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發現,特點,最原始原因分析,
發現
一塊距今約1.65億年前的“哺乳形巨齒獸”化石引起關注,它是2010年冬天,內蒙古寧城道虎溝當地農民發現的。化石的完整度在90%以上,體長一掌半,嘴部尖尖的,一根大牙十分突出,向前伸著爪子,體型有些像大老鼠,骨架清晰可見。
“新發現的‘巨齒獸’,體長約30厘米,體重估計約250克。”該課題組代表、瀋陽師範大學青年古脊椎動物專家周長付博士說,“巨齒獸”是最原始的小賊獸支系,早已絕跡,原始形哺乳動物很少有保存頭顱和肢體骨骼的,能發現帶著毛髮的化石更是稀有。“這顆大牙很像老鼠的牙齒,所以叫它‘巨齒獸’。”周長付說。
特點
愛吃銀杏果平時“慢走”
食性:它是雜食性和食草性動物,喜歡吃同一時期的“義馬銀杏”。也許還會吃些肉食動物,吃昆蟲。
防禦:“巨齒獸”的後肢骨胳長著一個大的跗骨刺,能釋放“麻醉劑”,可能是為防禦或者與同類鬥爭的武器。
行動:巨齒獸不善於奔跑,應屬於行走類動物,平時都是慢走的。
習性:巨齒獸與非洲現生的岩蹄兔的地棲生活方式和習性近似,但更“苗條”。
身體:巨齒獸骨架的周圍多處保存有毛髮印痕,腹部保存有裸露的皮膚褶皺。推測其很有可能具有一個裸露的腹部,但還無法推測是否發育有育兒袋。但它的毛皮和其它皮膚衍生物,證實了早期原始形哺乳動物已廣泛具有哺乳類皮膚結構。
最原始原因分析
第一、下頜的三塊小骨頭髮育到了耳朵里,以輔助其聽力;
第二、胸部和腰部不分明,看不出腰身;
第三,跟骨突不發育,也就是沒有後腳跟兒。