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五代秘色瓷

唐五代秘色瓷

唐五代越窯燒造的青瓷或青瓷中釉色上乘者。秘色瓷的秘色是指一種青綠色。一九八七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出土了一批越窯青瓷,是唐懿宗用來供奉釋迦真身舍利的眾多珍寶中的一種,出土物與文獻上描述的相契合。根據法門寺的考古發現以及文獻記載,秘色瓷從廣義上講,就是指越窯青瓷;從狹義上講,是指越窯青瓷中的精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唐五代秘色瓷
  • 出土地點: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
  • 所屬年代:唐朝
簡介,工藝特色,歷史傳承,相關資料,

簡介

Tang-Wudai miseci
唐五代秘色瓷
Olive Green Porcelain of the Tang and Five-Dynasties Periods

工藝特色

唐陸龜蒙的《秘色越器》詩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最早描寫了秘色越窯器的釉色。唐、五代、宋代的文獻中也偶有記載,但因記載欠詳,秘色瓷究竟是何種瓷器,長期以來未有圓滿的答案。

歷史傳承

一九八七年陝西扶風縣法門寺塔唐代地宮出土越窯青瓷,器形有瓶、碗、盤、碟等。瓶為八棱形,小口,細長頸,頸與肩轉折處飾三道弦紋,圈足淺,高21.5厘米,口徑2.2厘米,足徑8厘米。碗均為五花瓣口,分淺形與深形兩種,淺形平底內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釘燒痕,口徑為22.4厘米,高 6.8厘米,底徑9.5厘米。深形碗圈足較高微外撇,高為9.4厘米,口徑21.4厘米,足徑 9.9厘米。盤亦均為五花瓣口,平底內凹,底部留有一周支釘燒痕,口徑20.1~25.2厘米。另外還有 2 件漆平脫銀秘色瓷碗。 這些器物製作精工,以青綠釉為主,與陸龜蒙《秘色越器》詩所描述的釉色相合。這一發現不僅提供了秘色瓷的標準器物,而且由於法門寺塔的地宮閉封於唐懿宗鹹通十五年 (874),表明秘色瓷燒造時間的上限不遲於此時,較之浙江臨安晚唐錢寬墓、水邱氏墓出土的越窯青瓷要早30年左右。杭州和臨安墓葬出土的越窯青瓷以青黃釉為主,青綠釉所占比重直至五代時才逐漸增大。這次法門寺出土的時代較早的越窯青瓷,以青綠釉器為主,包括少數青黃釉,並出現了銀加金銀裝飾,說明早期秘色瓷既包括青綠色釉,也包括青黃色釉在內。另外用金銀裝飾瓷器也並不是從錢氏君臣奢侈成風才開始的。
青瓷的燒制往往是同窯不同色。這是由於釉的呈色除原料因素外,還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窯內火焰的不同與變化,而火焰的控制又是十分困難的,所以青瓷釉色或深或淺,或濃或淡,是不足為奇的。浙江地區唐五代墓出土的越窯青瓷除少數青綠色釉器物可以確定為秘色瓷外,多數青黃色釉的器物也應當屬於這個範疇。當然,兩種釉色相比,還是以青綠色為上,因此詩人才用“千峰翠色”、“捩翠融青瑞色新”等句來形容。但青花釉器物也是很精美的,如這次法門寺出土的兩件青黃釉大碗,均銀,外塗黑漆,並用金銀團花等裝飾,非常精緻。在浙江錢氏家族和重臣的墓葬中,金銀或塗金彩裝飾的越窯青瓷也多半為青黃色釉,只不過由於釉色不如青綠釉鮮亮,故往往增加些輔助性的裝飾,使其更加美觀。秘色瓷的釉色與傳統越窯青瓷存在顯著差異的原因, 推測是其制釉原料的選擇與處理更加嚴格, 並與其採用瓷質匣缽的燒制工藝有關。
秘色瓷出現於越窯土貢(821—824)起至鹹通十三年(873)之間。第二 ,秘色瓷名稱在南、北方同時產生 ,南方陸龜蒙用“秘色”讚美越瓷精品 ;在北方, 法門寺地宮高僧用“瓷秘色”對供奉越瓷精品進行命名 ,體現佛教對供奉物品的一種地位的肯定。第三 ,“秘色瓷”商品名出現在五代 。越瓷產地為吳越國錢氏所控制 ,商品名受唐代陸龜蒙詩影響 。第四 ,五代起, 越瓷貿易迅速擴大 ,秘色瓷作為越瓷精品的商品名逐漸被人們所熟悉 ,給後人的感覺好像五代吳越時期才有秘色瓷。

相關資料

唐代越窯青瓷為當時各地青瓷之冠,秘色瓷又是其中佼佼者,據法門寺的發現,唐五代時的秘色瓷實為越州窯燒造的貢瓷。是宮廷專用之品。由於秘色瓷名聲大,影響廣,各個時代,不少地區都大量仿製,並也以“秘色瓷”相稱,在浙江上林湖發現了後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窯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