詩派,選錄了不同風格詩人的作品,如同是山水田園派,王維的幽靜華妙、孟浩然的平淡自然,裴迪的自然明淨,儲光羲的深情閒逸,韋應物的高雅精緻之作都有入錄。唐人的邊塞詩,其風格都豪放雄健,但具體到每位詩人,又各具特色,如高適慷慨奔放,岑參清峻奇麗,王昌齡則善寫征戍者的內心世界,昂揚雄壯,王翰則豪爽壯麗,如此等等。讀唐詩,猶如走進一座大花園,處處奇花異卉,奼紫嫣紅,美不勝收。?
總之,選詩精當,作者面廣,重點突出,題材廣泛,意境高雅,流派紛呈。讀者從這三百五十八首詩中,可管中窺豹,了解唐代社會、唐人生活的概貌,了解唐代律詩絕句發展、興盛、繼承、變化的過程,是唐詩歷史的縮影,是藝術精華的總匯。三百五十八首,數量適度,只要每天花一點時間,一年內就可熟背如流,終生受益匪淺。?
其二,按體裁編排。這是傳統方法。本書採用這一方法,固然與本書專選律詩絕句有關,按體裁編排,就比較容易分體解說律詩、絕句的格律。?
不單如此。律詩、絕句源於魏晉南北朝,到唐人手裡才創新、定型。唐初律詩多為台閣應制,高華典雅,歌功頌德,點綴昇平。直到王維、孟浩然、李白、崔顥、祖詠、岑參等人,才衝出應制的窠臼,將題材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達到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杜甫發揚光大,“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體勢,而兼人人之獨專”(元稹:《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沉鬱頓挫,曲盡變化,成為律詩大家。中晚唐,近體詩的發展更臻於成熟。晚唐時,杜甫的詩風得以發揚,李商隱、溫庭筠、許渾、羅隱的沉鬱,杜牧的峻健,杜荀鶴的通俗,都繼承了杜甫的傳統。按體裁編排,就容易看出其形成、發展、繁榮、繼承和演變的歷史軌跡。絕句也是這樣,由古絕而律絕,由詠物到題材的多樣化,其中的發展、演變,也讓人一目了然。?
唐代詩人,即使是名家大家,也不一定諸體兼善,就是近體,也有偏於某一體的情形。“詩仙”李白,七絕是“聖手”,而七律卻不多;“詩聖”杜甫,格律謹嚴,尤善七律,而絕句多拗體,“少唱嘆之音”。王昌齡擅長七絕,孟浩然、賈島擅長五律,李賀不作七律,李商隱雖然諸體兼善,但以“七律逐首擅長”,特別是他的無題詩,意旨朦朧,穠麗幽深,最負盛名。如此等等,讀者從中可以比較出詩人的性格好尚和藝術傾向。?
五言、七言,雖然每句只有兩字之差,但源流不同,寫法、要求同中有異。胡應麟說:“五言絕尚真切,質多勝文;七言絕尚高華,文多勝質。五言絕昉於兩漢,七言絕起自六朝;源流迥別,體制自殊。至意當含蓄,語務舂容,則二者一律也”(《詩藪·內編卷六》)。律詩也是這樣。沈德潛說:“七言律平敘易於徑直,雕鏤失之佻巧,比五言更難”(《唐詩別裁集·凡例》)。一些細微的差異,通過體裁的比較,便可見其端倪,找出規律。?
其三,結合作品,逐首說明詩律。近體詩與古體詩的不同,就在於近體詩有它嚴謹的格律,句數、字數、平仄、押韻、對仗都有嚴格的規定,違反了這些規定,就不成為近體詩了。這些規則,雖然會限制思想,但沒有規矩,不能成方圓。也正因為近體詩格律嚴謹,才使近體詩音調諧美,富於詩韻,易學易記。許多優秀詩人,對這些規則掌握純熟,套用自如,創作出無數優美的詩篇,形式與內容、音韻與抒情相得益彰,完美統一。可以這樣說,不了解近體詩的規則,就不能透徹了解近體詩的內容,也讀不出近體詩的詩味。而一些選本,往往忽略詩律,有的只附些格律知識於書後,具體到每篇作品,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仍不甚了了。本書改變了這樣的做法。先對五律、七律、五絕、七絕的格律知識,分體作總括介紹。然後,在詩原文下用符號標出平仄和韻腳,說明詩中的律句、非律句、拗句及拗救情況,分辨律體、古體、拗體。至於對仗,這是律詩寫作的重點,隨詩講述對仗的要求和方法,辨別體格,但不每篇都講,前詳後略。詩中的韻腳字,用國語漢語拼音注音,遇有與傳統讀音不同的,再酌注舊讀或略作說明,書後附錄有《“詩韻新編”、“佩文詩韻”國語韻母對應表》,請參看。?
