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駱駝(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唐三彩駱駝(開封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4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唐三彩駱駝,藏於開封市博物館,造型生動,形象逼真,為唐代代表性器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唐三彩駱駝
  • 館藏地點:開封市博物館
  • 所屬年代:唐朝
  • 類別:陶器
文物特徵,文物背景,

文物特徵

絲綢之路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交通紐帶,具有“沙漠之舟”美譽的駱駝既是往來商客的坐騎,又是商品物資的運載工具,所以駱駝也成為了三彩器物中最常見的動物造型。這件三彩陶駝器形較大,長42厘米,寬16.5 厘米,高66厘米,為站式。駱駝昂首屹立,背上負著排狀履,上面鋪有厚墊,四肢穩健有力,表現出吃苦耐勞、任重道遠的神態。通體為黃釉,駝背有黃、綠、白三種釉色,駝峰為白色,釉色光勻、明亮。該器造型規整,駱駝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釉色光勻明亮,為唐代代表性器物。
唐三彩駱駝
開封市博物館館藏唐三彩駱駝

文物背景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朝的陶器,以黃、白、綠為基本釉色,與一般低溫釉陶不同,三彩是用白色粘土製成,釉料主要以多種氧化物為著色劑。考古資料顯示,唐三彩器多發現在河南、陝西、甘肅、河北、北京、天津、遼寧、江蘇、浙江、湖南、湖北、廣東等省市。其中出土數量多、品種全的數河南洛陽、陝西西安,以及江蘇揚州等地。生產唐三彩器的窯址也多在西安和洛陽附近,如河南鞏義的黃冶窯,陝西銅川的黃堡窯,西安市郊機場窯等。河南境內的唐三彩器多出土在洛陽周邊,如洛陽、偃師、伊川、鞏義、孟津、溫縣、新安等地。
唐三彩的製作工藝比較獨特,要經過塑形、燒坯、施釉、烤釉等幾道工序。現有的研究結果表明,唐三彩的燒制採用二次燒成工藝,其是在素燒好的胎體上施以含鐵和銅等著色元素的高鉛釉料,再入窯在900℃左右的溫度下釉燒而製成。三彩器在塑形上常用刻花堆貼、模印等傳統彩塑的手法。唐三彩的釉色除了常用的赭、綠、白以外,還有藍、紫、黑,在當時視藍釉為貴,故有“藍三彩”之說。三彩釉色的主要成分是鉛,為得到不同的色彩還增加了錳、鈷、矽酸銅、氧化鐵等金屬成分。經入窯燒烤,玻化窯變,釉色就出現了流竄現象,幾種釉色融匯滲化,異彩紛呈。這也是唐三彩所獨有的藝術特點和引人之處。
唐三彩造型生動,品種繁多,其類別主要有人物俑、動物俑以及生活用器等。動物俑類主要有馬、駱駝、牛、羊、豬、狗、獅、虎、兔、猴、雞、鴨、鶴等。其中馬和駱駝數量最多,也最有特色。雖然在唐三彩中,“沙漠之舟”駱駝也是相當普遍的素材;但陶塑駝俑在漢代卻不見隨葬,只是北朝墓葬偶有出土。西漢昭帝平陵中出土的駱駝骨架,是中原地區迄今發現最早的駱駝。駱駝原產北非、阿拉伯和中亞細亞,中原地區直到漢武帝時還把駱駝叫“奇畜”,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才將駱駝引進中原。平陵建造時間距武帝開通西域僅幾十年時間,可見駱駝在皇帝眼裡仍為珍畜,故陪葬帝陵。駱駝也是唐代的重要交通工具,河南出土的唐三彩駱駝,以載絲綢、食品、獵物、水壺和獸形囊等為主,生動再現了當時漢族商賈,沿“絲綢之路”西行,或外域商旅往來經商的真實情景。駱駝在現實生活中體態碩大,行走緩慢,舉止笨拙,但經唐代塑匠的藝術加工,都顯得輕捷俊美,強健雄偉,神情皆具,極為逼真,堪稱唐代三彩雕塑藝術的佳作。
從駱駝的品種來講,有單峰駝雙峰駝兩種。就唐三彩駱駝俑而言,河南少見單峰,多為雙峰駝,可分三種:一是空峰駝,沒有馱物載人,如1991年偃師城關鎮北窯村五號唐墓出土的一件,高55.9厘米,昂首嘶鳴,長頸,卷尾,雙峰間無物,立於長方形托板上,體施橙、綠、白三色釉;二是載物駝,背上馱有貨物,如1974年偃師山化鄉關窯村唐墓出土的一件,高51.5厘米,昂首,長頸,張嘴,雙峰間有獸面貨囊等物,下置夾板和橢圓形氈墊,四肢直立,上有鬃毛,通體施以橙、褐、黃、綠、白多色彩釉;三是載人駝,騎有各種人物,最為生動,彌足珍貴,如1965年洛陽關林五十九號唐墓出土的一件,高38厘米,通體施褐、黃、藍、綠、白釉,駝昂首靜立,背上佩搭藍綠毯墊,上置馱架,峰間搭獸面馱囊、絲絹等物,絹上跪坐一人,漢人裝束,一手控韁,一手揚鞭,儼然中國商旅冉冉西行的逼真寫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