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哼里希·許魯奴斯
- 外文名:Heinrich Schlusnus
- 國籍:德國
- 出生地:Braubach
- 出生日期:1888
- 逝世日期:1952)
- 職業:男中音
- 代表作品:游吟詩人,Otello
簡介,演唱聲部,
簡介
1888年8月6日出生於德國的Braubach,1952年6月19日卒於法蘭克福,享年64歲。 許魯奴斯是當時最優秀的德語男中音,被公認為馬提亞·巴提斯提尼(Mattia Battistini,1856-1928)的繼承者,既是一位優秀的威爾第男中音,又是一位著名的音樂會演唱家,並留有《游吟詩人》、《弄臣》、《Otello》等珍貴錄音。
哼里希·許魯奴斯(1888年8月6日 - 1952年6月18日)是德國最重要的抒情之間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男中音歌手。
一布勞巴赫人,哼里希·許魯奴斯研究與教師的聲音在柏林和法蘭克福,然後才作出在漢堡歌劇院在1915年他首次亮相。 哼里希·許魯奴斯唱在紐倫堡1915年至1917年和1917年在著名的柏林國家歌劇院,直到1951年。他聘請了芝加哥歌劇院為1927年至1928年賽季,在1933年出現在拜羅伊特音樂節。
在他的高度讚揚在柏林期間,哼里希·許魯奴斯確立為德國最大的朱塞佩威爾第的男中音角色的演員本人,並根據大多數批評家,沒有後續講德語的男中音在這一領域已經匹配的優勢。 哼里希·許魯奴斯出類拔萃的打火機華格納部分,也和其他德國歌劇作曲家作品。
此外,哼里希·許魯奴斯贏得作為音樂會的藝術家和藝術歌曲的歌手,儘管面臨著關鍵的著名平台上演奏會(和歌劇舞台的激烈競爭)從這些優秀的赫伯特揚森,威利多姆格拉夫-斯班德爾,格哈德胡希,卡爾哈默斯,魯道夫博克曼和競爭對手男中音卡爾施密特,瓦爾特。作為藝術歌曲的翻譯,他經常與德國鋼琴家塞巴斯蒂安佩施科執行。
由所有帳戶,哼里希·許魯奴斯不是像兩位著名演員磁研究員威爾第男中音的後代:勞倫斯蒂貝特和狄托戈比。通過補償方式,但是,他與一個極其美麗的祝福高男中音的聲音和歌唱去與它無可挑剔的連奏的風格。事實上,哼里希·許魯奴斯美聲唱法拋光技術,用他的聲音加上審慎管理資源,使他享有一個不同尋常的漫長的職業生涯。不久後從舞台上退休,63歲死於法蘭克福。
演唱聲部
男中音是一種介於男低音和男高音之間的聲部。大體有較高和較低的兩類,前者的音域一般為F-g1,相當於現在一般稱之為男中音的音域,後者為E—e1或f1。(較低的音域)稱之為“低男中音”。
在浪漫主義時期的義大利,由於作曲家套用音域的擴展,男中音越來越多地扮演複雜的角色,因此,在羅西尼作品中男中音音域與男高音相似。如貝利尼《海盜》中的恩奈斯托,《清教徒》中的泰爾波等等。
無獨有偶威爾第的歌劇從《弄臣》開始要求歌唱家把胸聲提到較高的音區因此“威爾第男中音” 出現了。大歌劇的黃金時代,作曲家們也紛紛模仿威爾第,如托馬的《哈姆雷特》、德彪西《佩里阿斯與梅麗桑德》中都安排了極具個性的男中音角色。在德國也有“表演性男中音”、“英雄男中音”、“高音—男中音”、“騎士男中音”和“低音—男中音”的細分;他們還把一些音區偏高、音色輕巧、帶鼻音的稱作法國男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