本書講述詩律,一般都依傳統說法,但有些說法,或相互混亂,或彼此牴牾,不敢苟從。本書與傳統說法相比,有一些不同,主要有五點。一是過去講律詩的四個句型,常稱為平仄腳、仄平腳、仄仄腳、平平腳。考慮到五言的第四字、七言的第六字,平仄有時不“分明”,而按五言的二、五字、七言的二、七字的平仄,改稱為仄起仄腳句、平起平腳句、平起仄腳句、仄起平腳句。所謂孤平,只限於五言的平起平腳句的第一字、七言的仄起平腳句的第三字用了仄聲。二是根據唐人作拗句“上拗下亦拗”的情況,本書將拗救限制在同一聯範圍內,超出這個範圍,就算拗句。三是唐人的律詩、絕句,常有律、古、拗間用的情況,特別是五言的“平平平仄平”、“仄(可平)仄仄平仄”,七言的“仄(可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可仄)平仄(可平)仄仄平仄”,常常單獨使用,頻率很高,本書將其單獨列出,稱為平腳拗句和仄腳拗句,不用“小拗”等名稱。四是從唐人創作的實際及王漁洋五言“單句第一字(平仄)可勿論”、“七言第三字與五言第一字同例”的說法,本書認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這兩個特定句式(本書稱仄腳特定式),五言的第一字、七言的第三字有時也可用仄聲。五言仄腳特定式第一字用仄的不少,七言仄腳特定式第三字用仄的本書未見,但在唐人詩中是有的。五是關於仄韻詩,本書依傳統說法列為古體,但同時又列出五絕、七絕的仄韻定式,以備讀者參考。這樣似乎比較簡明醒豁些。?
其四,注釋詳明通俗,賞析短文精悍活潑。為使所選作品能為讀者、特別是年輕讀者所接受,本書對詩中的疑難字句作了注釋,典故、史實引證了有關檔案說明,有的語句還作了直譯或意譯,以疏通作品的含義。賞析短文,每篇一兩百字,簡約精悍,或剖析結構,揭示詩的主旨;或評論思想內容、藝術特色,做出美學評價;或改寫成散文,玩味詩的意境;或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等等,形式活潑多樣,力求確切簡練,通俗易懂,幫助讀者理解詩的深層意義、豐富的思想蘊涵、非凡的藝術魅力和雋永的神韻,堅定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理念。書中引用古代學者的評論,並不表示編者完全贊成這樣的觀點,有時只為引起讀者的思考。?
“詩無達詁”,讀者不要為注釋、賞析短文方隅之見所束縛。學詩全在多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多讀是理解的前提,多讀則熟能生考。沈德潛說:“讀詩者,心平氣和,涵泳浸漬,則意自出,不宜自立意見,勉強求合也。況古人之言,包含無窮,後人讀之,隨其性情淺深高下,各有會心”(《唐詩別裁集·凡例》)。反覆吟誦,爛熟於心,深入思考,細心體會,展開想像聯想,就能心領神會詩的豐富的思想蘊涵,陶醉於詩的意境中,享受到讀詩的樂趣,得到讀詩的教益。?
我們偉大的祖國,是詩的國度。偉大的中華民族,是詩的民族。詩歌創作源遠流長,唐詩是傳統文化的經典,是詩歌史上的一座高峰,律詩、絕句是這座高峰上的瑰寶,為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財富。我們是唐人的後代,學習唐詩,汲取唐詩的精華,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能豐富我們的知識,擴大我們的視野,促使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獲得更多的藝術創造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這是編輯本書的初衷。?
評價
——黃莽
幾支筆,滿架書,在草莽,人不堪其憂,然前輩不改其樂。數十載鄉野默默耕耘,竭畢生精力成就此書,為當代詩詞愛好者劈荊斬路,開燈引航——他,就是江西蔡柏如老前輩。?
踏平仄乘風破浪,品註解撥霧開雲。朝飲玉露暮觀星,華夏無處不詩人。我們在學習創作古典詩詞的同時,也要繼承和發揚先輩們憂國憂民的高風亮節。在當今和平年代,詩人們更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縝密的思維、詩人的血性,心懷大愛,關注民生,為國家,為社會作貢獻,這才無愧於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文化傳承,立於根基;發揚壯大,在於推動。一本書的問世,她的價值在於可讀性和實用性,而《唐人律詩絕句菁華》則兩者兼之(本書在“說明”和“前言”里做了具體的內文概括),作者嘔心瀝血,歷覽諸多古典文獻,通過多年的整理、研究,對前人作品進行全面的挖掘,從平仄,韻腳,典故作深入淺出的註解,詮釋,讓該書既成為一部不可多得的學習詩詞的工具書,也成為一本研究唐代詩歌的參考書籍。記得我小時候學寫古典詩詞,由於那時還沒有普及網路,與詩詞相關的韻律工具書也甚少,因而只好在《唐詩三百首》書里標註音節、韻腳、平仄,在這種無人指點的情形下,學習起來是非常困難的。古語云:"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確如此,今得本書在手,格律將不再是難事,詩詞愛好者在掌握新的捷徑、有了深刻體悟之後,賞析和創作水平必定都能夠"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